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初露崢嶸 艱巨考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12章 初露崢嶸 艱巨考驗

  多災多難的飛機戲和火炮戲拍完,《1951》劇組似乎是一下子甩掉了揮之不去的霉運,就此轉運踏上了快車道。

  首先,4月份的晉北山區終於回復了多雲少雨的正常天氣,劇組每天可供實拍的場次,從2場一下子暴增至十幾場。

  其次,必須由軍方出動武器裝備配合的兩場戲殺青之後,隨後開拍的戲份難度大減。用陳一鳴自己的分類,就是「一切盡在掌握」。

  以一場集體會餐送別了楊中校和他的炮兵營,劇組轉場回到臨時駐地附近,開始拍攝白水河南岸的戰壕戲。

  在開拍之前,沙教授已經指揮著跟組工兵重新修葺了「過水」的戰壕,以及匹配的攝影車軌道。

  這一段的攝影車同樣是陳一鳴提出創意,由魔影廠的道具師傅手搓完成。

  外形類似於工廠車間裡的雙主梁龍門吊,只不過個頭上縮小了很多倍。

  工兵們在戰壕兩側挖掘平行的溝渠,依舊是雙層速干水泥打底鋪軌。

  實拍的時候,把攝影平台吊裝上去,就可以控制攝影機在演員周圍360度旋轉取景。

  唯一的缺點,就是只能拍中近景,不能像開場戲那樣取到遠景。

  不過過河前的戰壕戲,重點還是集中在傳令二人組身上,沒有遠景並不算是什麼問題。

  經過飛機、大炮兩場重頭戲的磨鍊,兩個主演與兩組攝影師的配合愈加默契,基本上經過幾次實景排練,就可以達到「一次過」的最低要求。

  與此同時,開機之後一直在「打雜」的副導張維寧初露崢嶸。

  陳一鳴第一次看到張維寧現場調教群演時,簡直是驚為天人,跟老張相比,他當初拍《魔都假日》時露的那幾手,無異於班門弄斧。

  這場戰壕戲被兩個隱蔽剪輯點切分為三段,從開場戲末尾的戰壕胸牆開始,到進入團部指揮所鏡頭一黑結束。

  頭尾兩段由攝影吊車拍攝,中間一段由保羅使用斯坦尼康拍攝。

  整體行進距離350米,兩段橫向戰壕,一段縱向交通壕,出鏡群演80多人。

  陳一鳴在分鏡稿和劇本里也只能對場景做大致描述,沒辦法把每一個群演的行動和路徑都提前定死。

  因此,在這350米長的戰壕里,需要填充多少群演才可以讓鏡頭內容恰到好處,既不會太擁擠也不會太寡淡,是一個非常考驗細心與耐心的工作。

  而這份工作,陳一鳴這個導演並沒有太多關注,實際上都是張維寧與沙坪居兩個大佬商量著辦的。

  第一次實景排練時,老張簡直是秀翻全場,連兩個主演都只能盡力發揮角色定力,才強撐著把戲走完。

  他領先攝影機十米身位,以與演員同樣的步速,一邊走一邊糾正工兵戰士們的姿態、動作和台詞。

  沒錯,老張甚至還給很多群演設計了台詞。

  按照他的說法,寂靜無聲的戰壕並不真實,群演的聲音遠離收音杆,可以作為若有若無的背景音出現,從而給這場戲增添更多質感。

  「我讓你擦槍,不是讓你拆槍,這是道具槍拆了裝不起來的。」

  「寫字再慢一些,當時的戰士沒多少文化,寫信沒你這麼利索。」

  「收著點挖,讓伱挖防炮洞不是挖地道。」

  「很好,就當戰壕中間那些人是棒槌,別去看他們。」

  「說幾次了,你們倆在聊天,不是背書,實在記不住就壓著嗓子隨便聊。不知道聊啥?吃了沒,吃了啥,這不就聊起來了?」

  「走散一點,隨意一點,咱們這不是閱兵。」

  老張就這麼沿著戰壕邊走邊說,把每一個群演的行動都規定到位,而且每言必中。

  隨著段劉二人來到交通壕入口處,張維寧指揮一隊士兵從交通壕內走出,鏡頭適時轉到隊列另一側,形成前後景的切鏡。

  保羅撐著斯坦尼康插到老段和小劉同學中間,三人呈縱隊拐入交通壕。

  老張爬出戰壕,在平地上趕到前面,給交通壕內的零散群演做出指示。

  很快鏡頭逐漸接近下一條主戰壕的入口,老段在許久不說話之後突然開口,「木頭!」

  沒有聽到回應,段一寧放開音量又是一聲「木頭!」,同時轉頭向後。


  保羅快速甩鏡轉身,把鏡頭對準一臉呆滯的劉東君,同時把鏡頭交接給第二段軌道上的攝影車。

  劉冬菊呆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鏡頭已經給出這場戲的重要側寫,我軍在半島戰爭前期的寶貴「重火力」,一門小日子國制式的75毫米山炮。

