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三署郎孫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45章 三署郎孫策

  孫策其實去年就可以被蔭為郎官的,那時,孫堅為太守的三年之期已到。

  但當時恰逢皇甫嵩平涼州,由此便耽擱了下來,孫堅索性繼續把孫策帶在身邊,這一耽擱,便拖到了現在。

  作為受蔭郎官,孫策年不過十六七,理所當然的被分到了右郎署。

  漢人尚右,比如貶官被稱為左遷,地方大族被稱為豪右。但在武帝時,以衛青為首的閭左起勢,影響深遠,放到官場上,就是左郎署的地位要比右郎署高一點點。

  當然,有隻取五十以上郎官者的五官署在上面壓著,三署總體上倒也算和諧,左右郎署倒也談不上什麼鄙視鏈。

  話說在孫策受蔭為郎官之前,傅燮曾建議孫堅先把孫策送到太學,等過個三四年孫策年滿二十了,走家鄉郡中孝廉的路子入三署,前途會更順暢。

  這是實話,交心之言。

  雖然孫堅出身寒門,但以他今時的地位和孫策的少年英才,不愁得不到家鄉孝廉的名額。

  只是孫堅猶豫良久,又和已經有了主意的孫策商議一番,還是決定走了老路。

  一來孫堅好幾個兒子呢,孫策也要為弟弟們考慮。

  二來孫堅當初不也沒被舉孝廉嘛,而今不也封了侯,成了二千石。孫策的起點已經比孫堅當初高太多了,正是少年意氣的時候,同為郎官,他不覺得多一層孝廉的身份能如何如何,孫策更希望效仿父親,馬上覓封侯。

  ……

  「伯符,你我是同鄉啊!」

  孫策見到眼前的郎官喜笑顏開,他雖年少,卻也理解出門在外同鄉意味著什麼,馬上接受了前者的示好。

  「吾名陸俊,字公逸,吳縣人。伯符你也是蔭為郎官?」陸俊言談間愈發熱情,雖然他的年紀是孫策的兩倍有餘。

  也?這麼明顯的信息孫策當然聽出來了,他望著陸俊點了點頭:「敢問君,不知我接下來該去何處領取印綬文符等物?」

  「無妨,我帶你去。」陸俊引著孫策去一路攀談著,言語間得知孫策雖是吳郡人,卻自涼州而來,立馬說道,「我識得一人,亦是來自涼州,是金城太守之子,馬超馬孟起。」

  孫策腳步一頓,然後才語氣平靜地道:「倒是聽說過,只是未曾相見,一年多前,我曾射過他父親一箭。」

  只可惜他當時氣力尚不足,沒能射中。

  「稍後我就引見……」陸俊繼續引路,忽反應過來,「啊?」

  誰能告訴他,這種情況還能不能引見?

  陸俊帶著孫策領了印綬官服,之後見孫策對三署的有了解,但不深,便順便為他介紹起來。

  從而展示一下他這位老郎官對鄉人的親切。

  三署各有中郎將掌管,但實際上真正能決定郎官進退的,是更上一級的光祿卿。

  早在和帝時期,三署的官邸便從皇宮中搬遷到了洛陽城外,與太學為鄰。郎官們住在城外,花費也更少。

  目前從屬於三署的郎官加起來有近七百人,此數在三署郎的制度形成後已經算是少的了。

  三署郎官們作為地方縣級官員和九卿、尚書台等官署屬官的主要來源,需要接受三署的培養,精通「吏事」。對此的考核,在制度上是有明確規定的,有點類似於太學的通經考試。

  ——從這個角度說,少數郎官,尤其是孝廉出身的一些人,能夠在剛入三署時就通過考核被提拔重用,在符合制度的情況下其必然曾通過家學或是師學精通吏事,或是本身就有多年做吏的經驗。

  如今,三署郎更偏向文事,其原本的職責——更直執戟,宿衛門戶,出充車騎的武事更多的被虎賁郎和羽林郎代替。

  也因此,三署郎官除了要被派去內朝當值外,還時常會在需要時被派去「給事他署」,充當臨時工。

  尤其是後者,雖然公卿尚書台等中只有三公能自主招募府屬,在實際操作中,郎官們若能在九卿官署、謁者台、御史台、尚書台這樣的地方,得到主官的看重,前途無憂。

  孫策聽到此處,明白了他一路走來,見右郎署中的郎官的確不多,其中看起來很閒的,更是寥寥無幾。

  好在他到底不傻,沒直接問出口。

  卻聽陸俊繼續說道:「伯符不知,若是孝廉在三署考核屢次不過,是會被遣回鄉里的。我曾聽聞,早年間有人曾因此三舉孝廉。然我等就不同了,能比他們多考幾次。」


  孫策聽了此話,一時無言。

  他大約明白為什麼陸俊很閒了。

  ……

  弘農郡,何顒、鄭泰、和周昂三人坐在一輛驢車上,何顒更是乾脆脫了鞋,望著腳上被磨出的水泡,沉默不語。

  剛被抓捕,要出發去往右扶風時,何顒與鄭泰、周昂還有心思安撫被他們牽連的另外六個原太學生和遊學士人。

  何顒想著,宦官敢這般明目張胆地再度作惡,想必此時彈劾宦官的奏書一定能堆滿尚書台吧!

  他從雒陽出發這一路,應當會有許多仗義之士前來攔車吧!

  然而懷著這樣的想法,何顒非但沒等到來攔車的士人,倒是等來了河南尹袁術派來的維持秩序的小吏們。

  何顒與袁術早有舊怨,他以為是袁術阻止了士人們的到來。

  等出了河南尹治下就行了!

  這樣想著,何顒咬著牙,一路來到了弘農郡。

  起初他們還有過抱怨,但負責押運他們的宦官小黃門高望只回了一句:「爾等不過才走了幾日就覺得辛苦,那百姓為何要背井離鄉,受此辛勞?」

  因為高望,還有一眾士卒們都是一路走過來的,走的還是當初雒陽以東自願前往三輔屯田的百姓走過的老路。

  這時候他們的嘴沒有再被堵住,卻說不出抱怨的話了。

  等到養尊處優的他們實在走不動了,高望才騰出原本裝著物資的幾輛驢車,一臉鄙夷地讓被押往右扶風參與屯田的九個人得以歇腳。

  何顒往日裡不指著宦官的鼻子罵就不錯了,但此情此景,他怎麼罵的出來。百姓走得,他們走不得?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