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脾氣
第111章 脾氣
只是劉辯想的很美好,但才獲得了靈帝的同意,下一步就遇到了問題。✋👌 ➅➈รĤᑌ𝓧.¢ᗝм 🐟🎉
劉辯找來馬日磾、丁宮、樊陵與盧植準備商量一番,卻沒想到得到了不約而同的反對。
他們第一時間提起了漢武帝設立的直指繡衣使者。
盧植勸諫道:「繡衣使者持節,生殺予奪,代行天子事,一旦所託非人,往往無人能治。昔日武帝重用繡衣使者,乃有戾太子之冤案。殿下想要清查官吏貪腐,在朝中可用御史台,在郡國則有刺史府。若地方有疑,也可如去歲遣侍御史等巡察州郡。」
馬日磾和丁宮也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即便是此前從未反對過劉辯決定的樊陵此次甚至沒有兩不相幫,而是也明言反對。
哪怕劉辯解釋說他絕不會給這個新設立的府台如繡衣使者那般持節的權力,只給其探查匯集四方消息的權力,連逮捕審問都捨棄了。
但幾人似乎先入為主,始終沒有鬆口。
劉辯一時之間沒明白他們為何這麼堅定,尤其是他原以為一定會支持自己的盧植。
他既有些生氣也有些委屈,明明他為了徵得同意已經退讓了,卻得到這個結果……於是他說道:「從這兩年的各種事情來看,朝中與地方不知有多少碩鼠,我去年設立的監察從事也沒有發揮出我想要的作用,如今我只是想要了解宮外的消息,諸公都不准許,難道是想讓我不聞不見嗎?」
盧植聽得此話,竟先是一愣,繼而才意識到,太子也才十三四歲而已。
面對小太子明顯的氣話,他語氣溫柔地安撫道:「殿下英明果敢,是國家的希望,臣等如何會閉塞殿下的耳目呢?」
盧植進一步站在小太子的角度出著主意:「近年來,尤其是鮑鴻之案,御史台並未有所作為,本就失職。殿下若是有意,盡可以重選如田元皓一般的正直剛強之人為侍御史,監察朝臣。御史台現今的吏員不足,也可為御史台增加吏員,用以為殿下探查四方消息。」
對於盧植為了安撫太子提出的折中方案,三公都紛紛表示贊同。
還當場出謀劃策,認為可以把御史中丞提到二千石或者和九卿相當的中二千石,再設立副手等等。
其實話說出口時劉辯便意識到自己不該這麼說的,但從後續的結果來看,似乎偶爾發點小脾氣也不是什麼壞事。
他說道:「既然馬公、丁宮、樊公都認為盧師說的話有道理,不妨定下個章程?」
……
其實劉辯沒考慮到,過去抄家,靈帝大多會安排宦官在場,甚至在更早靈帝還沒有察覺到宦官私下貪污之舉的時候,乾脆就是由宦官主導這一切,朝臣根本插不上手。
劉辯新建府台的話一出口,無論是盧植馬日磾還是丁宮樊陵全都想到了這一點。他們雖不知道什麼東廠錦衣衛,但並不傻,這麼一個為了整頓吏治而設置的獨立運作的新府台,一聽就是很適合宦官插手的樣子。
盧植擔心的何止是繡衣使者,他更害怕的是宦官的力量再一次擴張。
盧植雖願意相信劉辯在宦官問題上對他的承諾,但他願意相信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
在他看來,劉辯是絕對不會對宦官棄之不用的。
對於盧植來說,只要十常侍此等宦官還在,防微杜漸之舉,絕對不可不為。
甚至於,就算劉辯能做到不讓宦官影響到這一新府台,那後繼之君呢?面對不知後果的變革,盧植本能的反對。
只是這些擔憂,對於盧植來說,偏偏不好向劉辯道來。
即便是親近宦官的丁宮和樊陵,他們也不願讓宦官能有機會掌握監察百官的力量。
宦官本就在禁中,如果其還能靠著新設的府台制衡朝臣,那他們的重要性豈不是大大降低了?
