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雲收雨歇 黃沙漫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3章 雲收雨歇 黃沙漫天

  攝影機後面傳來如釋重負地一聲「咔」,這一條算是告一段落。

  王威條件反射地一手放下導筒,一手拿起對講機打算請示陳一鳴。

  然後他這才意識過來,今天自己才是執行導演。

  他閉目仰頭看著房梁,顯然是在內心回味著剛才那場戲。

  此時陳一鳴早就在監視器前拉過片,但是他沒有主動給出任何意見。

  說放權,就索性放個徹底。

  良久,王威低頭睜眼,走向正在房間角落休息的汪古二人。

  他先是跟古越河交待了兩句,大誇小找茬,挑了幾個無傷大雅的小毛病。

  隨後。他又走向汪勁松,低聲說道,「汪老師,剛才古老師收尾的地方,互動少了點味道,能不能請您帶一帶。」

  當導演的,導戲的時候多少都帶著點個人風格。

  有的擅於構圖,有的長於調度,有的精通調教表演,有的通曉組織統籌。

  王威相對來說偏向於後者,由於是拍攝電視劇的野路子出身,劇組管理方面經驗豐富。

  這類導演比較依賴成熟的班底和業務能力強的主創,上限也許不高,但下限絕對夠穩。

  剛才王威的處理,就體現出他的風格。

  古越河最後兩段台詞,演得不可謂不好,但跟搭戲的汪勁松相比,顯然還是嫩了一點。

  一方面老古過去一直都是主擔,就算是做配也基本上是上馬下配,換句話說很少「捧著人」演戲。

  然而剛才這場戲,他扮演的是副將蕭嗣業,恰恰就需要他「捧著」主帥汪勁松來演。

  如果是陳一鳴導戲,肯定是對著老古一通輸出,然後一直拍直到古越河合格為止。

  現在換了王威導戲,卻是選擇跳過古越河直接找到老戲骨汪勁松,請後者「矮個肩膀」讓一讓。

  兩種選擇算是就高不就低與就低不就高的差別,都能解決問題,談不上好壞。

  因為兩人都是配角。

  不過王威的法子,相對而言確實效率更高。

  片刻之後重新拍第二條,古越河拍到最後兩段台詞時,按照王威的要求稍稍收斂了一點個人動作。

  而汪勁松也改變了之前肅立不動的演法,只是幾個表情和手勢,就輕鬆帶走了古越河的節奏。

  陳一鳴覺得這種處理之下,汪古二人在原本的主副關係之外,多少有了一點師徒論道的意味。

  片中蕭嗣業跟木蘭具有明確的提攜關係,不過對於蘇定方與前兩者之間,則並未深入挖掘。

  如今拍出三層師徒的暗示出來,並沒有突破原來的劇情框架,陳一鳴也就沒有發表意見。

  又拍了一條,王威略帶遲疑地喊出了那聲「過!」

  頂頭上司陳監製沒有發話,王威信心倍增。

  他這下子才算是徹底放開,在片場內跑前跑後,恢復了之前「無事忙」的第一副導氣象。

  接下來代替木蘭統領唐軍斥候部隊的聶元登場,匯報最新的偵查情報。

  三人結合著輿圖和沙盤的特寫鏡頭,選定了決戰戰場,並向觀眾交待了唐軍在最終決戰中的戰役布置。

  唐軍將主動出擊,與越過哈密繼續東進的賀魯大軍相向而行,在鷹莎川一帶擺開陣勢。

  騎隊、步軍沿疏勒河谷南北分置,蕭嗣業統領四千步軍據守南側山頭,頂住賀魯大軍的第一波攻勢。

  蘇定方則率領騎兵在北山駐紮,以分賀魯兵勢。

  待賀魯軍步隊久攻不下喪失進攻動能之後,唐騎一舉撲下,繞背攻擊賀魯軍主力。

  一旦唐軍步營騰出手來,即可與唐軍騎隊一起夾攻賀魯中軍,將其驅趕至鷹莎川河岸,圍而殲之。

  汪勁松大手按在輿圖上那條河流的大拐彎處,沉聲說道,「近日連降大雨,鷹莎川水位大漲,此天助我也。

  掃除我朝西北邊患,在此一戰!」

  說起來,敦煌的這場久違的大雨還真是恰到好處,省了陳一鳴安排灑水車「人工降雨」的麻煩。

  淅淅瀝瀝的雨聲之中,打狗入河杈的計策就此確定,應時應景。


