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不懂規矩 在野武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26章 不懂規矩 在野武將

  為什麼炸心態?

  因為韓三爺不當人,一部《建國大業》等於客串了一回百曉生,給一眾明星編了個兵器譜。 (謁演 )

  這部電影去年底就開始曝光,從那之後可以說是一周一波新聞,各路明星的名字走馬燈一樣來來回回。

  全明星零片酬,韓三爺成功把這個項目炒成了一個長期熱搜,好像沾個邊兒就代表了官方肯定,演個角兒就暗示著江湖地位。

  猜一猜遊戲玩兒到四月份,基本上華國有名有姓的明星都被韓三爺拉出來遛了一遍,這時候他才發現局勢有些失控,人太多他安排不過來了。

  畢竟這場秀的規模實在太大,坊間解讀出來的正治意味也太明顯。

  不僅一大幫港城、台島的明星紛紛自薦刷臉,內地的選角範圍也從演員向外擴展,演小品的、演話劇的、唱戲的、拍片的全都來了,甚至連歌星作家都有來湊熱鬧的。

  劇本里連不說話的龍套都已經安排了某星某腕,故事線更是一擴再擴,再擴電影就要衝上4個小時了。

  韓三爺沒辦法,只好婉拒掉後來者,片子按最多的場次拍,拍完再按標準時長剪。

  這樣至少可以把戲份被剪掉的明星放在「特別演出」那一欄,讓人家不至於白跑一趟。

  馬二爺跟陳一鳴說起這個樂子時,臉都要笑裂了。

  吃瓜網友當然不知道內里的彎彎繞繞,他們的信息來源只有真真假假的新聞,於是就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逐周盤點《建國大業》的參演名單。

  剛開始大家會震驚於這片子的牌面,隨著名單越來越長,關注的重點就慢慢變味兒了。

  198名演員是很多,但也不足以把華語圈的明星一網打盡,漏網的「遺珠」還是不少的。

  贏球不可怕,缺誰誰尷尬。

  演員和明星其實不是一回事,像軍藝團那一夥就毫無星味兒,跟今年電影圈的第一流量《建國大業》天生絕緣。

  當然,侯永等人也不會去挑韓三爺的理,他們跟帝圈那幫人本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

  但當時間進入5月份,《建國大業》演員「溢出」之後,圈子裡突然意識到,今年的獻禮大戲似乎不止《建國大業》一個,還有個魔影操盤的《1951》呢。

  擠不進《建國大業》只能自己生悶氣,誰讓韓三爺惹不起呢,可是一個新人導演怎麼敢這麼囂張?

  於是針對對象瞬間轉換,還升了個級。

  幾頓酒幾場局信息一交換,大家很快發現,《1951》不聲不響地已經接近殺青,而且大概率會在《建國大業》之前上映。

  華國「第一導演」自編自導的第二部作品,又跟《魔都假日》一樣,自己組局自己找人自己建組,整個過程都對外界捂得嚴嚴實實,就好像在跟華國電影圈刻意地保持距離。

  而且,這又是一個面向海外的項目!

  偏偏還就給他搞成了!

  處女作可以當你是新人不懂事,現在操盤跟《建國大業》並列的主旋律項目,你還這麼悄無聲息地搞,太瞧不起人了啊!

  劇本有沒有在圈子裡散過,不該讓前輩們先過目先挑角色嗎?

  劉東君,那TM是誰,讓一個高二學生演主角,這是主旋律的創作態度?

  侯永,段一寧,張毅,毛豆,張宇,不是無名氏就是查無此人,還想不想要票房了?

  帝都的研討會來了就跑,會場那麼多圈內前輩,你就這麼全盤無視?

  諸般怨念交纏到一起,匯聚為一句話,這小子不懂規矩!

  陳一鳴在自己茫然無知的時候,已經在圈子裡隱隱約約地樹敵無數,不知道多少人等著《1951》的滑鐵盧,讓這個不懂規矩的「暴發戶」一夕之間原形畢露。

  說實話,陳一鳴前世一個混跡電視劇圈十幾年的老炮,怎麼可能不懂規矩?

  華國的影圈和劇圈本來就是一個圈,所謂的規矩又能有多大區別?

  問題在於,穿越過來不過短短10個月,又天天忙得腳不沾地,有限的大腦處理不了太多外界信息,讓他很難擺脫前世混子導演的固有認知。

  說白了,他對自己飆升的地位毫無概念,還當自己是小趴菜呢。

  混圈子的第一要義,就是什麼層次的人,就要有什麼層次的言行,高了低了都是事兒。


  前輩高人們再怎麼酸陳一鳴「走狗屎運」,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有獎項、有實績的新銳導演,更重要的一點,是勾搭上就有好處。

  無論是國內票房,還是海外揚名,亦或是紅毯亮相,都像暗夜明燈一樣招人稀罕。

  莉莉的蒙特婁影后,古越河的爆棚熱度,陳一鳴可能不關心,然而對於有野心的明星來說,誰不是羨慕嫉妒恨?

