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以漢制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08章 以漢制漢

  張存仁被刺,清軍隨即在廣州展開大搜捕,卻一無所獲,並未抓到李爾龍的同謀。夜晚,廣州街頭又出現許多匿名揭帖,有懸賞張存仁人頭者,開價白銀八錢,又有稱頌李爾龍者,聲稱不久之後,將有甲兵十萬圍攻廣州……

  清軍剛剛攻克廣州,人心未定,又出此刺殺事件。張存仁嚇得不輕,一夜失眠,看上去衰老不少。

  耿繼茂負責廣州城防治安,正在為恢復王爵四處活動,若讓張存仁參上一本,豈不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他力主大開殺戒,威懾邑民。順便,藩軍也能趁機搶劫,鼓舞士氣。

  張存仁的手段,耿繼茂可是領教過的。前年,耿繼茂的父親耿仲明因收留逃人被滿洲侍衛告發,被迫在江西吉安自縊。背後始作俑者,就是張存仁。

  明知耿繼茂在討好自己,張存仁卻下令不得戒嚴,更不得搶劫邑民,免得喪失人心。

  廣州有百萬人口,城內外八旗還不到兩萬,算上各地增援而來的綠營、新附降軍,總人數還不到十萬。萬一失了人心,等赤軍一來,清軍可就要重蹈定南藩的復轍了。

  次日,張存仁強忍不適,披上盔甲,巡視各營。清軍士卒見他安然無恙,稍感心安。

  二十二日,張存仁召集諸將開會。這次會議,他醞釀已久,提前向各鎮發出通知,要求駐廣三品以上文官、各地總兵以上武將悉來參會。

  巳時,總督府大堂內外,文官武將濟濟一堂。

  張存仁端坐大堂上座,左右坐著四位大員,按尊卑分別是平南王尚可喜、靖南將軍巴山、阿思哈哈番耿繼茂、廣東巡撫李棲鳳。

  五人以下,則是廣東布政使,滿蒙八旗佐領以上武官,漢軍八旗副將以上武官。這些人沒椅子坐,統統站在大堂內。

  大堂外人數更多,更沒椅子坐,包括綠營總兵以上武官、明朝降軍都督僉事以上武官。

  中軍官點卯已畢,回報張存仁:「報大帥,除潮州總兵郝尚久外,其餘人皆已到齊。」

  郝尚久為東勛舊部,被永曆帝封為新泰伯。他向張存仁來信,聲稱揭陽劉公顯以「九軍」作亂,要留在潮州平亂。

  潮州毗鄰福建,糧產豐富,地勢緊要。尚可喜有意罷黜郝尚久,以南贛副將劉伯祿鎮守潮州,對張存仁說道:「完真,郝尚久反覆無常,拒不參會,足見桀驁不馴。」

  赤軍襲占嚴關、鎮峽關,對定南藩關門打狗。尚可喜深受觸動,想方設法謀取退路。

  廣東雖然可以通海,清軍水師卻不占優勢,萬一戰敗,不可能從海上撤退。陸上對外通道主要為大瘐嶺上的梅關,通江西南安府。

  若有潮州在手,清軍就能多一份保障。將來萬一事急,可走潮州退入福建。

  尚可喜官職在張存仁之下,資歷不如張存仁。他雖是郡王,張存仁卻不必在乎他的意見,說道:「大軍剛剛攻克廣州,得以穩定為主。郝尚久那邊,還是應當恩威並施,不可逼之太急,免得他狗急跳牆。」

  巴山附和道:「我軍首要之敵為赤匪,當務之急是進復粵西。潮州郝尚久那邊,還是當以安撫為主。只要我軍擊敗赤匪,郝尚久自然就會老實。」

  張存仁老謀深算,可不像巴山這樣樂觀。前遭遇刺殺,足見兩廣民風剽悍,百姓桀驁不馴。粵東民富,百姓素來文弱。粵西民窮,俍兵、瑤侗能征善戰,名聲在外。李爾龍尚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刺,粵西豈不將更加棘手?

