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瓜分冀州
第196章 瓜分冀州
五月十日,張虞與張燕約為兄弟,兩家以討青州黃幣之名,出並陘,兵向冀州。
張虞率步騎五千,張燕供給軍需,並遣親信杜長千人先行出兵跟隨。
五月十二日,張虞率部至上艾縣,受到張燕的熱情招待,大軍遂於上艾休整一日。
從上艾至蒲吾,路程四百餘里,張虞率六千步騎於二十日至蒲吾(今石家莊平山縣)。
綿蔓水順井陘山道流淌而出,水面波光粼粼,兩岸村社相連,雞犬之聲相聞。
當張虞所部兵馬行於官道上時,道路側不乏有膽大孩童窺探。孩童如此行為,倒是引得軍士側目。
「將軍重申軍令,蒲吾、綿蔓、鹿泉三邑百姓眾多,諸軍兵將不可擅入田畝,偷取百姓財物。若有違背軍令者,交於有司論處!」
呂范騎乘駿馬,挽著韁繩,舉鞭指著綿延數里的隊列,向魔下糾察兵吩咐道。
「諾!」
糾察兵頭戴白冠,騎白馬,負『糾察』旗,身材皆為高大之輩。今在得到呂范所頒布的軍令後,遂分散出去,向大軍傳達軍令。
自呂范請求都督兵馬紀律,張虞為了尊崇呂范身份,乾脆編設糾察騎,交於呂范統領。
並授予權利,即軍候及其以下的兵吏犯事,呂范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利;軍候以上的軍官犯事,需交由張虞親理,但在必要之時,呂范擁有收監之權。
而為何白馬、白冠、負旗,純粹出於醒目作用,以便能讓眾人一眼認出。尤其是在作戰時,人頭攢動,鼓聲齊響,白旗、白冠依舊容易辨認出。
隨著糾察騎的奔馳,全軍上下愈發肅然,軍官來回告誡摩下士卒,以免觸犯軍法被糾察騎逮住。
中軍,杜長見度遼軍軍紀森嚴,敬佩道:「君侯能以寡弱之兵,擊潰白波,
兵下太原,威懾北疆,長與黑山諸將甚有疑慮。今隨君侯出征,方窺君侯大軍雄壯之要!」
張虞雖出身於邊塞,但卻非野路子出身的將領,父親張冀為漢朝軍官,岳父是漢朝要員,甚至在禁軍出任過校尉。故張虞從建軍起,對軍隊的行軍布置,以及軍紀上提出嚴格要求。
張虞魔下兵馬雖在一年時間內猛增八倍,但別忘記了張虞班底有一千名禁軍。千名禁軍士卒在擴軍後絕大多數成為伍長、什長,這讓張虞得以快速掌握帳下兵馬,並能順利沿用舊時的軍事體系。
若無當初從陽帶出的千名禁軍,張虞想要崛起怕沒這麼容易,畢竟培養合格的軍官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張虞笑了笑,望著道路兩側的孩童,說道:「貴軍藏兵於民,月月操練,民眾剽悍,聞戰不畏,善山中奔走,貴軍兵馬不弱我軍多少!」
張燕所率數十萬民眾,盤踞在太行山邊緣,故常山郡的近山城邑幾乎被黑山軍掌握。用常山治下有十三縣,而今張燕今據四縣,余者九縣因距離太遠,張燕擔心官府圍剿,遂無意染指。
有了疆域領土,張燕效仿漢朝制度,依靠黃幣軍的神職體系,建立起他的統治秩序。而為了能與官府對抗,張燕採取全民皆兵制,因管轄疆域小,張燕甚至能在農閒時,召集兵馬每月操練。且因多在山區邊緣生活,黑山軍尤善山地戰。
這也是為何張虞率兵行於道中,孩童不僅不畏反而湊上前指點度遼軍之原因。父輩經常操練兵戈,孩童早就見過大軍的模樣。
