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奉天子
第110章 奉天子
靈帝的病不是秘密,皇宮也從來不是銅牆鐵壁。♢🐚 ➅❾ร𝒽U𝓍.Ć𝕠๓ 😳♖
當鴻都門學的「鄉野巫醫」都被召入宮中的消息傳到宮外,有心人立刻察覺到了其中蘊藏的信息。
畢竟,靈帝已經年過三十了。
雲台殿中,劉辯看到御史中丞韓馥上書詢問朝會是否如期舉行。
這是應有之意,五日一朝是制度,也是除非趕上假日,否則風雨無阻。
如今皇帝病篤,當以詔書的形勢罷朝會,直到皇帝病癒。
以前皇帝生病也是這樣處理的,所以劉辯看到此處時並不覺得奇怪,同意尚書台發布罷朝會詔書的建議。
處理完這份奏書,有小黃門通報,太中大夫田豐到了。
劉辯對于田豐可謂是好感滿滿。
即便拋開歷史上的名聲,能搞錢的幹吏,誰不愛呢!
見面之後,他對田豐說道:「我很早就從崔公口中聽過你的名聲,自從你從荊州回來後,這還是首次見你。卿為國事捨身,如今見到伱安然無恙,甚好。」
田豐見劉辯提起了崔烈,回答道:「殿下謬讚,臣本布衣,幸得崔公舉薦,又得國家看重,以為使者,自當恪盡職守。」
劉辯問起在荊州查案的經過,田豐一一作答。
之後,劉辯嘆息道:「荊州宗賊案源於卿以身犯險,鮑鴻貪污案若非卿念及故舊,也不知何時才會告破。朝中有御史台,地方有刺史太守,去年又在郡中增加了監察的官員,但這些總讓我覺得形同虛設。」
田豐回答道:「士人有好清談者,即便當了官,也只求虛名,不能做實事。若為長吏及府台長官,上行下效,便給了奸佞鑽營的機會。」
劉辯當然知道這一點。
為政者清談害人害己,如今便已經發生過的較為誇張的當屬《孝經》退敵。
黃巾之亂時,趙國國相向栩認為黃巾作亂,是因為沒讀過孝經的緣故,只要遣人對著黃巾賊讀《孝經》,讓黃巾賊明白他們的錯誤,就能平息叛亂了。
無獨有偶,當初李文侯和北宮伯玉叛亂時,繼任涼州刺史的宋梟竟然打算通過「多寫《孝經》」的方式幫助羌人移風易俗,用以平息叛亂……
不過這個時候的清談風氣遠沒有魏晉之時那麼誇張。
向栩因為彈劾十常侍與黃巾有勾連,結果被張讓反過來以「作為國相,不派兵去平黃巾亂,一定是和張角有勾連」為由「誣陷」,被下獄處死。
宋梟因為抄寫《孝經》的事同時任漢陽太守的蓋勛有了矛盾,以此事上書朝廷,大概是想要朝廷為他做主。
後來朝廷確實做主了,只是站在了蓋勛的立場上將他罷官。
劉辯正要說話,忽然想到,田豐為侍御史時的上司是韓馥,想到歷史上作為冀州牧的韓馥被袁紹逼得在廁所用書刀自殺。
不會是田豐在暗示韓馥不行吧。
想到這,劉辯直接問道:「我有意整頓吏治,革除貪腐官吏,只是一時之間不知如何下手。卿曾為侍御史,御史台可能擔此重任?」
自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後,主管御史台的就變成了千石的御史中丞,名義上從屬於少府,辦公的地點和尚書台一樣,與皇帝所在的東宮一牆之隔。
田豐答道:「過去言路閉塞,有諫言而不能用,只要能使沿路暢通,選拔敢於諫言的官員進入御史台,一定能改變如今的風氣。」
劉辯聽罷,馬上理解了怪不得荀彧說田豐「剛而犯上」,明明只要說後半段話就夠了,偏偏要把前半段暗示靈帝的話說出來,雖然他說的是實話……
