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互動 影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3章 互動 影評

  8月17日下午5點,《1951》的第三場放映,在影節宮的德彪西放映廳正式結束。☠👺 69𝕤Ĥ𝕌𝔁.Ⓒ𝓞Ⓜ 🎈🍮

  《1951》參加開幕式的原班人馬,在陳一鳴率領下登上舞台,與現場的眾多影迷互動交流。

  對於電影節的參賽影片來說,這個環節並不一定是令人歡欣鼓舞的。

  比如就在這個影廳,上一場結束放映的高盧電影《顫慄》就被狂噓了一通。

  本地觀眾毫無「支持國貨」的自覺,覺得不好看除了不喊「RNM退錢」,難聽話一句不會少。

  從現場反響來看,《1951》的觀感還不錯,前半段有十幾個觀眾退場,其餘的觀眾都坐到了最後。

  陳一鳴一行人坐下之後,場內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口哨聲,5人只好再次起身,鼓掌鞠躬向觀眾致意。

  在駐場翻譯兼司儀的組織下,秩序終於恢復。

  按照慣例,陳一鳴他們要回答3-7個問題,沒人提問就回答3個(別問為啥沒人問還能有3個),問的人多就回答7個。

  第一個被點到的觀眾是一位高盧男青年,他問陳一鳴,「電影很好看,但我完全沒聽說過半島戰爭,是導演你虛構出來的嗎?」

  陳一鳴樂了,拿起話筒回答道,「首先感謝你對電影的評價。

  半島戰爭是真實發生的歷史,電影也是根據真實戰例改編。

  我還可以補充一點,高盧也派兵參加了那場戰爭,海軍派了1條驅逐艦,陸軍派了1個獨立營。」

  男青年聽完翻譯就愣住了,好半天才交出話筒重新落座。

  放映廳內也響起嘈雜的私語聲,直到第二個提問的觀眾被點到站起。

  這是一個金髮微胖的雀斑女生,她問的是劉東君。「木,你的表演讓我收穫了一個愉悅的下午,能介紹一下伱自己嗎,我現在是你的粉絲了。」

  小劉同學大大方方地接過話筒,用磕磕巴巴的高盧話背了一遍簡歷,大大迎合了本地觀眾的自尊心,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這算是劉東君的天賦技能,他在楓葉國生活多年,那裡屬於高盧的文化影響區,因此學過一點高盧話。

  第三個被點到的觀眾問陳一鳴,電影裡一共有多少處剪輯點,他只找到7處,而且除了4處比較篤定,另外3處並沒有多大把握。

  陳一鳴當然不會正面回答,「我個人希望觀眾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一氣呵成的故事。

