第324章 向崔寔公學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4章 向崔寔公學習

  崔烈重回三公之位,要說心中不激動是不可能的。★😳 ❻➈𝔰𝒽𝓾Ж.cㄖ𝐌 🍓🐜

  不然他當初何必主動托關係買司徒,徒惹罵名?甚至還被兒子諷刺有銅臭味。

  但這次重回三公之位,他可沒花錢,正大光明!在誰面前,他都挺得起腰杆!

  「臣拜見陛下!」

  「崔公不必多禮,且安坐……朕有意重建鴻都門學之事,公應已知曉了吧。」

  「是,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崔烈當然是知道的,但他不明白劉辯為何同他提起此事,總不能是讓他派兒子到鴻都門學去為門學站台吧?

  劉辯取來一本書,放在身前,也是崔烈能看到的地方,說道:「太學有五經十四家,以為教學考核,鴻都門學各科新立,卻無甚經典為立學之本。」

  崔烈將劉辯的動作看在眼中,又聽到這話,他瞥見那本書書面寫著四民月令,心頭一動,忍不住浮想聯翩。

  果然下一刻,悅耳的話語從劉辯口中傳出:「以朕所見,崔寔公的《四民月令》在農學之上成就還要勝過《氾勝之書》,朕有意以之為鴻都門學之本。除了要用之,也是要提醒將來門學諸生,以農為本。」

  「所以今日朕才找來崔公,不知崔公可願?」

  崔寔之子崔皓並未為官,也不在雒陽,但作為崔寔從兄的崔烈,夠資格表態了。

  崔烈一大把年紀了,此時卻中氣十足,忙不迭地答應道:「此事有利國家,臣自無不應之理。」

  劉辯又道:「除此之外,朕縱觀崔寔公之履歷,幹吏無疑,是值得門學諸生以為效仿的賢人,公以為如何?」

  書都用了,作為榜樣自然未嘗不可,崔烈答應地同樣很乾脆。

  他稍作猶豫,又建議道:「陛下,新設之鴻都門學與過去不同,臣以為不如更名,以顯新意。」

  對於名字,劉辯倒沒有多看重,畢竟新的門學與舊的必將有很大不同,鴻都門學對劉辯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這個名字是先帝定下的。

  想了想,劉辯問道:「崔公可想到什麼好名字?」

  崔烈只是覺得原本鴻都門學的名聲有些差了,所以才這麼提,他倉促之間未想到什麼好名字,想了想說:「陛下既以門學利百姓,顯重視農桑之聖意,以農學稱之如何?」

  劉辯心頭一陣無語,他還以為崔烈能想出什麼好名字呢。

  以農學之名,不如不換。

  劉辯雖然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以農學根基和旗幟,但卻不想將之局限在農學之中。夢想還是要有的。

  鴻都門學雖然名聲不好,好歹還輝煌過一陣呢,在民間也有一定影響力,黑紅也是紅!

  而且還有少數出身鴻都門學的官員至今仍還活躍在官場,比如總是被遺忘的梁鵠。

  崔烈也知道自己倉促想的名字不咋地。其實以他的學識,倒不至於真的想不到好名字。

  如辟雍、成均、虞庠之學,都是來自於先秦的好名號,可在崔烈的刻板印象中,門學是配不上這樣的稱號的,哪怕他的從弟崔寔要成為門學中的賢人。

  不然德不配位,徒然惹人發笑。

  在因為買了司徒而損害了名望之後,崔烈長久以來在這方面一直有些敏感。

  劉辯見完了當事人家屬,正式確立以崔寔為標杆之後,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首先是樹立典型,崔寔為官時的政績、在經學上的成就皆是有說法的……又因為在後期去官還鄉,他還有時間將自己的政見等記錄整理下來,除了《四民月令》這種偏向莊園種植的百科全書,還有《政論》,亦頗具影響力。

