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舌戰群儒 提綱挈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81章 舌戰群儒 提綱挈領

  陳一鳴結束了發言,會議室里鴉雀無聲。,-*' ^ '~*-.,_,.-*~ ~*-.,_,.-*~' ^ '*-,

  顯然眾人都沒想到,小陳導居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連跟他比較熟悉的馬二爺和孫副主任,都沒有掩飾臉上的驚訝表情。

  二大爺心說,你小子咋這麼實誠吶!

  我是讓你在明天的研討會上隨便應付一下,沒讓你在今天的內審會上掏心掏肺啊!

  還是說伱覺得老孫是孫猴子,啥事都能幫你兜瓷實嘍?

  最後還是提問的余教授打破了尷尬的沉默,他笑著對陳一鳴說道。

  「你這位小同志還給我留了面子,當我聽不出來嗎?你明明就是借今諷古嘛!

  思想覺悟總是有高有低的,所以我們才要弘揚高的,批評低的,這樣個人、集體乃至社會才能持續向前。

  而這正是主旋律電影的價值所在,不是嗎?」

  陳一鳴咧嘴一笑,還頗為做作地摸了摸頭。

  「余教授您說的對,所以隨著故事線的推進,主角也在戰友的影響下經歷著蛻變與成長,畢竟電影的時間跨度只有2個多小時,劇本里的進步速度已經是飛速了。」

  老余啼笑皆非地虛空點了他一下,「你個小滑頭,行啦,算你過關。

  時代在變,人在變,主旋律沒理由不變,你只是把起點壓低了一點,表現空間拓寬了一些,算不上什麼原則性錯誤,試一試也好。」

  余與飛的肯定讓會議室里的氣氛緩和了不少,馬、孫兩位大佬稍稍鬆了口氣。

  李箭覺得對589陣地的指揮官著墨少了些,態度過於公事公辦,台詞裡沒有表現出對犧牲戰友的痛惜,以及對傳令二人組的擔憂。

  配角的話,陳一鳴就可以把創作規律掏出來了,反差論萬用萬靈。

  陳一鳴表示,後續的渡河危機是589陣地的機關炮解決的,為此他們擔下了暴露重火力的巨大風險。

  通過實際行動體現戰友情,應該比直接說台詞更能打動人。

  而引導觀眾自己推理和思考,想必也比演員直接演出來,更能讓觀眾收穫體驗感。

  王樹斌是拍老了紅色題材的,他問得要比李箭尖銳得多。

  他對劇本的評價是「過於克制」,甚至是「克制到顯得刻意」。

  他問陳一鳴究竟是怎麼看待我軍戰士的,麼得感情的職業士兵,還是掙扎於戰火的流離者?

  主角遇到的戰友為了掩護他,犧牲得毫不猶豫,但劇本里並沒有給出任何動機,做出任何鋪墊。

  歸根結底,劇本沒有回答我軍為什麼會勝利這個關鍵問題,你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

  陳一鳴徹底放開了,他不僅沒有變臉,反而給老王鼓起了掌。

  「王老師,您的反應與質疑,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觀影反饋,說明我的路子沒走錯。

  在您看來,劇本里對每一名戰士的刻畫,他們的行為與言辭,有任何歪曲或是抹黑的地方嗎?」

  王樹斌想了一下,遲疑地開口答道,「沒有。」

  「然後我想問,一秒生一秒死的戰場,是解釋原因動機的場合嗎?」

  王樹斌沒有說話,只是搖了搖頭。

  「人物的關鍵選擇當然要有動機有鋪墊,但不一定通過台詞直接說。

  我想最終的成片應該可以回答王老師的疑問,畢竟鏡頭裡的演員,可以通過肢體和表情反映內心情緒,這不是我用片面的文字可以講清楚的。

  最後我想說,訪問過天馬山戰役的李玉成老英雄之後,我開始真正理解我軍戰士的選擇。

  他們首先是恪盡職守的士兵,然後是被堅果拉入戰火的百姓,最後才是以身許國的英雄。

  這是一個漸進的認知過程,當年參戰的數十萬戰士,有的意識到了,有的沒完全意識到,有的還沒意識到已經犧牲,有的回國之後才意識到。

  王老師問我知不知道我軍勝利的原因,我的回答是,因為我軍大部分戰士認識到了第三層,而對面的聯合軍大部分士兵只停留在第一層,甚至第一層都達不到。


  不同的認知,決定了不同的選擇。

  想要清晰反映這種認知變化,不是《1951》區區2小時電影能夠承擔的任務,我背不動。

  我只會如實還原當年戰場的片段,把背後的認知過程交給觀眾。

  不同認知水平的觀眾,自然會有不同的觀感。

  一定有像王老師一樣的觀眾,試圖去深入探究人物內在的動機。

  次一級的觀眾,會感慨於我軍戰士的英勇無畏。

  至於信仰動搖的觀眾,會質疑電影在刻意美化。

  不管哪一種觀感,都能引發對那段歷史的討論,《1951》也就達到了目的。

  其實故事裡的主角,到影片結束的時候,思想認識也不過走到第二階段。

  但即便如此,對比剛剛領受任務的時候,他的成長已經足夠明顯。

  主角才17歲,他完成了任務、活了下來並收穫了成長,雖然電影沒有接著往下拍,但我相信觀眾能夠在想像中延續主角的未來。」

  ……

  內審會一直開到晚上8點,陳一鳴拿出渾身解數舌戰群儒,努力保住幾個主要人物的人設沒有被大刪大改,不過部分台詞、細節的修改終究在所難免。

  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侯永老師,他的鏡頭本來就不多,結果起碼三分之一的台詞被挪給了團政委。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分歧,則是電影的結尾。

  爭論到最後,依舊是以陳一鳴的妥協而告終,他答應在原結尾的基礎上再拍一段,稍許提振一下影片整體的「藍色」基調。

  約好了下周三之前提交修改版劇本,陳馬二人推辭了孫副主任的晚餐,直接回酒店。

  《魔都假日》的順風順水,讓陳一鳴一度忽略了華國電影人的最大痛點,審查。

  如今這部《1951》,該找上來的終究還是逃不掉。

  看著坐在身邊發呆的陳一鳴,二大爺輕笑著搖了搖頭,還是太年輕太嫩啊!