  大戰思良將,蕭嗣業統御步營,騎隊卻乏人主持,三人不由得同時想到遠在長安城的木蘭。

  聶元主動請纓,話音未落,鬱南大步走入節堂。

  鏡頭結束於聶元的神色激盪,以及古越河與汪勁松的相視一笑。

  王威過了兩天導演癮,隔天換到李准上陣,拍攝對手陣營余榮光、秦芷蕾與張毅的內景營帳戲。

  唐軍側定計完畢,西突厥這邊當然也要給觀眾一些提示。

  這場戲更加簡略,主要是側面烘托一下賀魯的「內憂外患」,印證蘇定方對西突厥一方的戰略判斷。

  三天內景戲拍完,敦煌周邊雲收雨歇,再度進入黃沙漫天的春夏之交。

  劇組重新出發,來到第四處外景地,拍攝木蘭統帥唐軍衝下北山,擊破賀魯監視部隊的騎戰戲。

  難點依舊是不聽話的馬兒,因為這次又是幾百匹奔馬的大場面。

  有了皇城鎮的經驗,崔放的運鏡更加簡練直接,最困難的全景鏡頭,只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即告完成。

  反倒是隨後補拍的特寫鏡頭,因為風沙的原因進度遲緩。

  沙漠裡馬兒一跑起來沙塵漫天,演員的表演大打折扣,攝影機的運鏡也頗多意外,廢片率奇高無比。

  劇組幾乎是以2小時1鏡的龜爬速度向前推進,拍了三天才把這個外景的戲份拍完。

  隨後陳一鳴馬不停蹄,指揮劇組轉場到第三處外景,拍攝古越河守山頭的戲份。

  又是一場需要動用2000多名群演的大群戲。

  沒錯,雖然電影裡描寫的是4000唐軍對陣2萬西突厥軍的大戰,但是實際出鏡的群演就這2000來號人。

  幾百跟組群演下馬充任守山的唐軍,本地招募的群演換上皮甲彎刀扮演攻山的西突厥軍。

  中近景的鏡頭都是實打實的真人出鏡,遠景則使用後期特效補足人數。

  劇組運轉至今,這樣的大群戲已是手拿把掐。

  陳一鳴事先畫好了詳盡的分鏡稿,圍繞山頭的西、北、東三個分戰場各具特色涇渭分明,這樣即便後期剪輯的時候頻繁切鏡,觀眾也不會看得一頭霧水。

  西側是西突厥大軍的後路,按照劇本設定有一條可以騎馬徒涉的小河,這裡也是木蘭騎隊率先進攻的方向。

  外景地山頭的西側當然沒有河,木蘭率軍過河的鏡頭,其實是在其他外景地拍完再後期合成的。

  這一側因為臨河地勢最低,是西突厥軍的主攻方向,自然也是防禦設施最為密集的地段。

  自山腳到山頂足有三層壕溝與矮牆,啃過去之後才能真正靠近寨牆。

  限於地勢,也是唐軍小型霹靂車唯一可以覆蓋的地段。

  山頭北側直面賀魯本陣,一道兩丈高的陡崖拔地而起,像城牆一樣護住唐營正面。

  雖然符合當地的雅丹地貌,但是這道陡崖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後天人工挖出來的。

  這也是陳一鳴放棄烏爾禾外景地的主要原因,國家級保護區實在是不方便動土。

  此地將上演一場小型城牆攻防戰,什麼金汁、拍杆、滾木、礌石,凡是古代守城時的玩意兒,路平都預備了一套。

  山頭東側是一道陡坡,防禦強度介於西、北兩側之間。

  實戰中西突厥前陣指揮張毅玩兒了一手聲西擊東,在大舉進攻西側、牽制佯攻北側的同時,轉用兵力和預備隊突襲東側,距離破寨一度只有一步之遙。

  顯然,唐軍和西突厥軍在這裡會有一波高強度的人命交換,這也是整部電影裡最血腥殘酷的一段。

  最先開拍的是開戰前的遠景鏡頭,陳一鳴動用了直升飛機航拍,拍足了30分鐘的素材。

  其實像《大決戰》那樣開打之後再航拍才真正對味兒,可惜時間和成本都不允許,陳一鳴覺得也沒多少必要。

  電影主角是木蘭,唐騎的三度沖陣才是重頭戲,古越河與張毅之間的步兵攻防只是鋪墊,濃墨重彩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人還在外頭,勉力單更,請讀者大大們諒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