他們倆知道自己名聲差,但名聲差和千夫所指還是有差距的。
「大意了。」事後,劉辯安靜地反思自己,現在的他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
改革之路,道阻且長。
如今直接設立秘密情報監察機構的路暫時被堵死了,劉辯只能考慮彎道超車了。
放棄是不可能放棄的。
若實在不行,劉辯覺得,就別怪他率先使用大殺器宦官,在錦衣衛之前搞一個東廠了。
十常侍絕對非常樂意。
不過在此之前,盧植對御史台的建議,他打算先執行了再說。
增加御史台的監察力量,雖不如另起爐灶,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不虧。
只是劉辯比較擔心增設的吏員會像監察從事一樣,沒發揮出多少作用就被當地同化,雖這也是他原本就預想到的事情,除非他能立刻培養或影響一批真正忠於漢室之人擔任此職務,但被同化的速度過於快了,發揮的作用要比劉辯預想的還要小。
考慮到御史台終究是以中央為主,能用的時間應該長一點。
不過要是給御史台增加人手,就算不換掉身上帶著袁氏標籤的韓馥,至少也得給他配個副手。
並不知道劉辯已經將目光盯上他的御史中丞韓馥再度上書,言及如今太子當政,當如監國時一般,設平尚書事,協助太子處理朝政。
這顯然是意有所指。
如今朝臣之中,論及身份、聲望和地位,當以大將軍何進為首,也就是上次靈帝出巡時把何進帶走了。
現在無論是設置平尚書事還是錄尚書事,都必然不能跳過何進。
對於劉辯來說,雖然經歷了被三公和尚書令拒絕的小小挫折,但他對於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
他要是有問題可以召相關的大臣前來問詢,而若是他有什麼決定,甚至可以乾綱獨斷,直接發文尚書台。
如果可以,劉辯還是希望保持這種模式的,而不是在雲台殿多一個需要他時常花心思的大將軍。
韓馥的這份奏書名義上是寫給靈帝的,實際上看到的卻是劉辯。
看著這份奏書,劉辯忽然意識到,假如他將此事擱置不議,只將這份奏書列於送給靈帝的條目之上,那麼靈帝很大可能不會知曉這件事。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只是劉辯想的很美好,但才獲得了靈帝的同意,下一步就遇到了問題。✋👌 ➅➈รĤᑌ𝓧.¢ᗝм 🐟🎉
劉辯找來馬日磾、丁宮、樊陵與盧植準備商量一番,卻沒想到得到了不約而同的反對。
他們第一時間提起了漢武帝設立的直指繡衣使者。
盧植勸諫道:「繡衣使者持節,生殺予奪,代行天子事,一旦所託非人,往往無人能治。昔日武帝重用繡衣使者,乃有戾太子之冤案。殿下想要清查官吏貪腐,在朝中可用御史台,在郡國則有刺史府。若地方有疑,也可如去歲遣侍御史等巡察州郡。」
馬日磾和丁宮也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即便是此前從未反對過劉辯決定的樊陵此次甚至沒有兩不相幫,而是也明言反對。
哪怕劉辯解釋說他絕不會給這個新設立的府台如繡衣使者那般持節的權力,只給其探查匯集四方消息的權力,連逮捕審問都捨棄了。
但幾人似乎先入為主,始終沒有鬆口。
劉辯一時之間沒明白他們為何這麼堅定,尤其是他原以為一定會支持自己的盧植。
他既有些生氣也有些委屈,明明他為了徵得同意已經退讓了,卻得到這個結果……於是他說道:「從這兩年的各種事情來看,朝中與地方不知有多少碩鼠,我去年設立的監察從事也沒有發揮出我想要的作用,如今我只是想要了解宮外的消息,諸公都不准許,難道是想讓我不聞不見嗎?」
盧植聽得此話,竟先是一愣,繼而才意識到,太子也才十三四歲而已。
面對小太子明顯的氣話,他語氣溫柔地安撫道:「殿下英明果敢,是國家的希望,臣等如何會閉塞殿下的耳目呢?」
盧植進一步站在小太子的角度出著主意:「近年來,尤其是鮑鴻之案,御史台並未有所作為,本就失職。殿下若是有意,盡可以重選如田元皓一般的正直剛強之人為侍御史,監察朝臣。御史台現今的吏員不足,也可為御史台增加吏員,用以為殿下探查四方消息。」