  他雖未與赤軍交過手,卻被匿名揭帖所震驚,深知赤軍氣候已成。清軍在廣州周圍有近十萬人馬,算上其他各地兵馬,總人數不下十五六萬。但裡面充斥著大量的降軍,還有郝尚久這種反覆無常之徒。

  清軍真正堪戰者,只有平南、靖南兩藩兩萬人,巴山所統滿洲八旗千餘人馬、江南綠營五千人馬,另有江西、福建、河南等地綠營約兩萬人。

  不說反攻粵西,廣州周圍就有不少明軍,不肯投降。明朝兩廣總督杜永和率部逃往瓊州,兵馬相當可觀;虎賁將軍王興駐紮汶村,與廣州近在咫尺……

  張存仁不敢在眾將面前流露出絲毫的悲觀情緒,遂收住心思,沉聲說道:「請上諭。」

  他隨即離座下跪,其餘人等緊隨其後,黑壓壓跪成一片。一名蝦侍衛從耳房中閃出,取出兩封明黃色明發上諭,朗聲念讀。

  第一則上諭,乃是對大小官員進行封賞。因攻克廣州有功,上至張存仁,下至偏裨小將,都各有封賞。張存仁加封太子太保。尚可喜位至郡王,再往上封就只能封親王了,特進長子尚之信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男兼雲騎尉)。巴山進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二等男)。耿繼茂則進封為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子兼雲騎尉)。

  滿清早期官制混亂,官職與爵位混同。皇太極時期,為區分世爵與官職,改稱世爵為滿語。如一等總兵官,改稱為一等昂邦章京,但官職與爵位仍然混同。到了順治初年,多爾袞秉政,為徹底區分官職、爵位,改稱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到了乾隆年間,滿洲漢化程度加深,能習國語騎射者已經不多,乾隆乾脆把滿語世職改稱為漢名,定精奇尼哈番為子爵。

  在場眾將面露喜色,互相交換神色,暗中慶幸不已。這一次,順治為了籠絡軍心,封賞相當慷慨。上諭中特意暗示耿繼茂,待收復粵東之後,便令他承襲靖南王爵。

  第二則上諭同樣令人振奮。原來,張存仁和洪承疇曾聯銜向清廷上奏,請「選調堪戰將兵以期剿撫奏效」。二人建議從陝西(包括固原、寧夏)、山西、遼東、河南、甘肅挑選四萬精銳綠營,分發張存仁、洪承疇軍前調用。

  清廷調不出這麼多精銳,把挑選範圍擴大到京師、遼東、直隸、宣大、陝西、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不限於綠營。數量也大打折扣,削減至兩萬四千有零。為安撫張存仁、洪承疇,清廷又強調「其北直、山東、江浙腹里弱兵不得混入」。

  根據上諭,滿清調往前線的將領有蝦侍衛張大元、王輔臣、正黃旗下李本深、劉忠,總兵劉芳名、高弟、胡茂禎、副將王平、高謙、高萬里、張鵬程、李榮、張洪德,張國勛、劉應傑、范紹祖等。甚至有,「鑲黃旗下替職閒官白廣恩老病,不能領兵,隨軍前為招撫榜樣」。

  這些將領大體上是清軍入關以後投降的明軍和大順軍舊部。如李本深原是高傑的部將,劉忠曾被李自成封為平南伯。

  八旗以滿洲為主,其次為察哈爾蒙古,再次為漢軍,漢軍又以遼東將領為主。從這次調兵,不難看出清廷已經不能像入關之初那樣,抽調八旗擔任決戰主力,只得加重以漢制漢的策略。就連親信遼東將領也難堪大任,清廷只能從各地抽調綠營兵,且只能抽調兩萬多兵馬,分派兩個方向,簡直杯水車薪。

  儘管這樣,眾將依然欣喜不已。其中提及的不少人,王輔臣、劉芳名等皆為名將,驍勇善戰。清廷調他們到前線作戰,無疑是件好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