  這自然是為片尾的炮火掩護做鋪墊。

  陳一鳴給山炮編排的出場方式,是我軍炮組進行快速放列訓練。

  要求是兩位主演行進到這裡時,剛好趕上群演推著炮車從掩蔽所衝出來,外面則是一個幹部裝扮的群演盯著手錶進行計時。

  第一次排練當然沒有那麼嚴絲合縫,鏡頭掃過來只拍到半根炮管,大半個炮身子還在洞裡。

  幹部群演乾脆直接愣在了原地。

  老張衝過去就是一通口吐蓮花,噴得扮演炮組的工兵們面紅耳赤。

  經過火炮再到指揮所的距離並不長,不過對群演的要求反而更高一點,因為靠近指揮所,認識秦參謀的人更多,因此這裡的群演是要出鏡說話的。

  老張跑前跑後地組織著群演順次入鏡,別看只是擦肩而過時打個招呼,沒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冷不丁上場,還真不一定行。

  幸好在淒風苦雨被迫封閉的那些天,張維寧與工兵們朝夕相處,通過摸底和經驗,很是挑出了幾個「文藝積極分子」。

  台詞也不多,基本都是「老秦回來啦」、「秦參謀好」以及「晚上來啊」之類的客套話。

  陳一鳴全程看下來,老張的調教多少帶了點兒話劇腔,這個好改,不是大問題。

  老段像個交際花一樣邊走邊寒暄,與身後手足無措的呆瓜木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遍走下來,張維寧可能是覺得群演表現不及預期,找到陳一鳴表達歉意。

  然而陳一鳴的感覺與老張截然相反,群演的表現遠超他的預期,第一次實景排練結束,他對這場戲已經放下了大半個心。

  接下來不過是水磨工夫罷了,老張基礎打得牢,可能兩三天就能拍完。

  ……

  實際拍下來,也確實像陳一鳴預想的那樣,拍到第二天下午第五次實拍,這段80多名群演出鏡的大群戲長鏡頭,就正式宣告完成。

  接下來劇組趁熱打鐵,兩天四次實拍,搞定了下一段傳令二人組從指揮所到李明亮所在山頭的戲份。

  然後用一天半時間,拍完從李明亮處到589高地張毅處的跑步前進部分。

  至此有群演出鏡的戲份全部完成,再往後的戲份,就全是專業演員和三校學生了。

  別看張毅在電影裡是一連之長,但他在589高地上純純一個光杆司令,唯一的手下只有學生扮演的通信員。

  不過這場戲不得不押後拍攝,因為不是幾個發煙罐的小打小鬧,而是直接上大範圍的明火,必須向軍分區和有關部門報備,在管理人員的監督下進行。

  同樣原因,白水河北岸的狙擊戲,也得等到四月下旬才能拍。

  陳一鳴臨時調整製片表,劇組轉場到天馬山東側的山坡,拍攝劉木頭穿越毒氣區的戲。

  沒有群演入鏡,沒有特殊場景,只有劉東君自己,以及在他身邊如影隨形的保羅。

  這也是劉東君第一次在劇組挑大樑,再也沒有段一寧帶著領著推著,一切靠他自己。

  在分鏡稿和劇本上事無巨細的陳一鳴,到了這場戲卻一反常態,給了演員最高的自由度。

  不規定路線,不限定動作,不描述情緒。

  給到劉東君的,只有前情提要和最終目標,中間的一切都是空白,由他自己去填充。

  如果下場的是段一寧,陳一鳴反而要有言在先框定範圍,免得老段放飛自我,把後半段電影帶到一個奇怪的方向。

  而劉東君就不同了,他是一個各種意義上的萌新,簡而言之就是經驗稀少想像貧弱。

  陳一鳴必須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啟發他的可能性,在所有象限豐富他的演繹層次,否則整場戲就是走個任務流程,情緒乾癟無比毫無代入。

  祥瑞和林蕭都說,這場戲有點兒汪嘉偉的風格,讓演員拿著一張空白劇本硬演,過不過完全看汪導的「感覺」。

  林蕭甚至認為陳一鳴比汪嘉偉更惡劣,人家老汪只折磨成名演員,不是影帝就是影后,陳一鳴可倒好,拿劉東君一個未成年練手。

  他笑著揶揄陳一鳴,問他是不是柿子撿軟的捏,知道自己調教不動大牌演員,所以前一幕才會讓老段光速下線。

  天地良心,編寫劇本的時候,陳一鳴壓根兒沒這種想法。

  不過林蕭說的「練手」倒是沒冤枉他,前世的陳一鳴確實不是汪嘉偉的風格,他習慣拿著劇本一場一場地拍,極度討厭劇本含糊不清,也極度反感演員臨場發揮。

  因為那樣會讓現場失控,意味著修改和重拍,妨礙陳大導演到點兒下班。

  現在情勢把陳一鳴推到了一個不得不為的境地,他必須效仿汪嘉偉,用玄乎其玄的「感覺」來引導演員,讓戲的最終走向貼合自己內心的軌道。

  而這正是過去的陳一鳴所不擅長的。

  這場獨角戲,是一次艱巨的考驗,對劉東君如此,對陳一鳴同樣如此。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