張虞在與杜長閒聊時,斥候快馬而來,稟告道:「將軍,幽州軍報!」
「軍情如何?」
「公孫瓚於十餘日前,率兵萬人從河間郡易縣南下,三日前在武遂擊敗韓馥兵馬,今其兵已入安平郡。」斥候說道,
「易縣至武遂多遠?」張虞問道。
談話間,張虞帶著中軍眾人下馬,至路旁商議軍事。
「約四百多里,武遂屬安平郡。」杜長身側有識地理者,說道。
「輿圖何在!」
「公孫德用兵竟如此迅速!」
郭圖找到冀州輿圖,在輿圖上尋找易縣到武遂的位置,不禁感慨,說道:「十日行軍四、五百里,並擊破韓馥所遣冀州兵。」
公孫瓚早就憋壞了,自天下討董起,天下早已混亂。而他野心勃勃,有意圖謀基業。僅是幽州為劉虞所有,他亦受劉虞差遣,難以施展拳腳。
在袁紹與他聯絡時,公孫瓚自是滿口答應。而今出兵時間一到,公孫瓚乾脆趁韓馥無備,急行軍深入冀州腹部,打敗冀州兵馬,儘可能多占領周圍城池。
辛毗望著輿圖,說道:「君侯,安平郡為冀州腹地,今公孫瓚兵至安平,袁紹必已有所行動,我軍動作不可遲緩。」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公孫瓚步騎並行雖說迅速,但冀州兵馬眾多。今公孫瓚快速奔襲,必受限於兵糧轉運,其力氣已衰。依我所料不差,公孫瓚短時之內,將受降沿途縣邑,無力率兵深入至鄴城。」
「而依佐治之語,袁紹恐已遣遊說之士,並屯兵於南,以逼韓馥讓位於他。
未來數月之間,冀州將秩序混亂,州郡無政令,官吏上下惶恐。」
「那以君侯之見,今當如何用兵?」杜長問道。
張虞問道:「張將軍何時能出兵?」
「今徵集山中各屯兵馬,籌備出兵用度,約需半月。」杜長說道。
張虞指著常山郡輿圖上的元氏縣,說道:「今先率兵至郡治元氏,看能否逼降常山郡守。若郡守歸降,則收起印綬交於張將軍,並讓張將軍派兵入駐各縣,
儘快控制常山諸城。」
「貴部兵馬若是充裕,亦能向臨近趙、中山二郡國用兵,陷二郡國下屬城邑。」
見張虞一心為他們著想,杜長問道:「那君侯所部呢?」
張虞笑了笑,說道:「我已與張將軍有約,貴軍取常山城邑,我遷冀州百姓入晉。若經常山境時,勞貴軍指引道路,勿要劫掠百姓便好。」
在遷徙百姓上,張燕與張虞有約定,常山郡中准許張虞遷民五千戶。而常山郡之外,能遷多少百姓,張虞便能遷徙多少,甚至張燕能沿途提供幫助。
而張虞打算速通常山,他親自至肥沃地區的趙、巨鹿二郡國地區遷民,偏軍則至中山、博陵招攬百姓。
「君侯!」
辛毗拇須而思,說道:「冀州雖說動亂,但若想讓百姓遷徙入晉,怕是百姓難以舍家棄業。除非似河內那般,百姓深受兵戈之苦,不得已之下遷民。」
令狐邵有意建功,插嘴說道:「我聞董卓為西遷京畿百萬士民,派兵至鄉縣,焚屋燒谷,逼民西遷。」
「此法不可學!」
辛毗搖了搖頭,說道:「董卓為國賊,欺壓臣公,虐掠百姓,其兵甚惡。若我軍學董卓所為,君侯名聲將盡毀爾!」
「然也!」
徐庶沉聲說道:「君侯自起兵以來,行義舉,驅賊人,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得以收晉人民心。若學董卓所為,此無益於君侯大業。」
「召虎利我之舉,我已知之。然此舉雖能得百姓,但卻會令百姓離心,不利我軍遷民。」張虞安撫道。
