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掃除文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5章 掃除文盲

  「國主志在興學,但南越財力拮据,只能將公學課程設定為五年。幼童七歲入學,要在五年內學會讀書識字,學會基本珠算,著實困難。」方以智向顧炎武點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這是個很好的表現機會,顧炎武也在音韻上下過功夫,侃侃而談道:「珠算倒還簡單,識字確有難度。漢字博大精深,但比較艱澀,學起來很難。傳統識字教學,讀若法、直注法、反切法最為常見。若想在五年內教完兩三千個常用漢字,這三種方法都難堪大任。

  「拉丁拼音法則不然,只用二三十個字母,就能拼讀出所有的漢字,簡單實用,已被洋人所驗證。洋人來自外國,都能用拼音學會漢字,可見拉丁拼音法確有奇效。」

  所謂「讀若法」,是用音近的字注音。譬如,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讀若法」。例如「埻」字,《說文解字》解釋道:「埻,射臬也,讀若准」。「埻」和「准」的讀音是相近的。讀音相近,畢竟還有差別。差別究竟在哪裡?「讀若法」並不能做出解釋。

  所謂「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譬如,在「女為說己者容」中,便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如果連「悅」字的讀音都搞不清楚,這個解釋就等於是白解釋了。

  所謂「反切法」,較「讀若法」、「直注法」進步許多,據說是受了梵文的啟發,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聲調合併來注音。譬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畢方濟和湯若望年紀相當,頗得養生之術,思路相當清晰,笑道:「我們洋人學會中文,有專門的音韻教材,所用便是拉丁拼音。但國主所設計的拼音,更為簡潔實用,渾然天成。」

  學部侍郎錢秉鐙說道:「南寧師範學堂去年找了個村塾,試用拉丁拼音都讀漢字,成效顯著,可見此事可行。」

  ……

  「漢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是普天下最古老、最完美的文字。」岑丹初和在場的紳衿一樣,對漢字充滿了自豪感,說道:「放眼海外,就連日本、越南、朝鮮、琉球諸國皆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同時使用本國語言,並行不悖。」

  「蓋因漢字不是表音文字,本身不能表音。在數千年演化、傳播過程中,文字結構變化不大,語音變化卻極大。譬如詩經,流傳甚廣,卻因為古今音變而不再押韻。

  「由此而造成全國各地方言迥異,造成文化、風俗上的諸多差異,不利於維護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標註讀音,將徹底解決漢字注音問題,統一漢字發音,促進文化上的大一統。」

  最簡單易學的文字,應當是拼音文字,如英文、日文、拉丁文等。英文只用二十六個字母,就能表達所有單詞。即便不認識某個英文單詞,也可以根據規律拼讀出單詞。

  國人在近代時,曾有一股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思潮。日本、韓國、越南諸國也爭相把漢字改為拼音文字,這固然是出於擺脫漢化的考慮,客觀上也因為漢字艱澀,不易學習。

  但拼音文字的內涵、表現力遠遠不如表意文字。並且,漢字有其獨特性,字數太多、同音太多。譬如,「張」與「章」讀音相同、「逝世」與「世事」相同。如果創造拼讀漢字,難以繞開這麼多的同音詞。

  問題是,漢字雖美,學習起來比較艱澀,這在客觀上並不利於教育的普及。

  明人思想活躍,教育遠較前朝發達。方以智、顧炎武等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留心音韻之學,思索掃盲之道。

  他們已在探索使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但岑丹初走得更遠,不僅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拉丁拼音,還決定從官方層面簡化漢字,進而推動教育的普及。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結晶,當今明末之際,雖然明室傾頹,漢文化仍在東亞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若能推廣拉丁拼音、簡體字,也就能擴大漢字、漢文化的影響力,更好的羈縻外藩。遠的先不說,近者如越南,內戰不休,南北對峙。赤軍日漸強大,羈縻越南當無問題,甚至可以擺上日程了。

  相比於拉丁拼音,簡化漢字的阻力倒不大。

  丹初說道:「商朝的甲骨文變為周朝的金文,秦篆變為漢隸。從漢字的歷史發展看,簡化字體一直是大勢所趨。在民間非正式場合,人們也習慣使用簡體字,喜歡用簡體字。

  「官方多用繁體字,普通人學起來太吃力,耗時太長。大概,這也是當權者刻意為之,使少數人壟斷識字的權利,便於他們實施愚民政策。


  「天下是民眾的,文字也是民眾的。只有簡化漢字,讓漢字簡單易學,才能普及漢字。只有普及漢字,漢字才具有活力,才是有價值的文字。」

  明朝比歷朝歷代都重視教育,但文盲率依然高得驚人。兩廣僻居嶺南,少數民族眾多,文盲率更高。有了打丁拼音、簡體字,掃除文盲也就有希望了。

  作為一名穿越者,岑丹初可以輕鬆寫出數千個簡體字,亦可以利用小學知識,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標註上精準的讀音。

  左參政俞厚基佐理政務,說道:「國主用心良苦,於百忙之餘,留心音韻字體,設計出拉丁拼音、簡化漢字。其巧奪天山,渾然天成,即便是孔聖人再世,也得自嘆弗如。明年開春之後,政府必全力以赴,在兩廣普及公學。」

  「教師、經費這塊,有困難嗎?」

  「困難有,但可以克服。」俞厚基說道:「師範學堂一共有四百多名在校生,利用六個月時間開展培訓,足以掌握拼音、簡體字。

  「這批畢業生,預計可挑選出三百名合格者,準備派往各府州縣衛所擔任督學。這批督學將利用一年時間對所在州縣老師組織輪訓。最晚到永曆七年春,即可在嶺南全面推廣拉丁拼音、簡化漢字。

  「至於公學,學堂主要徵用村塾、祠堂、寺廟、道觀等。教師由塾師田轉任,鄉村教師按照戰兵步兵標準供應,城市教師按照戰兵騎兵標準供應,經費上有保障。」

  「甚好,甚好。」俞厚基辦事,岑丹初還是放心的。

  除了普及公學,政府在教育上還有一些大動作:要興建一批學堂,特別是要在廣州興建一所暨南大學堂;不少廣西的學堂也將遷往廣東,為關照廣西,這些學堂都將在廣西保留分校……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