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2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面對郭嘉的調笑,荀彧的神態沒有什麼變化,語氣平淡地說道:「所謂辯論從來不是重點……」

  「我曾聽陛下感慨過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也……我未嘗聽過此言,然奉孝以為,這醉翁是誰,居於山水之間的又是誰?」

  郭嘉本就聰慧,聽到荀彧的提醒,他哪裡不明白,略一沉吟便道:「重用公車徵辟的大儒,是千金馬骨;吸納士人們辯論的結論對朝政進行修正,是從善如流;今之雒陽,群賢畢至,太學之議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前後參與其中的士人。」

  雒陽的物議絕不會在今日太學之議結束後平息,爭論仍將繼續下去,而聽聞消息沒及時趕到的士人們抵達後也絕不會甘於沉寂。

  想到此處,郭嘉卻覺得事情並不會這麼簡單,他望著風度依舊的荀彧,思索起來。

  「不,不對,並非是要聽從在野處士所言更改朝政,而是本就要更改朝政,才採納處士之言!」郭嘉眼睛越來越亮,讓他忍不住想立馬去喝幾杯酒,他望向荀彧,雖是疑問句,語氣格外地肯定,「涼州戰事應是要結束了吧?」

  荀彧並不回答,只問道:「奉孝,而今可願入仕?」

  郭嘉情知自己猜對了。

  他望著身邊成群結隊的士人們,遠處還有維持秩序的甲士,與他閉門讀書之地截然不同。

  接下來,這些人中不知有多少會入朝為官。

  這算什麼?自投羅網嗎?郭嘉當然知道這麼形容並不恰當,但他卻還是這麼用了。

  「自然,我郭嘉豈能落入人後!」話畢,郭嘉看向荀彧,「文若要是舉薦我,能讓我擔任何職啊?」

  「尚書郎何如?」饒是郭嘉自視甚高,聽到此言也忍不住震驚了一下,他本想著荀彧能舉薦自己能當個三、四百石的縣長便不錯了,但尚書台的尚書郎……

  郭嘉問道:「我早知文若是潛邸之臣,不曾想竟得恩寵如此?」

  荀彧卻搖搖頭,解釋道:「非是恩寵,唯汝才也。」

  乃是真心認為剛剛二十出頭的郭嘉有這個能力。

  郭嘉心中感動自是不提,可從剛才開始,兩人的談話他因為接觸到的消息不足,算是被荀彧玩弄於鼓掌之中,卻讓他想找機會找補回來。

  只略一沉吟,郭嘉問道,「我此次入京還未見過公達,聽說他此前接任你黃門侍郎一職至今?」

  公達即荀攸,他作為荀彧之侄,擔任荀彧曾經擔任過的黃門侍郎看起來理所當然。只不過輩分低的荀攸要比荀彧大上六歲,這其中便又藏著郭嘉小小的調侃了。

  六百石的黃門侍郎身在要處,關通內外,侍從左右。可在荀彧心中,在任上的所得卻不見得能比得上四百石的尚書左右丞和尚書郎,後者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奏書公文,就算不在地方,也足以增長為政經驗。

  但荀彧也明白,只要他還在尚書台中,荀攸便不宜再入至關重要的尚書台了。

  念及此處,荀彧的臉上終究有了些變化。

  倒是倍受荀彧尊重的荀悅,已經年過四旬的他早已被外派出去擔任河南尹治下的滎陽令。可以想見,其作為東宮為數不多的舊臣,本身才能非凡。他繼續被升任為刺史或二千石,乃至於之後回朝成為九卿,只要任內不出意外,將會是一路坦途。

  ……

  太學之中,坐在劉辯身側的劉協已經十一歲了。

  他安安靜靜地看著屋舍里士人們的爭議——

  邴原年輕時曾與管寧、華歆幾人在各處遊學,許劭知道邴原的過往,諷刺道:「邴根矩自幼家貧,不為貧民仗義直言,卻為商賈之事張目,所為何也?」

  邴原氣呼呼地指著許劭,他終究是個君子,且對許劭的黑點不夠了解,只能強調自己出自公心。

  但邴原不了解,有人了解啊!

  閻象早有準備,就等著許劭拋開事實不談指責別人的道德呢。

  邴原話音未落,他就開口道:「昔日你許子將為郡中功曹時,排擠許文休使郡縣不得用之,迫使許文休於人家做工維持生計。兄弟之間,尚不能相容,有何面目立於此處!」

  許文休即許靖,許劭的從兄,劉辯的新尚書。

  許劭兄弟不和在汝南不是秘密,其鄙視同是從兄的許相也就罷了,畢竟後者與宦官交情深厚。但許靖的名聲不弱於許劭,所以在此事上許劭多受非議。


  可許劭既然來了,這麼明顯的弱點,豈能不做準備。

  他當即回應說:「非我不願用,實他避我也。」

  閻象當然不滿意這個回答,道:「巧舌如簧!」

  馬上又有人替許劭說起了話。

  這些只是辯論中的一個小片段,可劉協看著看著卻有些慌張。

  在劉協的記憶中,東觀的儒生們說話俱是或如春風拂面,或是侃侃而談,何曾見過這樣的場景——本該有君子之風的儒生們情緒激憤,張牙舞爪,互相指責。

  儒生們你談微言大義、聖王之治,我談世事變遷、政論實用;你罵我諂媚上官貪慕利祿毫無氣節,我罵你在野養望愛慕虛榮只知空談。

  眼見著雙方已經快要撕破臉皮,馬上就要從單純的人身攻擊上演到最原始的以力服人了。

  劉協悄悄拉了拉劉辯的衣角,小聲問道:「皇兄,他們真不會打起來嗎?」

  劉辯點點頭:「朕還在,他們應不會做的太過……吧?」

  劉辯看到其中一個儒生竟然真的擼起了袖子,他還真是低估了漢儒的膽量。

  這麼多朝臣在,自然不用劉辯說什麼,親身下場的太尉馬日磾站出來說道:「今之太學之議,本就是為國為民之議,諸君俱賢良之才,來此臧否時政得失,無不是為憂國憂民而來,」

  劉辯看到正反雙方紛紛整理了一下因為辯論而亂的衣衫,然後互相作揖致歉。

  辯論一度變得和諧起來。

  然只持續了四五分鐘,隨著有人將均輸法引申到了鹽鐵專賣,場面再度激烈起來,更勝之前。

  一時間,劉辯滿耳朵都是與民爭利的聲音。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