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焦慮 反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27章 焦慮 反思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其實同一行里的上下游之間,彼此也大多是一知半解而已。§.•´¨'°÷•..× ❻➈şⓗ𝔲א.Ⓒ𝕠м ×,.•´¨'°÷•..§

  陳一鳴雖然開了記憶掛,但他前世一直在電視劇圈晃蕩,對電影業態的發展演變只限於道聽途說,其實並不算精通。

  他清晰掌握的,是網際網路「入侵」文娛產業的大趨勢。

  而他不經意忽略的,是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實都在承受著社會變動帶來的巨大衝擊。

  前世的2009年,華國電影票房62億,一年之後的2010年,這個數字暴漲至102億,增幅高達70%。

  如此誇張的漲幅,顯然不可能是電影本身能夠驅動的,因為華國拍電影、演電影的還是同一撥人,裡面並不存在基因突變的新人類。

  原因只能在電影製作環節以外找,也就是影院、院線、發行以及觀眾。

  前世到陳一鳴穿越時,關於華國電影市場的分析已經非常透徹,簡單歸納一下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直接原因有些無厘頭,就是電影票大漲價,從2009年的平均30大洋,漲到2010年的平均35大洋。

  5塊錢的漲幅,相當於直接把總票房拉升了15%,刨去漲價帶來的虛胖,55%的增幅是不是就沒那麼顯眼了?

  間接原因是觀影人次的暴增,從2009年的2億漲到2010年的3億,增長率高達50%。

  最終原因則源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世界霸主全世界割羊毛,各國為了自救不約而同地量化寬鬆大放水。

  海量的貨幣湧入,帶動了華國新一輪的大建,特別是商業地產的大建。

  超大綜合體在華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讓高端影院在華國飛速增長,影院數、座位數、熒幕數同步遞增。

  地基打得更深,樓自然可以蓋得更高。

  光看媒體大肆渲染的票房數字,電影產業確實是錢景一片大好,然而只有行內人自己清楚,電影從業者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過。

  電影圈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焦慮。

  製作方是最早開始焦慮的,也是最早陷入麻木的。

  1997年一部《泰坦尼克》,像一頂綠帽子一樣戴在華國電影人頭上,一戴就是12年。

  從《英雄》開始,到《赤壁》截止,一連串的國產大片攻勢此起彼伏,終究還是功虧一簣。

  最後終結好萊塢電影票房冠軍的,是下一部好萊塢電影,也就是2009年的《2012》,和2010年的《阿凡達》。

  國產電影奪回歷史票房冠軍的年份,一直遲至2015年,彼時華國的熒幕數已經邁上3萬塊大關,是《阿凡達》上映時的足足5倍。

  某種意義上講,華國電影人屬於時代大潮的搭車人,先是躺平,再是躺贏,本身實在沒什麼可驕傲的。

  看看2009年的票房總榜,過億的電影一共16部,其中國產電影9部,平均下來,一個月都攤不上1部。

  陳一鳴以前總結過,中等製作的院線電影,其保本紅線就是票房過億,低於這個數字的,基本上就只是賺個名聲。

  全年500部電影,回報率能跑贏通脹的只有2%,這種投資誰做誰就是瘋子。

  當然,也有可能是頂級的聰明人,這個懂的都懂,反正陳一鳴不懂。

  在投資風險高企不下的情況下,資本出於避險的本能,會向更安全的高處集中。

  在電影行業,價值高地自然就是頭部那一小撮導演和演員。

  僅就2010前後的那段時間而言,這一小撮就是國師、鋼炮、詩人、葛大爺再加上半個姜麻匪,以及港城那一票老牌導演和明星。

  這就是處於產業中游的院線,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向上游滲透,製作的頭部資源過於集中,他們搭不上。

  向下游拓展,萬達為首的資本大鱷瘋狂擴張,他們剛不過。

  唯一的出路,就是往死里內卷,讓自身的擴張速度跑贏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速,讓自己身後的犧牲品越多越好。

  然而這一策略很快也遭了當頭棒喝,省際行政壁壘豎在那裡,房子蓋遍全國的萬達都無可奈何,行業集中度在五成上下來回拉鋸,再也推進不下去了。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巨佬們碾壓入場,讓整個電影圈都成了他們的打工人。

  製片方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產力,不是現階段的大數據和AI可以完全取代的,因此尚可苟延殘喘賺個辛苦錢。

