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學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17章 學生

  黃琬雖是黨人,但他和何進沒什麼聯繫,而今持節抵達徐州,沒有主動拜訪何進的道理。😝🍬 6❾ѕнⓊⓍ.ⓒỖм ✎♩

  而何進後來徐州,卻也拉不下臉面去拜訪黃琬,導致兩人雖都在東海國,卻一直沒見過面。

  這對兩人正在辦的事沒什麼影響,只是苦了徐州刺史巴袛和東海相鄐熙。

  只能一直在兩處來回跑,哪一方他們都不敢輕易得罪。

  何進到郡國來是來辦事的,不是來治罪的。

  何進是真的想做些事的,以求讓各處傳頌自己的美名,當他看到徐州郡國學校的現狀,就明白他重新揚名的機會來了。

  對於劉辯向他推薦的兩個人才王朗和邴原的意見很重視,

  名額一多,便需要通過考核才能加入太學了。

  阿弟也跟著拱手作揖。

  山陽郡是王粲的家鄉。

  招生半道崩殂,蔡邕回到雒陽後又想了個主意——傳公文給各郡國文學,放開了名額限制,令其推選郡國中的俊才及童子通一經者,可前往雒陽參與加入太學的考核。

  整個過程中,何進除了在關鍵時候到場坐鎮之外,其他時候閒來無事,便帶著牽招遊山玩水起來。

  王粲本以為是陌路人,卻不想對方聽過他的名字——「原來竟是王君當面!在下諸葛瑾,字子瑜,此是舍弟諸葛亮,還未取字。家中叔父為山陽郡監察從事。」

  至於其他豪族豪強,想上碑還沒機會呢!

  最大的一筆支出已經被解決了,東海國只需要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即可。

  雖遺憾官職不是大將軍,可他心中仍美滋滋的。

  年輕士人繼續說:「太學尚不在城中,還不知雒陽城是何等盛況……」

  其中,劉氏乃是宗室,劉虞便出身於此,又以麋氏身份最低,雖有麋竺為天子所用,卻是出錢最多的。最終擬定碑上以劉氏為先,王氏次之,麋氏最末。

  此間樂,不思雒陽也!

  他話雖是對著阿兄說的,但卻多看了阿弟幾眼。

  為此,蔡邕特意規劃了一條從陳國回京的路線,繞著雒陽轉了一大圈,還是聽說了劉弘之死,才匆匆回京。

  而今知道了對方的來歷,坦然答道:「正是如此。」

  少年同樣很自信,他望著前方被一群人圍著的一座座石碑,好奇地問道:「阿兄,那裡就是熹平年間刻下的石經嗎?」

  這不比窩在雒陽當個前將軍快活多了?

  「阿弟,未來數年,你我兄弟二人便要在此間生活了。」言語間,年輕士人顯然是對兄弟二人通過太學的考核信心十足。

  笑談之間,所有問題迎刃而解,讓何進覺得暢快不已。

  何進不想著回雒陽,蔡邕也不想。

  他此前前來關東,訓斥濫殺的孔融對蔡邕來說只是順帶手的事,他因文學和孔融的關係不差,不會逮著孔融訓斥。於他而言,為太學補充更多的年輕俊才才是當務之急。

  期間不是沒有人想要藉助何進的力量對抗以黃琬為首的使者們,然何進幾年前那次真的被嚇到了,他深知整頓吏治是他皇帝外甥無比看重之事,都不用牽招勸說,何進就趕走了惡客。

  王粲倒不是太在意這個,他盯著年少的諸葛亮,問道:「汝小小年紀,是來考童子郎的?」

  此時,正有人從此經過,聽到兄弟二人之間的談話,好奇地看了過來。

  有王朗這麼一個出身東海國本地人,鄐熙找不到任何藉口。

  來人見兩人如此知禮,也不算失了禮數,回禮道:「在下王粲,字仲宣,見兩位似是初來雒陽,卻對考入太學胸有成竹,是以駐足。」

  所以在巴袛那番不知是開脫還是諷刺的話語之後,何進沒有同鄐熙計較,但卻也責令鄐熙儘快恢復學校。

  事情已經辦到了這種程度,鄐熙再辦不好學校,那就別怪何進真的變成來治罪的了。

  諸葛亮少而聰慧,他一早就看出對方駐足多半是為了他。

  那人比少年高一些,可身材瘦小,看起來很醜,卻又丑得沒有特色。

  實在不行,國相府也不是不能住。沒錢?那就削減國相府的用度唄。


  對於儒生來說,教化百姓絕對是他們政治理想中排在前列之事。

  等到新校舍以最快的速度修成,何進望著新建的石碑,上面記錄著校舍重建的始末。作為組織者的何進毫無疑問地,爵位、官職和名字都被鐫刻在上,位在最前列。

  少年模樣俊美,年輕士人的容貌也值得稱讚,只是與少年相比,後者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臉稍稍長了一些。

  「應該是了,不過現在那裡人多,等過些時日安定下來,再來欣賞不遲……當年叔父就曾在雒陽遊學,言說雒陽好多人啊!」

  東海國現在的人口雖然不算多,和潁川郡、汝南郡沒得比,但總不能你一個國相進出皆有車馬相隨,國相府莊嚴齊整,學生們卻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吧!

  東海地處平原,正值草木復甦之際,別有一番好景象。

  不僅如此,又有王朗所在的郯縣王氏牽頭,郯縣劉氏與朐縣麋氏三家願出資重修學舍。而他們所求的,只是在學舍重修完成後,立碑記下今日之義舉。

  聽到兄長這麼說,少年再度憧憬起來。

  或者學一學徐州刺史巴袛,晚上根本不點燈的,就算來客人了,也是熄燈後摸黑夜談。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讓曾經在汝南郡刻意避開了袁紹的何進放下了些心理包袱。

  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學之外,一個二十左右的年輕士人正牽著一個十二三歲少年的手停在原地,望著熙熙攘攘地太學門口,面露憧憬之色。

  兩人見了此人的相貌,卻都頗有修養,見被盯著看,那位阿兄先拱手道:「敢問閣下,有何指教?」

  何進面對那些就算是他都能一眼看出來的別有用心之人的吹捧,已經完全看不上了。

  「考童子郎向來嚴格,你就不擔心考核不過?」王粲問道。

  諸葛亮自信地搖頭:「此非吾所慮之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