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天下英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1章 天下英雄

  在以察舉制為主體的選官制度中,士人的名聲至關重要。

  所以,便有了名士品評後輩,以作提攜之說。

  許劭的特殊之處在於一般名士會在品評人物的數量上有所顧忌,但許劭卻是來者不拒。

  由此,不僅許劭給被品評者帶去了名聲,被品評者為了自己的名聲,自然也會吹噓許劭的識人之能。

  一來一回,堪稱名聲界的永動機。

  所以看起來許劭與閻象完全沒有可比之處,拉攏心腹也有別的辦法。

  袁術之所以猶豫,是因為許劭的立場。

  許劭久在汝南郡,不乏有三公徵辟,皆不應命,他之所以來京,乃是聽說了太學之議,要來表達反對立場的。

  但袁術馬上就不用糾結了,願意拉攏許劭的人何其多,也有不在乎許劭立場的,沒等袁術做下決定,許劭便走通了衛尉楊彪的路子。

  只余袁術無能狂怒。

  他把許劭當首選,許劭把他當備胎。

  袁術只能帶著怒氣,叮囑自己的備胎閻象好好準備,在太學之議上駁倒許劭。

  ……

  似許劭這樣居於附近郡國,聽到消息後才往雒陽聚集的名士賢良不在少數。

  至於更遠一些的,只能無奈錯過了。

  隨著雒陽的熱鬧持續下去,萬眾期待的太學之議終於開始了。

  這天,劉辯起了個大早,告別了拒絕了同去太學的蔡琰,今天安排的事項只有一個。

  羽林郎、虎賁郎,連同還留在雒陽的一部分北軍和西園軍都被調到了太學附近。

  在被護衛著前往城外太學的路上,劉辯看起來參與太學之議之人的名單。

  馬日磾派出了他的東曹掾趙昱,何苗派出了他的長史樂隱,董重派出了太學博士李儒,這是三人的代表。

  作為支持一方的中流砥柱,董重也就罷了,馬日磾親自坐鎮,趙昱等人身後還有如張昭這樣的多個府掾。

  倒是盧植這次沒有避嫌,直接舉薦了他的弟子涿郡高誘。

  雖然現在盧植最出名的兩個弟子分別是劉備和公孫瓚,但真正繼承了盧植在經學上造詣的卻是高誘。

  劉辯曾經請求盧植派人潛伏到何進府上,外通消息,以防止何進做出什麼難以挽回的蠢事,盧植最後用的便是高誘,雖然後面沒派上用場。

  在盧植成為太傅之後,高誘沒有入仕,而是繼續研讀經典。

  對於高誘,劉辯需要和對待鄭玄之子鄭益一樣,用是肯定要用的,能力強就重用,能力不足也得好好安置。

  劉辯繼續往下看去。

  樊陵所推舉之人引起了劉辯的注意。

  其人是受青州刺史陳紀之命前來雒陽公幹的州吏邴原,也不知樊陵是如何說服他留下的。

  很快,郭勝翻出了早就備好的邴原的詳細資料。

  邴原北海國人,家貧,早孤。年少的他沒錢讀書,然因向學之心,得到了村里書舍中老師的看重,願意免費教其讀書。

  後邴原終學有所成,與管寧同名。而管寧則與劉辯的尚書郎華歆有一樁故事,即割席斷義。

  管寧無意仕途,劉辯自不去理會。

  邴原的出身在劉辯眼中是個絕對的加分項。只能說,不愧是樊陵,雖也會做錯事,但做對的時候更多。

  後世的學者們遍尋有跡可查的兩漢一百八十四位孝廉的家世,其中平民二十九人,貧民十六人,兩者占比24.4%。

  但隨著閥閱豪族們壟斷察舉的通道,普通民眾想要突破限制,毫無疑問會更加艱難。

  在之後,劉辯還看到了司農卿袁滂之子袁渙,雖不是受袁滂所舉,但看來他這位向來中立於朝的大司農,應也是不願放棄這一億多的歲收。

  至於聞訊而來年輕士人,如來自潁川的趙儼、杜襲等人,早在京中的王粲,來京遊學的禰衡,因為年紀和名氣等緣故,沒能得到上台辯論的資格。

  不過在太學之議開始之前,民間圍繞著這些的辯論便已經開始了。

  正如同並非所有在朝官員都全然贊同均輸法,也並非所有在野士人都全然反對均輸法。


  其中不乏想要用獨特的觀點引人注目的投機者。

  劉辯自然也有所耳聞。

  待到劉辯抵達太學最大的一間用來教學的屋舍,早已準備好官吏和賢良名士便在劉辯的一聲令下,由太尉府曹掾趙昱最先開口,開始了辯論。

  雙方加起來共有六七十人,比起當年的鹽鐵之議在人數上也差不了太多。

  辯論的內容其實不出劉辯當初的模擬,只是言辭愈加激烈,且動輒聖人有雲。

  剛開始還能有些秩序,但沒多久,辯論現場就變得有些吵鬧了,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爭相發言。

  得虧他這個皇帝還有公卿俱在現場,說話的人心中也都緊繃著一根弦,不至於完全變成嘈雜的菜市場。

  鄭益被劉辯特意安排在身旁,碰到一些沒聽懂或是沒聽清的言論,劉辯也毫不諱言的詢問,這不恥下問的態度讓鄭益有些誠惶誠恐。

  劉辯能明顯感覺到的是,隨著辯論愈加白熱化,無論是官吏還是處士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失誤,然後被人抓著進攻。

  在辯論進行中時,十多個刀筆吏正在奮筆疾書,各有分工地記錄著辯論的內容。

  也有多人在屋舍內外,向外傳遞著屋舍中的爭辯內容。

  不知是太學內的太學生,在太學之外,許多進不去的士人正在聚集圍觀,等待著有人傳出裡面的辯論。

  劉辯當然不會驅逐這些人,這些關注著朝政之人不論是何立場,起碼不是無意仕途的隱士,其中必然不乏劉辯想要使用的賢才,自然要好好對待。

  否則,他也無須將雒陽大半的中央軍安排來維持秩序。

  郭嘉二十有二,他少懷大志,近些年常閉門讀書,唯有那些他結交的賢達之士知曉他的才能。

  位於人群中的郭嘉聽到傳出來的辯論內容,忍不住搖頭,對身邊之人取笑說:「不想你荀文若也有看走眼的一日,若非你寫信告訴我太學之議中多賢才,我今也不會在此,而今聽來,不過爾爾。」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