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岳父 瘋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35章 岳父 瘋狂

  《1951》重映的時間,陳一鳴同時來到影節宮,於下午2點準時走進媒體會客室。

  這是他的坎城日程表上,第一個重量級的媒體專訪,來自坎城官方場刊《每日銀幕》。

  採訪他的記者名叫克羅艾-博內特,一位褐發藍眼四十幾歲年紀的優雅女士。

  簡單的寒暄過後,採訪依然從那個「爛大街」的問題開始。

  「陳,昨晚我也在《1951》的首映現場,放映結束後的氣氛真是太棒了,今天《1951》還登上了第一天場刊的封面,對此你有何感想?」

  「首先謝謝你的掌聲。至於感想麼,受寵若驚吧,平生第一次收穫這麼長時間的掌聲,覺得很有壓力。」

  克羅艾聽過翻譯之後笑著追問,「為什麼要有壓力?我覺得《1951》很不錯,是一部很難得的讓我感受到溫暖的戰爭片,它配得上昨晚的待遇。」

  陳一鳴一本正經地回答,「可能是我不太習慣吧,去年這個時候,我還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做著與拍電影毫無關係的工作。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像昨晚的觀眾那樣,用直白誇張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喜好。」

  女記者抬手掩住脫口而出的驚呼,「我的天,陳,你比伱的電影更讓人驚訝。

  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你拍了兩部電影!

  據我了解,你的處女作,全球票房超過2億堅果幣,而時隔半年的第二部作品,你就來了坎城。

  你是上帝之子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陳一鳴身邊的人早就對他的神奇習以為常,陳一鳴本人更是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然而當一個外國記者出於職業習慣,省略掉所有的中間過程把開頭與結尾直接聯繫在一起,陳一鳴才發現,原來自穿越之後的這段時間,自己還真挺了不起的。

  他的職業跨度堪比前世那位卡車司機,但是人家也不是一出山就天下無敵,而是經歷過一段時間頗長的學徒生涯,實驗作品的積累與個人能力的延展,梳理起來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到他這裡,出道即巔峰,練級是什麼?不存在的!

  簡直可以類比猴子出世,完全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但凡是個正常人,都很難把他的新聞學歷、公關背景與電影聯繫起來。

  陳一鳴能怎麼辦呢,他又不能跟記者說,他是一個技能天授的掛逼。

  如果是國內媒體,陳一鳴還可以把功勞推到劇組其他人身上,反正在華國,演員、作家、歌星、老闆都能跨界當導演,只要手下副導演夠多。

  他之前是鉑爵總經理,四捨五入算是二老板,勉強滿足導演的最低要求。

  真要這麼回答,豈不是家醜外揚了?

  實際上,對於陳一鳴的橫空出世,國內還真有不少煞有介事的分析,認定陳一鳴就是個擺在台前的花瓶,幕後肯定另有高人。

  不然實在沒辦法解釋,《魔都假日》那純熟的商業片節奏與技巧,這是華國導演普遍缺失的東西,很多拍了半輩子電影的老導演都玩不轉。

  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有媒體就提出一個推斷,認為《魔都假日》的真正導演是莉莉他爹,為了捧女上位甘心讓陳一鳴這個毛腳女婿得名聲,還拿出老科林自導自演的MV當證據。

  畢竟開腦洞也要遵循法則,誰都知道國內導演大多數沒那個能力,少數有能力的也早就功成名就,犯不上藏頭露尾地當槍手。

  於是老科林被遙拜為岳父,隔著太平洋喜提好大兒!

  今天以前的陳一鳴,完全不需要考慮友邦驚詫的問題,胡說八道也好,神秘主義也罷,都不會對他產生什麼影響。

  但是如今面對國外記者,再滿嘴跑火車就不合適了。

  陳一鳴用一個較為浮誇的哈哈哈,把自己內心的無措與尷尬一筆帶過,然後大腦瘋狂轉動,絞盡腦汁地尋摸一個相對靠譜的回答。

  「可愛的女士,你一個人的讚賞,超過了昨晚兩千人的掌聲,此時此刻,你讓我前所未有地膨脹,幸好我有足夠的自知之明。

  包括這次來坎城,也只是來見見世面長長見識,能入選主競賽單元已經是我最大的幸運。

  至於《魔都假日》的票房成績,那真的不能說明什麼,完全是運氣使然。」


  克羅艾當即反駁,「不不不,陳你過分謙虛了。一年時間兩部長片,而且都十分優秀,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訣竅。」