  當然,可能會有觀眾想在其中尋找解謎的樂趣,對此我十分歡迎。」

  導演這裡難以攻克,就有其他觀眾開始問兩個攝影師,拐彎抹角地詢問哪裡被斷開過。

  桑老爺子對坎城之行不算熱衷,幾次集體出行都甘做背景板,因此問題全數被他推給了保羅。

  作為斯坦尼康攝影師,保羅難得有站上前台的機會,因此格外興奮。

  他比比劃劃地與觀眾暢(GUAN)聊(SHU)「一鏡到底」的攝影奇蹟,各種專業術語連珠炮一樣噴發出來,把翻譯小哥忙得滿頭是汗,把提問的觀眾弄得直接懵逼。

  以至於保羅說到一半把話筒放下準備換個手舉,觀眾插著空光速遞出話筒,翻譯伸手秒接,嘴上翻到一半的話直接咔掉,變成了換下一話題。

  現場的華國觀眾問到了段一寧,「段老師,我是你第一代影迷,03年你主演《漂泊》的時候我就關注你了。

  我記得《漂泊》也是一部長鏡頭很多的片子,現在你又主演了《1951》,你覺得這兩部電影有哪些不同?」

  段一寧得意地朝陳一鳴努了努嘴,意思是你看哥們兒還有粉絲追到坎城來呢。

  不過他回答問題的時候,對自家粉絲一點兒也沒客氣。

  「這倆片子就沒一個地方相同的,你這問題問得我無從答起。而且我也不是《1951》的主演,主演是我旁邊這位。

  關於兩部電影的不同點,你得去問兩位導演,我倒是能講講我自己的不同點。

  演《漂泊》的時候我27,考進軍藝團沒幾天,那時候我剛結束北漂生活,其實是本色出演。

  現在我35了,能跳出來演一些複雜的人物了,可惜也找不到願意懟著我的臉一拍一天的攝影機了。


  好不容易遇到這傢伙」,段一寧指了指陳一鳴,「結果還不願意給我個正臉。」

  老段的粉絲被說中了心事,立刻朝著陳一鳴轉火,「陳導,電影裡參謀犧牲的段落,為什麼不拍段老師的正臉呢,我一直期待著鏡頭能甩過來。」

  翻譯小哥難得可以休息一會兒,因此也沒有控場,於是兩撥人就這麼隔著台階聊了起來。

  說起來那場戲還真挺對不住老段的,因為最初的設計,以及隨後的排練,都是一場雙人戲,中線對分各擅勝場。

  而且之前的版本,老段的台詞更加曲折豐富,並不是像成片中那樣,一句話說完光速下線。

  陳一鳴怎麼可能被這種質問難住,當即說道,「就像小說作者無法掌控書中人物的命運一樣,電影裡的人物也有他們各自的選擇。」

  段一寧毫不猶豫地插話拆台,「我可沒想那麼選,別甩鍋給我。」

  「吁!」幾十位聽得懂華語的觀眾馬上就噓了出來,剩下聽不懂華語的觀眾一看有熱鬧也果斷跟進,一時間放映廳里噓聲震天。

  陳一鳴面不改色,等聲音停歇才再次舉起話筒,「我的意思是,鏡頭也有它自己的想法,而我對其表示尊重。」

  「吁!」又是一陣噓聲,當即就有觀眾喊起了保羅的名字,其實是提醒他某人的惡劣甩鍋行為。

  可惜保羅根本沒聽懂剛才台上台下在說啥,一聽到自己的名字,立刻進入了表演狀態,笑呵呵地揮手不止,一邊揮還一邊「YEAH、YEAH」地點頭答應著。

  簡短的相聲劇到此為止,小鬧一下沒關係,自己人當著外人長時間自嗨,就顯得不友好了。

  結束了與觀眾的互動,意味著陳一鳴的行程已經過半,又可以輕鬆幾天了。

  當天晚上,《每日銀幕》正式發布了媒體評審團的第一期場刊評分,《1951》以3.0分暫時排在並列第3位。

  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共入圍20部電影,其中一半已經正式亮相。

  受邀的媒體評委共12家,除了坎城場刊自己之外,還有來自堅果、高盧、不列顛、斯威典、河南、金字塔國、泰蘭等國的11家媒體記者。

  目前暫居第一位的電影是土雞的劇情片《燃燒的樹葉》,高達3.4分,在歷屆坎城電影節場刊評分中也能排第二。

  排第二的是德意志的正治諷刺電影《新手》,場刊評分3.1。

  《1951》與堅果影片《十四個月》、不列顛電影《利益攸關》同為3.0分,並列第三。

  媒體評委對《1951》的評價,以《好萊塢報導》的專欄作家波拉克-傑克遜的影評最具代表性。

  波拉克列舉了《1951》做出的三大創新,並予以高度評價,他甚至認為《1951》進一步擴展了世界影史的外延。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獨一無二的「移動式一鏡到底」,或者說「移動式長鏡頭」。

  雖然也有評委認為,《1951》是由長鏡頭拼接而成的電影,只不過拼接得更加隱蔽,但論其實質,終究不同於《奪魂索》這種徹底一鏡到底的開山之作。

  波拉克對此種觀點極力反駁,在他看來,電影論其本質就是視覺欺騙的藝術,評價電影的出發點,始終應該是電影本身,而沒必要及於其幕後製作。

  幕後的工作當然有其意義,但那屬於技術探討的層面,而不是影片鑑賞的範疇。

  從這個角度來講,《1951》確實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它第一次嘗試把三一律的戲劇原則跳出時間運用於空間。

  如果把約束條件限定得更為嚴格一些,《1951》已經做到了它可以做到的極致,即引導觀眾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整且不停頓地遊歷限定的空間。

  這是一個拓展電影可能性邊界的有益嘗試,試驗的結果也並非簡陋粗劣,而是具有相當觀賞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任何一名電影人,都應該對試驗的設計者陳一鳴導演表達善意與鼓勵。

  如果說第二個創新是世界性的,那麼第二個創新就是民族性的,波拉克稱之為「東方哲學範式下的留白藝術。」

  波拉克提醒影評人注意,《1951》裡面幾乎所有的人物,其命運都處於「薛丁格的狀態」,也就是結果如何不取決於劇本和表演,而是觀眾本人在觀影時的心理。

  主角一路上偶遇的友軍士兵,有哪一個是確定死亡的嗎?

  似乎有一個,就是偵察小組裡被敵人觀察手擊中的士兵。

  他真的死了嗎?其實也不一定,因為如果有善良的觀眾認定其只是受傷昏迷,也並不是完全說不通。

  以往的戰爭電影,特別是反映火線交戰的電影,往往會傾向於採用大量直接性的爆炸、血漿、髒污來凸顯反戰立場、引導人物弧光。

  《1951》顯然也是同樣的路徑,但是在具體實現上,他使用了留白的技法,通過迴避殉道者的死亡,放大被感召者的情緒,給觀眾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如果這是一部正常拍攝的蒙太奇電影,可能留白的技法反而會適得其反,但正因為「一鏡到底」的限制,讓這種東方式的留白最大化地發揮了其積極作用。

  這同樣是一種有益且有趣的技法探討,至少我現在就對「留白」有著濃厚的興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