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大型團體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7章 大型團體操

  花了兩天時間拍完唐軍大帳內的群像文戲,天氣預報接下來的幾天時雨時晴,小美臨時調整了製片表,把後續的零碎戲份挪到前頭來。

  鏡頭短人數少,拍起來可控性更高,因此雖然天氣不算理想,但是劇組在草原和營壘兩處場地自如切換,拍攝進度依舊不慢。

  拍了一周多的時間,天氣終於重新轉好,草原決戰的大場面武戲正式開拍。

  真實歷史中這場戰鬥被稱為鷹莎川之戰,是五萬唐軍對陣十萬西突厥軍的大戰役。

  陳一鳴當然不可能招募十萬群演一比一地還原歷史,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俗話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意思就是人數達到一定規模之後,視覺上就很難清晰識別了。一萬人跟兩萬人,觀眾看在眼裡其實差不太多。

  而且陳一鳴只截取了鷹莎川戰役中的一個局部戰場,即蘇定方率領500騎兵突襲西突厥鼠尼施部2萬援軍,至於雙方主力交戰的戰場,電影裡只有幾個鏡頭一筆帶過。

  大場面群戲,自然是從人多往人少拍,既容易把控又節省成本。因此首先開拍的,就是雙方主力列陣的鏡頭。

  陳一鳴特意把這場戲安排在周末兩天,圖的就是方便從旁邊的皇城鎮上拉人湊數。

  短短兩分鐘的鏡頭,需要動用四千群演,一千匹馬,四千套服裝,以及旗幟、鼓角、拒馬等不計其數的道具。

  不算可重複利用的服裝和道具,拍攝成本都飆到了500萬。

  這還要歸功於後期特效技術的進步,陳一鳴只需要動用小部分演員,大頭兒可以通過特效技術複製填充。

  唐軍這邊四萬步卒一萬騎兵,因此居中的步兵擺出四個萬人方陣,前三後一倒三角排列,每個方陣都由兩排長矛手、三排刀盾手和五排弓弩手組成。

  三個橫方陣後面就是唐軍中軍,程知節、蘇定方、王文度都在這裡,三人身邊簇擁著盔甲鮮明的親衛,出演的正是之前拍攝木蘭爹襲營的那批群演。

  一萬騎兵則平分為兩部分,擺在步兵方陣兩翼。

  真實歷史中的唐軍戰陣肯定沒有這麼簡單,兵種排布也不會如此機械,僅就遠程壓制的弓弩而言,初唐軍隊的裝備率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說差不多是全員射箭。

  陳一鳴選擇這樣拍,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好看。

  比如前世國師的《英雄》,裡面的秦軍箭陣就是一個影視改編的優秀案例,熒幕上的冷兵器戰爭,大型團體操絕對是最優解。

  人眼在短時間內能夠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視野內的元素越多,人的感官對整齊與節奏的感受就越深刻。

  想像一下,森嚴的前排陣列舉盾掩護,後排箭手整齊劃一地拉弓仰射,弩手則在隊伍間隙川流不息地平射弩箭。

  紀律,效率,素質,是不是一下子就出來了?