  院線和影院徹底成了時代的眼淚,被網際網路資本和訂票APP兩頭圍堵,拿捏得欲仙欲死。

  本時空華國的電影行業,其實比前世更艱難。

  不去分析那些深層次的原因,只要看看去年的行業數據就知道了。

  《魔都假日》最終票房1.6億,排在全榜第八、國產第五。

  這個成績拿到前世,可以排在同年度的全榜第九、國產第六。

  這就表明,兩個時空頭部電影的品質和成績,其實相差並不大。

  然而再看全年票房數據,本時空只有52億,少了整整10億。

  刨除5塊錢的票價漲幅,兩者之間的差距其實很接近,但是別忘了,本時空華國的影院大建要猛得多,影院數和熒幕數都比前世高出一大截。

  兩相抵消只有一個結論,國產電影的表現太差,已經拖累了影院和院線的發展。

  今年上半年國產電影的業績,似乎也可以印證這一判斷。

  勞模孫旺泉連著折騰了好幾年大片,終於折騰不動了,今年學習《魔都假日》,搞了一部小清新的年代愛情片,票房神話自然沒能延續下去,止步於1.3億。

  另一個台柱子帝圈小王依然沒有放棄大片之心,正在閉關搞一部災難巨片,據說製作周期長達兩年,今年一整年都沒他什麼事了。

  吳克森的《三國下-赤壁》5月份剛剛殺青,《官渡》的成功讓他信心爆棚,果斷踹掉國內編劇魯一圍選擇自己來,結果麼就是輿論普遍看衰,同時大幅調低了票房預期。

  武連靖寶刀不老,繼續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發片,這次不當家具城戰神改玩兒古裝戰爭了,還拉上棒國、小日子的影星打造「亞洲史詩巨製」,一部《傳奇》票房將將爬到1.5億。

  5月底《傳奇》一下映,院線經理群簡直要暴動。

  整個上半年,只有兩部國產電影票房過億,加上進口電影也才五部,下半年的好萊塢大片又被無限期延檔,這樣下去大家都得餓死了。

  六月份上映的國產電影全都不溫不火,首周票房沒有一個過千萬的,這也意味著全都破億無望。

  再看看七月份的排片表,似乎只有兩部港城電影有一點看頭,但是正如陳一鳴所說,港片上限擺在那裡,幾乎不可能邁過2億的門檻。

  這麼算下來,陳一鳴的《1951》已然是全村的希望,不僅是院線經理,影院經理甚至電影局,都不得不對之寄以十二分的期待。

  聽著院線經理們的花式訴苦,陳一鳴還是很難對他們的焦慮感同身受。

  而且他就算知道也無能為力,電影都已經成片了,結果如何只能交給老天爺。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馬二爺只給陳一鳴劃了一條「底線」,並沒有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想必也是不想給他帶去太多壓力。

  實際上算一下就知道,想要保住52億的年度票房不跌,光靠一部《1951》絕對不夠用,算上《建國大業》都不行。

  去年20部好萊塢進口電影,合計產出了全年票房的40%,也就是20億,這麼大的缺口,不是那麼容易填上的。

  這麼一想,張里立的撲克臉倒是情有可原了,這位在院線經理中算是一個異類,有話直說極少客套,陳一鳴還挺喜歡他這種風格。

  沉重的業績壓力扛在身上,直腸子的老張可不就七情上臉了麼。

  也幸好有鞏義凡和衛晉方兩個場面人,不停把歪到天邊的話題拉回到陳一鳴身上,否則今天的看片會,說不定就會淪為對華國導演的批判大會。

  送別了意猶未盡的院線經理們,陳一鳴極力按捺住煩躁的內心,打起精神去招呼受邀前來觀看成片的劇組成員。

  他第一個就找上了段一寧,「老段,感覺怎麼樣,是不是帥呆了,酷斃了?」

  段一寧看上去卻不是很激動,反而頗為嚴肅地回道,「看完全片,我又有了些新的想法。真想再演一次啊,把我內心構建的那個秦志亮盡情地釋放出來。」

  陳一鳴愣是沒敢搭腔,看段一寧那副感慨出神的樣子,好像也根本不期待他的回答。

  於是他轉向石磊,笑著誇讚,「石老師,大熒幕上看你的戰前動員,我都忍不住想要站起來衝上去了。」

  沒想到石磊也是一副板正的樣子,沉吟著答道,「第一次看成片,感覺腳底沒跟還是影響了情感表達,不過我能接受這個遺憾。」

  得,又聊不下去了,這都什麼毛病,怎麼一個兩個總喜歡反思呢。

  陳一鳴被搞得興致全失,幸好侯永在外拍戲沒空過來,否則少不了又要接受一番教育。

  跟張宇和毛豆簡單交流幾句之後,他乾脆去找圈外人,直奔劉東君一家三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