  按照華國娛樂圈的「境界劃分」,陳一鳴現在的層級相當於「築基大圓滿」,只要《1951》再爆一次票房或是海外擼個大獎,立馬「渡劫飛升、成就金丹」。

  到了這個層級,業務上已經無需精進,接下來的重點應該是經營圈子,主動擁抱同行、和衷共濟才對。

  當年的孫旺泉就是一個鮮明的反例,拿了柏林金熊之後還不圓融,傲得四六不懂,結果票房高又怎樣,之後拍得每一部電影都被噴得狗血淋頭。

  可惜陳一鳴沒這個自覺性,還當自己是在新手村砍史萊姆,都砍成劍仙了都不自知。

  山不就我我就山,近兩個月有心人都在四處打聽陳一鳴的動向,可是這廝宅得深居簡出,不是在片場就是在影棚,想製造個「偶遇」都沒機會。

  眼看著《1951》漸漸成了氣候有了聲勢,《方舟》一掉檔,整個8月份的檔期它一家獨大。

  陳一鳴還是沒有任何「走進大眾」的舉動,還是那個神秘人人設。

  眾人輾轉反側求而不得,可不就由愛生恨了麼?

  說回放映廳現場,陳一鳴一邊應酬一邊在心裡奇怪,怎麼院線經理對自己一個打工人導演這麼客氣,都客氣到有些諂媚了。

  殊不知,不少初次見面的經理,同樣驚異於陳一鳴的好脾氣,完全不符合傳聞中瞧不起人的高傲年輕人形象。

  青年導演他們見的多了,草根的、學院的、二代的、海歸的,曇花一現的最多,泯然眾人的次之,混出名堂的鳳毛麟角。

  不管哪一種,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才是青年導演的典型形象,不撞南牆不回頭嘛。

  就是電影圈容錯率特別低,絕大多數導演只有一次撞牆機會。

  少數撞破南牆的導演,會被現實教育得懂點人情世故,但是骨子裡傲視同儕眼朝下看的勁兒,根本瞞不過這幫經理的火眼金睛。

  比如圈子裡二代導演的旗手呂一川呂教授,風評是出了名的彬彬有禮紳士品格,但其實情緒控制不是一般的差,當眾破防失態不知道被抓到多少回。

  如今經理們終於遇到一個異類,陳一鳴是真的沒有稜角,圓滑得不像一個二十五六的年輕人。

  再聯想到《1951》劇組傳出來的消息,陳一鳴在拍戲時從來沒爆過粗口,難不成是真的?

  當導演的還能有菩薩脾氣?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在陳一鳴的東推西擋之下,與院線經理的寒暄漸漸走向終點。

  讓這些經理評估一部電影能不能賣錢,差不多能有一半對一半的正確率,但他他們變著花樣地討論電影藝術,那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最後還是直性子的張里立不再繞圈,直截了當地問道,「陳導,《1951》之後,有新的計劃嗎?」

  陳一鳴這會兒一門兒心思只想葛優癱,於是就有一說一地答道,「這大半年連軸轉,打算休個長假,暫時沒有什麼新想法。」

  老鞏笑著插話,「陳導,《1951》一上映,伱高產快槍手的名號就算是打出去了,你可不能辜負大眾的期待,你不勤快點,廣大影迷也不答應啊。」

  陳一鳴裝作聽不出話里的試探,連連擺手道,「不敢當不敢當,我年少識淺,還是一個電影界的小學生,接下來要沉下心好好學習充充電。」

  張里立實在看不得眼前的拙劣二人轉,打斷了鞏義凡的讀條,跟陳一鳴道明用意。

  「陳導,我們新影聯有極大的誠意,希望可以參與到你未來的新片計劃當中。」

  張里立開了一個頭兒,仿佛一下子打開了一道閘門,其他院線經理無一化身張三爺,清一色的「俺也一樣」!

  陳一鳴嚇了一跳,院線什麼時候對電影製作這麼感興趣了?

  好好的過路費收著不香麼,何必摻和電影投資這種風險大、回報低的不划算買賣?

  而且新影聯作為魔影旗下的院線,直接挖自家集團投資部門的牆角,真的好嗎?


  陳一鳴覺得院線坐地收錢,10%的票房分成旱澇保收,是電影產業鏈中一等一的美差。

  殊不知,院線經理們也是甘苦自知。

  各行各業做中介的,都會想著向上下游拓展。

  原因很簡單,不拓展的後果只有一個,就是被完成本領域整合的上下游大鱷騰出手來,摟草打兔子一勺燴了。

  去年那一輪影院大建,已經讓這一趨勢初露端倪,對於有意向進軍影院產業的地產大戶來說,分走10%票房的院線挨得最近,也最礙眼。

  院線惹不起下游50%的影院老闆,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往上遊走,通過與電影製作環節深度綁定,強化自身的行業影響力,放大地產老闆們的整合難度。

  這一策略通行所有院線,哪怕是背靠魔影的新影聯和聯合院線也一樣,他們同樣要以部門利益為導向,有著強化自身產業地位的需求。

  而所謂的深度綁定,說白了就是綁定利益,在收入單一的華國約等於綁定票房,再具體一點則是綁定導演和明星。

  可是放眼華國電影圈,早已是劃片包幹自成體系,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和明星就那麼一小撮,還各有各的圈子,針插不入水潑不進。

  好不容易冒出陳一鳴這麼一個「在野武將」,一個回合試探下來,發現還是一個四維95+的文武全才,餓瘋了的院線經理能不聞風而動麼?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