  坎城場刊的記者,專業性果然不是普通記者可比,陳一鳴的忽悠沒能奏效。

  想了想他答道,「談不上訣竅,還是我剛才說的,我有足夠的自知之明。

  在我看來,導演可能是電影製作中入門最低上限最高的崗位,只要你能找到靠譜的幫手。

  我最幸運的地方在於,結識了很多電影領域的好朋友,他們不僅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而且不會挑剔我的學科與背景,願意陪我發一次瘋。

  在發瘋的過程中,我盡力保持住了頭腦的部分清醒,沒有從頭瘋到尾,也許這就是《魔都假日》和《1951》得以順利製作完成的原因。」

  克羅艾對陳一鳴的說法很感興趣,果斷拋開採訪提綱繼續就此聊下去。

  「陳,我從很多導演那裡同樣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拍電影是一種瘋狂的行為,他們無比投入並享受那種在掌控與失控之間游離掙扎的快感,你對此怎麼看?」

  陳一鳴笑道,「我想你誤會了我的意思,你所說的瘋狂狀態是導演們創意勃發的表現,我所說的發瘋,就是單純的發瘋。

  至少我劇組裡的朋友們,最早看到我的劇本和分鏡稿時,都是這樣評價的。

  在我跟夥伴第一次聊起公主在魔都出逃這個點子時,我的美術指導第一反應就是問我,你這是拍電影還是拍短劇?

  然後我告訴他,這本薄薄的分鏡稿就是電影的全部內容,他直接沖我喊道,你瘋了嗎?

  你知道,電影是剪輯的藝術,成片與素材的最低比例,一般是1:3,很多導演會擴到1:5或1:8。

  我最喜歡的華國導演江匯文,他前年的新片也來過坎城,據我所知他的拍片比例從未低於1:10。

  而《魔都假日》的比例是1:1.3,基本上我拍攝的所有場次都放進了成片,只有細枝末節的地方或是少量穿幫鏡頭有刪減。」

  克羅艾再次被震驚,「哇哦,你是想說你會在拍攝之前事先想好成片的樣子,然後嚴格按照自己的想像製作電影嗎?

  我採訪過類似的導演,2003年金棕櫚得主,泰蘭導演拉瑪-約安就是這種風格。」

  陳一鳴微笑反駁,「當然,不是。拉瑪導演剪輯比例低,是因為他經歷過漫長的籌備期,幾刪幾改留下的都是精華。

  我的剪輯比例低,是因為我貧乏的閱歷、粗淺的技術儲備以及薄弱的掌控力,只能支撐我拍這麼多東西,再多我就把握不住了。

  所以製作《1951》的時候,我乾脆採取一鏡到底、真實時間的方式,電影裡故事的時間跨度,與電影的時長完全一致。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部電影是一部不斷轉場的話劇,剪輯師的工作就是把不同的場景接起來。

  同樣的,我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同時又在我能力邊界之內的元素,都放進了電影中。

  從《魔都假日》的一個半小時,到《1951》的兩個小時,我覺得這個進步幅度應該不算小了。」

  克羅艾今天一震再震,此刻已經完全麻木了,她只是喃喃附和道,「陳,你描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過程,你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

  我真不想承認這一點,請允許我繼續把你視為一個謙遜無比的年輕人,畢竟我真的不想三觀重啟。

  咱們還是聊聊《1951》吧,昨晚的首映禮過後,我收集到的反饋都十分令人鼓舞,開創性的移動式一鏡到底,這是我聽到最多的評價。

  你是怎麼想到的?如果結合你去年還是一個與電影無關的上班族的事實,這個想法就更加令人驚嘆。」

  陳一鳴繼續裝萌新,「也許是因為我是徹徹底底的門外漢吧,開拍前我根本沒想過長鏡頭拍起來有多難,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朋友們明明知道這一點,但還是選擇陪著我一起發瘋。

  《1951》的靈感來自於我打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的經歷,電影裡主角的移動距離,跟遊戲裡人物的關卡流程,大體上是一致的。

  原型則是我從一個長輩那裡聽來的打仗故事,他跟我描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場景,慘烈的防禦戰最後,他們堅守到了後方增援趕到的那一刻,雖然援軍只有十幾個人。

  我的長輩跟其中一個17歲的少年新兵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他跟我講了很多那個朋友的往事,以及那場戰鬥給他們帶去的綿延一生的影響。

  當時我就有了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衝動,長輩離我太近,而長輩的老友離我不遠不近,是現階段更適合由我來呈現的對象。

  於是就有了《1951》這個故事,一個17歲新兵連續兩小時的奪命狂奔。」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