劉辯有意將田豐調回御史台。
只是御史中丞原本就是御史大夫之丞,其下便是侍御史了。
田豐原本因功被靈帝升為千石的太中大夫,這是皇帝的顧問之臣,對資歷要求沒那麼高。可若是直接讓田豐去當御史中丞,不說韓馥尚在,田豐資歷也不足,雖同為千石,但二者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
劉辯道:「我意以卿先兼領侍御史,察舉非法,公卿郡吏有違失皆可舉劾之。」
田豐明白劉辯的想法,欣然接受:「臣定不負殿下重託。」
劉辯繼續說:「要是有和卿一樣有氣節的人,卿盡可以舉薦。」
田豐自不會拒絕。
劉辯原本打算等靈帝駕崩後,他再一點點地進行改革。
只是以靈帝目前的狀況,劉辯也不能確定那一天何時能到來,總不能就這樣乾等著吧。
正好鮑鴻的案子給了他機會,先從治貪腐抓起。
劉辯看御史台不爽很久了,官吏貪腐不去彈劾,整天把矛頭對準宦官。
若是能拿出確鑿的證據也就罷了,偏偏總是攻擊宦官的身份,仿佛成為宦官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見過田豐之後許久,玉堂殿張讓派人來告訴劉辯,皇帝醒了,劉辯便再次去看望靈帝。
經過華佗的治療,靈帝狀況有明顯的好轉,雖終究不能根治,連進補也只能慢慢地來,可身體上的病痛已經減輕了許多,下地行走也問題不大。
最關鍵的是精神狀態很不錯。
靈帝顯然從張讓口中知道了劉辯的到來,所以並未做旁的事。
劉辯到後,與靈帝閒聊了好一會兒,又提及見過立下大功的田豐後,他說道:「父皇,田豐雖然當過侍御史,但仔細思考他前後發現的兩個案子,實際上並不是御史台的功勞。父皇之前調查北軍和八關都尉,就發現了不少貪污之人。全國這麼多官署,其中沒被發現的還不知有多少。不如專門成立一個府台,用以探查消息,調查不法貪腐之徒。」
「到時候查沒所得,必然不會少。」
離開玉堂殿時,劉辯意氣風發。
靈帝沒有拒絕劉辯的建議,顯然他和劉辯一樣,都對貪官的家產很心動。
只是出於穩妥起見,靈帝讓劉辯先找大臣們商議出一個章程,再交由他過目。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辯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大孝子,奉天子以變革天下,似乎也不是不行。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靈帝的病不是秘密,皇宮也從來不是銅牆鐵壁。♢🐚 ➅❾ร𝒽U𝓍.Ć𝕠๓ 😳♖
當鴻都門學的「鄉野巫醫」都被召入宮中的消息傳到宮外,有心人立刻察覺到了其中蘊藏的信息。
畢竟,靈帝已經年過三十了。
雲台殿中,劉辯看到御史中丞韓馥上書詢問朝會是否如期舉行。
這是應有之意,五日一朝是制度,也是除非趕上假日,否則風雨無阻。
如今皇帝病篤,當以詔書的形勢罷朝會,直到皇帝病癒。
以前皇帝生病也是這樣處理的,所以劉辯看到此處時並不覺得奇怪,同意尚書台發布罷朝會詔書的建議。
處理完這份奏書,有小黃門通報,太中大夫田豐到了。
劉辯對于田豐可謂是好感滿滿。
即便拋開歷史上的名聲,能搞錢的幹吏,誰不愛呢!