  就連崔寔去世時,因為家徒四壁,連喪事都是時任光祿勛的楊賜等數個九卿代辦的,時任鴻臚卿的袁隗還為他樹碑頌德。

  雖然有梁冀這個污點,但瑕不掩瑜。

  隨著劉辯在一次朝會中公然稱讚崔寔及其所著的《四民月令》,並將其同鴻都門學聯繫起來。

  一時之間,西園在雒陽售賣印刷書籍的書店中《四民月令》很快就售罄了。

  畢竟當初鴻都門下不考經典,以「尺牘辭賦及工書鳥篆」為考核入仕之標準,其中盛況,猶在眼前。

  無論哪裡,都不缺想走捷徑的人。


  好在主管這些的畢嵐早有準備,很快恢復了供應,量大管飽,藉此小賺了一筆。

  祭酒樂松更是在鴻都門學中三令五申,要求門學現存的學生們都要向崔寔學習!

  崔寔可不像聖人只能追隨背影,當代人完全可以做到望其項背。

  蔡邕很忙,不僅要忙太學,也要忙鴻都門學……

  太學還好一些,有鄭玄和祭酒楊眾幫襯,考核什麼的都已經步入了正軌。

  但鴻都門學在教學上宛如重起爐灶,蔡邕原本還考慮刻意讓樂松忙得抽不開手腳,但後來他發現,完全不用刻意,根本停不下來。

  不僅是諸生的來源,負責教導的老師們(鴻都文學)蔡邕也要精挑細選。

  就算是原本的鴻都門學不以經學取士,可在設立之初還是要在門學中掛上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畫像。對於蔡邕來說,西園自畢嵐以下的匠人他都是看不上的,不可能引入門學,他所尋求的老師不僅要有相應專科的才能,在經學上也不能太差。

  而且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蔡邕都不放心全權交給樂松,總要自己審查過一遍才能放心。

  在蔡邕的高標準嚴要求之下,農、器、畜等暫定的科目老師依舊空缺,唯獨在數上頗有建樹。

  如今漢室稱得上數學第一人的當屬太史令劉洪,善算,當世無偶。

  早在蔡邕續寫《漢記》之時,劉洪便得到了蔡邕的舉薦,在太史官署中為官,研究律法、補續《漢書》中的律歷記等等,後來又外放為官。

  在中平六年,憲帝因為劉洪編撰的乾象曆初成,召之入京商議曆法改革。

  歷史上,劉洪因為此行尚未抵達雒陽便遇到了董卓之亂,曆法之事無疾而終,劉洪也被外任二千石。他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乾象曆最終在弟子徐岳等人的努力下,在吳國得到了應用。

  但此時空在劉辯的影響下當然不同,劉洪很順利的回京成為了太史令,主導了新的曆法改革。

  對於劉洪來說,一個鴻都文學顯然是不夠看的,但劉洪的弟子徐岳就不一樣了。

  蔡邕出面,數科的鴻都文學可謂是信手拈來。

  但蔡邕並非一個人在戰鬥,尚書台和三公府的能量要比太常蔡邕高多了,豈能置身事外?

  就算蔡邕答應,劉辯也不答應。

  只是能達到蔡邕標準的都是稀缺型人才,數尚在君子六藝的範疇內,醫有現成的華佗和張仲景。可真正研究農桑、畜牧等,在世人眼中,不乏有不務正業的嫌疑。

  就算有人真有這方面愛好,為了名聲避而不談也是有可能的。

  實在不行,只能降低要求了。

  老師的人選出了點問題,倒是學生在劉辯多管齊下之後,已然不成問題。

  在這一切穩步進行之際,久病未愈的太尉馬日磾再次請辭,劉辯這回沒有再做挽留,讓馬日磾與羊續一樣,以侍中之職居家養病。

  同時遙拜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率兵坐鎮兗州如舊。

  此事是有先例的,上一個這樣被拜為太尉的是張溫。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