見眾人討論熱烈,郭圖倒是靈光一閃,笑道:「冀州既是混亂,君侯不如散播謠言,言公孫瓚將與韓馥惡戰,而袁紹亦欲謀奪冀州,冀州大戰將起,百姓必人心惶惶。君侯命人邀鄉邑名望西遷,屆時從者將數不勝數。」
「好計策!」
辛毗點頭說道:「君侯此舉,既能得名望,更能得百姓,將兩全其美。不僅於此,君侯可散布謠言,言黃幣軍復起,攻掠常山城邑,所到之處,百姓難以倖免。如此之下,不愁百姓留戀家業。」
張虞瞧了眼得意的郭圖,心中不由暗嘆,郭圖在歷史上的形象幾乎是無謀奸人之輩的形象,謀奪權利,陷害沮授;官渡之戰,害袁紹兵敗;二袁爭鬥,引曹入室。
然郭圖自到他身邊,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主意,尤其是今下遷民的想法,不得不說很不錯。郭圖雖權利慾望大,行事考慮不長遠,但至少他不蠢。
杜長咳嗽了聲,說道:「倒可不必言黃巾,直言黑山復起便好。將軍魔下兵眾雖說守紀,能善待百姓。但於毒、白繞、睦固之流多有劫掠冀州百姓,常侵入魏、東、趙三郡國。」
黑山賊人數眾多,名聲有好有壞,張燕能懂得形勢的軍閥,為了可持續竭澤而漁,能善待治下及周邊百姓,甚至開墾農田,發展生產。而於毒、白繞、睦固等南部十餘屯賊寇,占山為王,劫掠百姓,可謂無惡不作。
南北為何差距這麼大,或許與外部周邊地區影響有關。
張燕北接代郡,直臨常山郡,毗鄰邊塞,民風彪悍,劫掠的成本太大。而於毒之流,下臨河內,東望魏郡,人口眾多,農業發達,劫掠的成本低,便形成惡性循環。
張虞笑道:「杜君既有此言,恕我冒用貴軍名號。」
「公則,你在冀州任職多時,此事勞君料理。若需人手,各部兵吏受君差遣「諾!」
五月十日,張虞與張燕約為兄弟,兩家以討青州黃幣之名,出並陘,兵向冀州。
張虞率步騎五千,張燕供給軍需,並遣親信杜長千人先行出兵跟隨。
五月十二日,張虞率部至上艾縣,受到張燕的熱情招待,大軍遂於上艾休整一日。
從上艾至蒲吾,路程四百餘里,張虞率六千步騎於二十日至蒲吾(今石家莊平山縣)。
綿蔓水順井陘山道流淌而出,水面波光粼粼,兩岸村社相連,雞犬之聲相聞。
當張虞所部兵馬行於官道上時,道路側不乏有膽大孩童窺探。孩童如此行為,倒是引得軍士側目。
「將軍重申軍令,蒲吾、綿蔓、鹿泉三邑百姓眾多,諸軍兵將不可擅入田畝,偷取百姓財物。若有違背軍令者,交於有司論處!」
呂范騎乘駿馬,挽著韁繩,舉鞭指著綿延數里的隊列,向魔下糾察兵吩咐道。
「諾!」
糾察兵頭戴白冠,騎白馬,負『糾察』旗,身材皆為高大之輩。今在得到呂范所頒布的軍令後,遂分散出去,向大軍傳達軍令。
自呂范請求都督兵馬紀律,張虞為了尊崇呂范身份,乾脆編設糾察騎,交於呂范統領。
並授予權利,即軍候及其以下的兵吏犯事,呂范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利;軍候以上的軍官犯事,需交由張虞親理,但在必要之時,呂范擁有收監之權。
而為何白馬、白冠、負旗,純粹出於醒目作用,以便能讓眾人一眼認出。尤其是在作戰時,人頭攢動,鼓聲齊響,白旗、白冠依舊容易辨認出。
隨著糾察騎的奔馳,全軍上下愈發肅然,軍官來回告誡摩下士卒,以免觸犯軍法被糾察騎逮住。