  主力戰場只是電影裡的鋪墊橋段,這三兩分鐘的戲份跟主角木蘭也沒多大關係,電影後半段還有場面更大的戈壁決戰,因此陳一鳴拍的十分克制。

  群演們頭一天帶上氈帽裹上皮袍扮演牧民,第二天穿盔著甲扮演唐軍。

  西突厥軍好拍,騎馬列陣即可。

  唐軍則相對複雜一點,方陣分為步兵和騎兵兩部分,先拍步兵再拍騎兵。

  全程靜態拍攝,演員不動鏡頭動,兩天時間就拍夠了後期製作所需要的素材。

  然後可著江匯武和汪勁松的戲份先拍,主要是一些發號施令的鏡頭。

  送走兩位客串大佬之後,開始上難度,拍攝西突厥騎兵沖陣和唐軍戰陣反擊的鏡頭。

  電影裡是萬馬奔騰萬箭齊發死傷狼藉的大場面,拍的時候則全然不是這樣,里外里加一起不過幾百個群演。

  這幾百人是製片組在眾多群演里特別挑選出來的,紀律和積極性都不錯,自然演出費也翻了個倍。

  首先是唐軍戰陣反擊的鏡頭,差不多相當於學校的廣播體操,記住自己的站位和移動路線,跟著大喇叭里的指令做動作就行。

  取景框裡只有幾百人的方陣,後期特效一加就是萬箭齊發了。

  廣播體操拍好還不算完,還要追加補拍大量的特寫鏡頭,主要是唐軍士卒花式中箭的場景。

  這部分全程圍著綠幕拍攝,後期製作的時候再替換到原版素材里。


  唐軍這邊拍完之後,群演們換上袍子跨上馬,開始拍西突厥大軍沖陣的部分。

  皇城鎮挨著山丹軍馬場,因此當地人基本都會騎馬,本地的那達慕大會年年都有騎馬比賽,因此拍起來十分順利。

  然後還是圍上綠幕,改由武行上馬,補拍開弓射箭和中箭落馬的特寫鏡頭。

  主戰場的部分完成之後,木蘭這邊的分戰場就相對容易得多了,除了所需群演人數變少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近景鏡頭更多一些。

  還是遠景鏡頭先拍,幾百個群演騎在馬上,攝影車架在遠處的小丘陵頂部,居高臨下把遠處的大片草場納入取景框。

  這裡是一個精心選擇的低地,按照劇本設定,王帳軍沿著丘陵邊緣折向東北,直指唐軍大陣側背。

  監視器里,幾百個群演騎在馬上聚成一坨,慢速前行逐漸消失在遠處的丘陵背後。

  添加了後期特效之後,就不再是一坨騎兵,而是一坨一坨的騎兵鋪滿低地,稍作間隔之後依次前行。

  素材拍夠之後,同一批人,拍攝王帳軍後隊中計被引走的鏡頭。

  這一條拍完,還是這一批人,畫上仿傷妝,開始拍王帳軍狼狽逃跑的部分。

  接下來又又又是這一批人,換上回紇部族的服飾,拍回紇友軍誘敵的鏡頭。

  最後依舊是這一批人,更換唐軍衣甲,搖身一變成為鬱南統帥的斥候部隊。

  苦練半年的騎術,這回派上了用場。

  一百多米的丘陵雖然不高,但是騎馬往下沖還是相當危險的,更別提還是幾百匹馬一起往下沖。

  陳一鳴當然不會讓鬱南如此冒險,遠景確實有幾百騎,但那時候畫面是相對靜態的。

  等到鬱南真正往下沖時,身邊就只有十幾騎了,除了必須出鏡的木蘭和聶元,剩下的不是騎術教練就是武行兄弟。

  近景和特寫拍完之後,木蘭和聶元收工,換騎術替身上場,拍大隊人馬一起往下沖的鏡頭。

  再往後則是草原決戰的重頭戲,騎兵對決。

  在諮詢過歷史專家,並與林蕭、攝影組和武指組研究過畫面效果之後,陳一鳴把這場對決規劃為三個部分。

  最開始是騎射。

  唐軍出現在丘陵頂部的時候,底下的王帳軍必然要預警整隊,陳一鳴在這裡沒有讓敵人降智,王帳軍親衛的整備速度並不慢。

  木蘭手下人少,直接沖陣很容易被纏住失去速度,因此她選擇高速掠過敵人騎陣,然後放箭襲擾亂敵陣勢。

  這就是後世蒙古人的「曼古歹」戰術,陳一鳴給挪到了初唐,雖然不符合史實,但是拍出來確實好看。

  鬱南和聶元各帶一隊斥候繞陣發箭,王帳軍陷入混亂,部分人下馬躲避,部分人驅馬離陣繞圈提速,試圖攔截唐軍騎隊。

  於是戰鬥進入第二階段,對沖。

  唐軍勝在速度更快組織度更高裝備更好,王帳軍勝在人數更多,兩方對沖的結果是唐軍透陣而出。

  戰鬥就此進入最後階段,木蘭一馬當先殺入王帳軍中軍,斬將奪旗一擊致勝。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