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普及公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4章 普及公學

  顧祖禹終究還是有些忐忑,問道:「曼翁,國主真的點名要見晚生?」

  方以智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他已是軍諮府左參軍,是赤軍中響噹噹的人物。真要排序的話,赤軍自當以岑丹初為首,其次就是左參軍方以智了。不過,方以智長期在後方留守,與赤軍將領關係並不密切,影響力遠不如岑丹初。

  「不錯,」方以智笑道,看了下顧炎武,說道:「我也是無意間提到,說國主招徠人才,四方來儀,江南顧氏於近日來廣。國主碰巧聽到,很感興趣,特意召見。」

  顧炎武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了,倒不覺得什麼。顧祖禹才年紀輕輕,自幼家教甚嚴,不怎麼出家門,這下竟要面對如日中天的南越國主,想想就緊張。

  這感覺,就像戲文里張生初見崔鶯鶯,一見鍾情;又像新進士初上華蓋殿,參加傳臚大典。顧祖禹只要一想,心臟就撲通撲通地跳個不停。

  「若不是曼翁有心抬舉,國主怎麼召見我們二人?」顧炎武與方以智原是詩文唱和的好友,如今身份懸殊,又初見不久,亦只能稱方以智為曼翁了。

  顧炎武主張「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強調探究原委,經世致用,開樸學風氣之先。

  對他的學問,方以智一向是佩服的,說道:「吾忝列高位,這幾年忙於雜務,於治學頗為懈怠。定人才學兼優,用功最深,吾自愧不如。

  「今日國主召見,主要是研討音韻字體,為普及公學做準備。定人,你治學最嚴,有什麼真知灼見,一定要講給國主聽。」

  顧炎武點點頭,嘆道:「戰亂不休,國主竟能立志興學,親定音韻字體,真乃英縱之主也。」

  「國主有志於興學久矣,在粵西時,因財力受限,只能為軍士、官吏子弟提供公學。如今有了粵東,財賦驟增,國主亦雄心勃勃,決心推廣公學。」

  這幾天,顧炎武每日都要見方以智,對公學有所耳聞。南越國計劃從永曆六年開春起,在兩粵全面推開公學。

  公學學制五年,七歲幼童入學,十二歲時畢業。所有適齡兒童,不分城市鄉村,不分漢瑤苗侗,必須強制入學。免除學費,教師由政府統一招募、培訓、發放薪俸,教材由政府統一提供。與此同時,一切私塾盡行禁止,一切教材盡行禁止。

  帶著許多疑問,顧炎武、顧祖禹兄弟來到了南越王府。

  與想像中的不一樣,岑丹初很年輕,也很平易近人。屋內擺了一張巨大的長方形桌子,為尋常所未見。

  丹初坐於上首,眾人分坐桌子兩側,每人桌前已經擺了一迭稿紙。

  方以智向眾人引薦,今日列席了不少大人物,除了岑丹初、方以智、顧炎武、顧祖禹,還有左參政俞厚基、學部侍郎錢秉鐙、永安大學堂總教習畢方濟、宣部尚書劉湘客、宣部司官王夫之、學部司官金堡等。

  古人重視尊卑,座位也要分出高下,議事時,絕少有一群人圍坐一桌的情況。

  顧祖禹局促不安,不敢就坐。

  丹初笑道:「景范,不要耽誤事了,坐下吧。赤軍倡導平等,本藩也與其他人不同,習慣與他人同坐一桌,吃飯、議事,無所不可。」

  顧祖禹又驚又喜,沒想到岑丹初竟知道他的表字,頓有一種得遇明主的感覺。

  丹初穿越之前,對顧炎武、顧祖禹極為推崇。歷史上,這兩人都是有名的明遺民,在學術上堪稱一代宗師。

  尤其是顧炎武,是明末有名的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合稱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最可貴的是,顧炎武與方以智類似,始終不與清朝合作,終生保守氣節。他曾被滿清官府下獄,友人求之於錢謙益。顧炎武認為錢謙益失過節,寧願留在獄中也不要蒙受錢謙益的恩惠。這種氣節,何其可貴?

  江南顧氏來歸,丹初大有一種「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的感覺。今日討論音韻字體,正可引江南顧氏列席,以示尊崇。

  「諸位,音韻字體關係到普及公學,關係到國家一統,不得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今日,本藩召集諸位,為的是集思廣益,決定是否採用拉丁音韻、簡體漢字。」

  丹初心中早有主意,今日集會不過是統一思想,推動拼音教學、簡體漢字。

  方以智早就想改革音韻,投效赤軍之前就研究過音韻多年。不過,令他詫異的是,岑丹初未曾鑽研音韻,卻拿出了一套更為簡潔實用的拼音方案,簡直就是神人。


  「國主有言,音韻貴在實用,重在統一。歷朝歷代皆有官話,以打破方言,統一語言……」

  方以智作開場白,先介紹了官話的淵源。

  先秦官話已不可考,漢代定「洛語」為官話,洛語則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官話。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朝一統,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整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唐朝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宋代承襲。

  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將漢語定為域內共同語言,稱為「天下通語」,其實仍是是唐宋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人以南京話為官話,源自金陵音,乃五胡亂華時,北方士族帶來的洛陽讀書音,與吳音融合而成。南京話清雅流暢,抑揚頓挫,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現代流行的北京話,其實就脫胎於南京話。

  眾人對南京官話並無異議,存疑的是字母拼音。

  「拉丁字母是外國文字,非華夏所專有。若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不合於傳統,恐為紳衿所不容。」左參政俞厚基擅長處理繁務,卻並非治學之才。

  「我們歐洲傳教士傳習漢語,習慣使用拉丁字母拼讀漢字,雖為外國人,亦能很快掌握漢字。國主這套拼讀方案更為簡便易學,適合啟蒙幼童。」

  畢方濟避而不談拉丁字母,只論實用。他是意大里來亞人,於萬曆年間來華,資歷與滿清欽天監湯若望相當,官話說得相當地道。

  「中華文化博採眾長,故能博大精深。想那釋家源自天竺,紅夷大炮源自歐洲,皆能暢行於中華。只要拉丁字母實用易學,就算舶自外洋,又有何妨?」丹初定了調子,眾人只好附和。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