中軍,杜長見度遼軍軍紀森嚴,敬佩道:「君侯能以寡弱之兵,擊潰白波,
兵下太原,威懾北疆,長與黑山諸將甚有疑慮。今隨君侯出征,方窺君侯大軍雄壯之要!」
張虞雖出身於邊塞,但卻非野路子出身的將領,父親張冀為漢朝軍官,岳父是漢朝要員,甚至在禁軍出任過校尉。故張虞從建軍起,對軍隊的行軍布置,以及軍紀上提出嚴格要求。
張虞魔下兵馬雖在一年時間內猛增八倍,但別忘記了張虞班底有一千名禁軍。千名禁軍士卒在擴軍後絕大多數成為伍長、什長,這讓張虞得以快速掌握帳下兵馬,並能順利沿用舊時的軍事體系。
若無當初從陽帶出的千名禁軍,張虞想要崛起怕沒這麼容易,畢竟培養合格的軍官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張虞笑了笑,望著道路兩側的孩童,說道:「貴軍藏兵於民,月月操練,民眾剽悍,聞戰不畏,善山中奔走,貴軍兵馬不弱我軍多少!」
張燕所率數十萬民眾,盤踞在太行山邊緣,故常山郡的近山城邑幾乎被黑山軍掌握。用常山治下有十三縣,而今張燕今據四縣,余者九縣因距離太遠,張燕擔心官府圍剿,遂無意染指。
有了疆域領土,張燕效仿漢朝制度,依靠黃幣軍的神職體系,建立起他的統治秩序。而為了能與官府對抗,張燕採取全民皆兵制,因管轄疆域小,張燕甚至能在農閒時,召集兵馬每月操練。且因多在山區邊緣生活,黑山軍尤善山地戰。
這也是為何張虞率兵行於道中,孩童不僅不畏反而湊上前指點度遼軍之原因。父輩經常操練兵戈,孩童早就見過大軍的模樣。
張虞在與杜長閒聊時,斥候快馬而來,稟告道:「將軍,幽州軍報!」
「軍情如何?」
「公孫瓚於十餘日前,率兵萬人從河間郡易縣南下,三日前在武遂擊敗韓馥兵馬,今其兵已入安平郡。」斥候說道,
「易縣至武遂多遠?」張虞問道。
談話間,張虞帶著中軍眾人下馬,至路旁商議軍事。
「約四百多里,武遂屬安平郡。」杜長身側有識地理者,說道。
「輿圖何在!」
「公孫德用兵竟如此迅速!」
郭圖找到冀州輿圖,在輿圖上尋找易縣到武遂的位置,不禁感慨,說道:「十日行軍四、五百里,並擊破韓馥所遣冀州兵。」
公孫瓚早就憋壞了,自天下討董起,天下早已混亂。而他野心勃勃,有意圖謀基業。僅是幽州為劉虞所有,他亦受劉虞差遣,難以施展拳腳。
在袁紹與他聯絡時,公孫瓚自是滿口答應。而今出兵時間一到,公孫瓚乾脆趁韓馥無備,急行軍深入冀州腹部,打敗冀州兵馬,儘可能多占領周圍城池。
辛毗望著輿圖,說道:「君侯,安平郡為冀州腹地,今公孫瓚兵至安平,袁紹必已有所行動,我軍動作不可遲緩。」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公孫瓚步騎並行雖說迅速,但冀州兵馬眾多。今公孫瓚快速奔襲,必受限於兵糧轉運,其力氣已衰。依我所料不差,公孫瓚短時之內,將受降沿途縣邑,無力率兵深入至鄴城。」
「而依佐治之語,袁紹恐已遣遊說之士,並屯兵於南,以逼韓馥讓位於他。
未來數月之間,冀州將秩序混亂,州郡無政令,官吏上下惶恐。」
「那以君侯之見,今當如何用兵?」杜長問道。
張虞問道:「張將軍何時能出兵?」
「今徵集山中各屯兵馬,籌備出兵用度,約需半月。」杜長說道。