見面之後,他對田豐說道:「我很早就從崔公口中聽過你的名聲,自從你從荊州回來後,這還是首次見你。卿為國事捨身,如今見到伱安然無恙,甚好。」
田豐見劉辯提起了崔烈,回答道:「殿下謬讚,臣本布衣,幸得崔公舉薦,又得國家看重,以為使者,自當恪盡職守。」
劉辯問起在荊州查案的經過,田豐一一作答。
之後,劉辯嘆息道:「荊州宗賊案源於卿以身犯險,鮑鴻貪污案若非卿念及故舊,也不知何時才會告破。朝中有御史台,地方有刺史太守,去年又在郡中增加了監察的官員,但這些總讓我覺得形同虛設。」
田豐回答道:「士人有好清談者,即便當了官,也只求虛名,不能做實事。若為長吏及府台長官,上行下效,便給了奸佞鑽營的機會。」
劉辯當然知道這一點。
為政者清談害人害己,如今便已經發生過的較為誇張的當屬《孝經》退敵。
黃巾之亂時,趙國國相向栩認為黃巾作亂,是因為沒讀過孝經的緣故,只要遣人對著黃巾賊讀《孝經》,讓黃巾賊明白他們的錯誤,就能平息叛亂了。
無獨有偶,當初李文侯和北宮伯玉叛亂時,繼任涼州刺史的宋梟竟然打算通過「多寫《孝經》」的方式幫助羌人移風易俗,用以平息叛亂……
不過這個時候的清談風氣遠沒有魏晉之時那麼誇張。
向栩因為彈劾十常侍與黃巾有勾連,結果被張讓反過來以「作為國相,不派兵去平黃巾亂,一定是和張角有勾連」為由「誣陷」,被下獄處死。
宋梟因為抄寫《孝經》的事同時任漢陽太守的蓋勛有了矛盾,以此事上書朝廷,大概是想要朝廷為他做主。
後來朝廷確實做主了,只是站在了蓋勛的立場上將他罷官。
劉辯正要說話,忽然想到,田豐為侍御史時的上司是韓馥,想到歷史上作為冀州牧的韓馥被袁紹逼得在廁所用書刀自殺。
不會是田豐在暗示韓馥不行吧。
想到這,劉辯直接問道:「我有意整頓吏治,革除貪腐官吏,只是一時之間不知如何下手。卿曾為侍御史,御史台可能擔此重任?」
自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後,主管御史台的就變成了千石的御史中丞,名義上從屬於少府,辦公的地點和尚書台一樣,與皇帝所在的東宮一牆之隔。
田豐答道:「過去言路閉塞,有諫言而不能用,只要能使沿路暢通,選拔敢於諫言的官員進入御史台,一定能改變如今的風氣。」
劉辯聽罷,馬上理解了怪不得荀彧說田豐「剛而犯上」,明明只要說後半段話就夠了,偏偏要把前半段暗示靈帝的話說出來,雖然他說的是實話……
劉辯有意將田豐調回御史台。
只是御史中丞原本就是御史大夫之丞,其下便是侍御史了。
田豐原本因功被靈帝升為千石的太中大夫,這是皇帝的顧問之臣,對資歷要求沒那麼高。可若是直接讓田豐去當御史中丞,不說韓馥尚在,田豐資歷也不足,雖同為千石,但二者的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語。
劉辯道:「我意以卿先兼領侍御史,察舉非法,公卿郡吏有違失皆可舉劾之。」
田豐明白劉辯的想法,欣然接受:「臣定不負殿下重託。」
劉辯繼續說:「要是有和卿一樣有氣節的人,卿盡可以舉薦。」
田豐自不會拒絕。
劉辯原本打算等靈帝駕崩後,他再一點點地進行改革。
只是以靈帝目前的狀況,劉辯也不能確定那一天何時能到來,總不能就這樣乾等著吧。
正好鮑鴻的案子給了他機會,先從治貪腐抓起。
劉辯看御史台不爽很久了,官吏貪腐不去彈劾,整天把矛頭對準宦官。
若是能拿出確鑿的證據也就罷了,偏偏總是攻擊宦官的身份,仿佛成為宦官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見過田豐之後許久,玉堂殿張讓派人來告訴劉辯,皇帝醒了,劉辯便再次去看望靈帝。
經過華佗的治療,靈帝狀況有明顯的好轉,雖終究不能根治,連進補也只能慢慢地來,可身體上的病痛已經減輕了許多,下地行走也問題不大。
最關鍵的是精神狀態很不錯。
靈帝顯然從張讓口中知道了劉辯的到來,所以並未做旁的事。
劉辯到後,與靈帝閒聊了好一會兒,又提及見過立下大功的田豐後,他說道:「父皇,田豐雖然當過侍御史,但仔細思考他前後發現的兩個案子,實際上並不是御史台的功勞。父皇之前調查北軍和八關都尉,就發現了不少貪污之人。全國這麼多官署,其中沒被發現的還不知有多少。不如專門成立一個府台,用以探查消息,調查不法貪腐之徒。」
「到時候查沒所得,必然不會少。」
離開玉堂殿時,劉辯意氣風發。
靈帝沒有拒絕劉辯的建議,顯然他和劉辯一樣,都對貪官的家產很心動。
只是出於穩妥起見,靈帝讓劉辯先找大臣們商議出一個章程,再交由他過目。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辯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大孝子,奉天子以變革天下,似乎也不是不行。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