對於盧植為了安撫太子提出的折中方案,三公都紛紛表示贊同。
還當場出謀劃策,認為可以把御史中丞提到二千石或者和九卿相當的中二千石,再設立副手等等。
其實話說出口時劉辯便意識到自己不該這麼說的,但從後續的結果來看,似乎偶爾發點小脾氣也不是什麼壞事。
他說道:「既然馬公、丁宮、樊公都認為盧師說的話有道理,不妨定下個章程?」
……
其實劉辯沒考慮到,過去抄家,靈帝大多會安排宦官在場,甚至在更早靈帝還沒有察覺到宦官私下貪污之舉的時候,乾脆就是由宦官主導這一切,朝臣根本插不上手。
劉辯新建府台的話一出口,無論是盧植馬日磾還是丁宮樊陵全都想到了這一點。他們雖不知道什麼東廠錦衣衛,但並不傻,這麼一個為了整頓吏治而設置的獨立運作的新府台,一聽就是很適合宦官插手的樣子。
盧植擔心的何止是繡衣使者,他更害怕的是宦官的力量再一次擴張。
盧植雖願意相信劉辯在宦官問題上對他的承諾,但他願意相信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
在他看來,劉辯是絕對不會對宦官棄之不用的。
對於盧植來說,只要十常侍此等宦官還在,防微杜漸之舉,絕對不可不為。
甚至於,就算劉辯能做到不讓宦官影響到這一新府台,那後繼之君呢?面對不知後果的變革,盧植本能的反對。
只是這些擔憂,對於盧植來說,偏偏不好向劉辯道來。
即便是親近宦官的丁宮和樊陵,他們也不願讓宦官能有機會掌握監察百官的力量。
宦官本就在禁中,如果其還能靠著新設的府台制衡朝臣,那他們的重要性豈不是大大降低了?
他們倆知道自己名聲差,但名聲差和千夫所指還是有差距的。
「大意了。」事後,劉辯安靜地反思自己,現在的他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
改革之路,道阻且長。
如今直接設立秘密情報監察機構的路暫時被堵死了,劉辯只能考慮彎道超車了。
放棄是不可能放棄的。
若實在不行,劉辯覺得,就別怪他率先使用大殺器宦官,在錦衣衛之前搞一個東廠了。
十常侍絕對非常樂意。
不過在此之前,盧植對御史台的建議,他打算先執行了再說。
增加御史台的監察力量,雖不如另起爐灶,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不虧。
只是劉辯比較擔心增設的吏員會像監察從事一樣,沒發揮出多少作用就被當地同化,雖這也是他原本就預想到的事情,除非他能立刻培養或影響一批真正忠於漢室之人擔任此職務,但被同化的速度過於快了,發揮的作用要比劉辯預想的還要小。
考慮到御史台終究是以中央為主,能用的時間應該長一點。
不過要是給御史台增加人手,就算不換掉身上帶著袁氏標籤的韓馥,至少也得給他配個副手。
並不知道劉辯已經將目光盯上他的御史中丞韓馥再度上書,言及如今太子當政,當如監國時一般,設平尚書事,協助太子處理朝政。
這顯然是意有所指。
如今朝臣之中,論及身份、聲望和地位,當以大將軍何進為首,也就是上次靈帝出巡時把何進帶走了。
現在無論是設置平尚書事還是錄尚書事,都必然不能跳過何進。
對於劉辯來說,雖然經歷了被三公和尚書令拒絕的小小挫折,但他對於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
他要是有問題可以召相關的大臣前來問詢,而若是他有什麼決定,甚至可以乾綱獨斷,直接發文尚書台。
如果可以,劉辯還是希望保持這種模式的,而不是在雲台殿多一個需要他時常花心思的大將軍。
韓馥的這份奏書名義上是寫給靈帝的,實際上看到的卻是劉辯。
看著這份奏書,劉辯忽然意識到,假如他將此事擱置不議,只將這份奏書列於送給靈帝的條目之上,那麼靈帝很大可能不會知曉這件事。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