張虞指著常山郡輿圖上的元氏縣,說道:「今先率兵至郡治元氏,看能否逼降常山郡守。若郡守歸降,則收起印綬交於張將軍,並讓張將軍派兵入駐各縣,
儘快控制常山諸城。」
「貴部兵馬若是充裕,亦能向臨近趙、中山二郡國用兵,陷二郡國下屬城邑。」
見張虞一心為他們著想,杜長問道:「那君侯所部呢?」
張虞笑了笑,說道:「我已與張將軍有約,貴軍取常山城邑,我遷冀州百姓入晉。若經常山境時,勞貴軍指引道路,勿要劫掠百姓便好。」
在遷徙百姓上,張燕與張虞有約定,常山郡中准許張虞遷民五千戶。而常山郡之外,能遷多少百姓,張虞便能遷徙多少,甚至張燕能沿途提供幫助。
而張虞打算速通常山,他親自至肥沃地區的趙、巨鹿二郡國地區遷民,偏軍則至中山、博陵招攬百姓。
「君侯!」
辛毗拇須而思,說道:「冀州雖說動亂,但若想讓百姓遷徙入晉,怕是百姓難以舍家棄業。除非似河內那般,百姓深受兵戈之苦,不得已之下遷民。」
令狐邵有意建功,插嘴說道:「我聞董卓為西遷京畿百萬士民,派兵至鄉縣,焚屋燒谷,逼民西遷。」
「此法不可學!」
辛毗搖了搖頭,說道:「董卓為國賊,欺壓臣公,虐掠百姓,其兵甚惡。若我軍學董卓所為,君侯名聲將盡毀爾!」
「然也!」
徐庶沉聲說道:「君侯自起兵以來,行義舉,驅賊人,所到之處秋毫無犯,
得以收晉人民心。若學董卓所為,此無益於君侯大業。」
「召虎利我之舉,我已知之。然此舉雖能得百姓,但卻會令百姓離心,不利我軍遷民。」張虞安撫道。
見眾人討論熱烈,郭圖倒是靈光一閃,笑道:「冀州既是混亂,君侯不如散播謠言,言公孫瓚將與韓馥惡戰,而袁紹亦欲謀奪冀州,冀州大戰將起,百姓必人心惶惶。君侯命人邀鄉邑名望西遷,屆時從者將數不勝數。」
「好計策!」
辛毗點頭說道:「君侯此舉,既能得名望,更能得百姓,將兩全其美。不僅於此,君侯可散布謠言,言黃幣軍復起,攻掠常山城邑,所到之處,百姓難以倖免。如此之下,不愁百姓留戀家業。」
張虞瞧了眼得意的郭圖,心中不由暗嘆,郭圖在歷史上的形象幾乎是無謀奸人之輩的形象,謀奪權利,陷害沮授;官渡之戰,害袁紹兵敗;二袁爭鬥,引曹入室。
然郭圖自到他身邊,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主意,尤其是今下遷民的想法,不得不說很不錯。郭圖雖權利慾望大,行事考慮不長遠,但至少他不蠢。
杜長咳嗽了聲,說道:「倒可不必言黃巾,直言黑山復起便好。將軍魔下兵眾雖說守紀,能善待百姓。但於毒、白繞、睦固之流多有劫掠冀州百姓,常侵入魏、東、趙三郡國。」
黑山賊人數眾多,名聲有好有壞,張燕能懂得形勢的軍閥,為了可持續竭澤而漁,能善待治下及周邊百姓,甚至開墾農田,發展生產。而於毒、白繞、睦固等南部十餘屯賊寇,占山為王,劫掠百姓,可謂無惡不作。
南北為何差距這麼大,或許與外部周邊地區影響有關。
張燕北接代郡,直臨常山郡,毗鄰邊塞,民風彪悍,劫掠的成本太大。而於毒之流,下臨河內,東望魏郡,人口眾多,農業發達,劫掠的成本低,便形成惡性循環。
張虞笑道:「杜君既有此言,恕我冒用貴軍名號。」
「公則,你在冀州任職多時,此事勞君料理。若需人手,各部兵吏受君差遣「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