  「收收你那矯情勁兒,劇本的內核與骨架都沒有動,這些改動絕對算不上大。

  如果不是總政文藝中心出面,而是走電影局審查委員會的正規路徑,就憑你這劇本的題材,拖到建國61周年都不一定上得了。

  兩個月審核,兩個月打回,次次反饋都卡在60天的最後一天,你慢慢等吧。」

  陳一鳴回過神來,訝然地扭頭看向二大爺。

  「怎麼可能,鉑爵的電影這待遇我信,可《1951》是魔影的片子啊。」

  二大爺一聲嗤笑,「明天那個還是帝影的片子呢。

  到時候讓你開開眼界,體會一下什麼是『武人動刀血濺五步,文人運筆血流千尺』。」

  隔天,陳一鳴兩輩子第一次走進帝都電影學院的校園。

  他跟在二大爺身後一路探頭探腦走馬觀花,漂亮妹子是看到幾個,但也沒有驚艷到讓他嘆為觀止的地步。

  進入研討會所在的會議室之後,連零星的花草都看不到了,圍坐在長條桌四周的不是大叔就是大爺,顯得他這個小年輕分外地扎眼睛。

  他不聲不響地跟著馬董坐在靠外一圈的椅子上,靜靜等待會議開始。

  上午9點三刻,該來的都來了,電影局的一位張姓委員站起作了開場白,接下來就輪到韓三爺發言。

  陳一鳴頭一次親眼看到大名鼎鼎的帝圈韓三,薄薄的寸頭,上寬下窄的臉型,乾瘦的身材。

  冷眼一瞅,兩道橫肉自帶三分匪氣,確實有些「座山雕」的既視感。

  他的發言很簡潔,三言兩語敘述了《開國大典》項目的由來,關鍵是列舉了好幾個關注該項目的正協大佬名號。

  陳一鳴掩嘴偷笑,看來老韓也知道今天是鴻門宴,先報出一長串名字給自己背書,這就叫扯出虎皮好唬人。

  接著是劇情梗概,陳一鳴聽下來,跟前世的那部《建國大業》相比區別還是有一些的。

  《建國大業》範圍更廣,從談判、交戰再到開國,時間跨度涵蓋整場戰爭。

  而《開國大典》更加聚焦,集中描述建國前最後一年的故事。

  就陳一鳴對本時空歷史的粗略了解,《開國大典》基本沒有什麼出格的「魔改」,唯一的突破,就是委員長父子多了些英雄氣。


  至於中間的皿主派人士,全是背景板,是給觀眾數星星用的。

  先是電影局審查委員會的一位前委員提出質疑,措辭倒是還算緩和。

  「這種形象塑造過於突破,觀眾會有誤解的。」

  韓三辯解道,「興之所至喜怒隨心,不是很正常嗎?我覺得這樣塑造更符合歷史,也更貼合觀眾的想像。」

  他的創作邏輯其實跟陳一鳴一樣,把主旋律電影的固有形象從三樓拉到二樓,稍許接接地氣。

  只不過他的待遇比起昨天的陳一鳴要差得遠,被一眾專家們各找角度口誅筆伐,到後來甚至上升到了明褒實貶其心可誅的地步。

  萌新小陳縮在椅子裡瑟瑟發抖,這陣仗他兩輩子以來還真是頭一回見識。

  專家們在劇本里挑出了一大堆「瑕疵」,陳一鳴全程地鐵老人手機,仿佛置身於楚門的世界,力學三大定律都不一樣了。

  比如,片面拔高皿主派的作用,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排第三不知道嗎?

  大爺這電影就是講第一屆正協會議的,不拍皿主派那就不用拍了。

  辯到後面兩邊都有了些火氣,韓三不在劇本里的話也被尋章摘句地批駁。

  韓三之後,《開國大典》的其他主創,聯合導演辛建,編劇王睿東、杜起明,挨個兒被叫起來掛牆頭。

  陳一鳴可憐兮兮地看向二大爺,地球太可怕了,咱們還是趕緊回火星吧。

  研討會開到下午4點,終於輪到《1951》出場。

  出乎陳一鳴意料的是,他戰戰兢兢地用最簡潔的話描述完電影劇情過後,就被無視了。

  沒錯,徹徹底底地無視。

  只有那位前委員質疑了一下他的執導資格,被孫副主任很敷衍地一言帶過,然後居然就被放過去了。

  三兩個專家指出了劇本上的幾處「疏漏」,之所以說是疏漏而不是瑕疵,是因為完全不痛不癢,尖銳程度還不足昨天王樹斌提問的一半。

  都沒用陳一鳴起身解釋,孫副主任三言兩語就給打發了,理由是「戰史記載就是如此」或是「該描述出自戰役親歷者的敘述」。

  下午5點,依舊是張姓委員致辭收尾,研討會勝利、團結、圓滿地結束。

  據其表述,專家們的真知灼見,對六十周年獻禮影片的製作,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