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集議談改制,加稅南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0章 集議談改制,加稅南方

  朱厚熜明白梁儲這是什麼意思。

  無非就是讓南宗孔氏又被強行推恩分成兩支。

  然後。

  哪一支要是又不老實,就又可以收拾一支。

  同時,也是讓這兩支時刻保持警醒,知道自己要是胡作非為,朝廷會隨時消滅自己,而扶持另一支。

  「准!」

  這種建議。

  朱厚熜不可能不答應。

  孔承羨也不可能不答應,只叩頭謝恩。

  梁儲微微闔目。

  他知道皇帝不會想不到這一點,而之所以沒有提出來,應該是希望這個惡人由大臣來當。

  所以,梁儲也就在這時果斷主動提議起來。

  眾人不知這君臣間的默契,只暗道梁儲奸猾。

  孔承羨亦如此想,並暗暗發誓,即便將來要與士大夫結親,也絕不娶梁家女。

  儒學在如今的大明還有很高的地位。

  無論是議禮派還是護禮派,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皆視儒學為正統。

  甚至不只是大明。

  在整個東亞,許多藩國也以儒學為正宗,也因為儒學,而臣服大明。

  所以,朱厚熜即便處理了北宗孔氏,也還是選擇了扶持南宗孔氏為新的衍聖公,以此表明大明依舊以儒學為治國正統。

  現在的朱厚熜還不可能摒棄儒學,乃至降低他的地位。

  畢竟生產力決定了這個現狀。

  朱厚熜現在強行摒棄儒學,也相當於自己在拿刀砍自己龍椅下的椅腿,而不重新接上。

  他自然不會這麼做。

  接下來。

  朱厚熜就正式以廷議結果,發詔旨給這次的事定了性,確定是楊和等不忠不德,才釀成了此次事件,建昌侯等沒有做錯什麼事,相反是在惠民助農。

  而在這之後,在順天府重塑錢法總算是沒有了太大阻力。

  京師糧價開始穩中有降,漸漸趨於上漲前的價格。

  而新錢幣也因為大量百姓借貸而流通的更快。

  再加上。

  京師外城建造這麼個大工程聚集了許多的勞動力在京郊,所以,在這一帶貸款開店的百姓也是越來越多。

  因為不少百姓是借貸做生意或者春耕,所以都很積極地在進行生產與經營。

  他們通過勞動和經營產生的大量財富也就大量被用作了償還貸款之用。

  而這些財富不少也就都以還利息的方式,回流到了朱厚熜名下的興明銀行。

  朱厚熜看著興明銀行日益增長的收益,自然是非常滿意。

  參與建造外城的呂淮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也是越來越滿意。

  雖說糧價開始穩定下降。

  但呂淮的個人工錢收入,卻因為計件制和他個人做工技能越來越熟練,而在穩定上漲。

  所以,他現在,開始有了更多的余錢,去滿足口腹之慾外的其他欲望。

  比如,京郊如今新開的娼館、賭館以及鬥雞館和按摩場所,他都有去消費。

  他還買了些新布料,想著將來如果找到女兒後,就能請人為自己女兒做幾件厚實的新棉衣。

  但呂淮也因此發現,他掙的錢最終越發難以剩下來,使得他想積攢些錢,回兩淮找尋女兒的計劃一再擱置。

  而呂淮最近還從別人那裡知道,朝廷要在京師外城建許多磚瓦房出售,允許士民們貸款買房,而且會把利息定的很低,只需付一定數額的首筆款項就行。

  這讓呂淮又有些期待攢錢買個房子成個家,傳個香火。

  無論是找女兒還是傳香火,這都讓呂淮不得不更加努力,每天搶著幹活。

  只是京師的誘惑太多。

  吃喝玩樂,豐富又有趣。

  關鍵是,京師講究的人也多,也就使得他總是忍不住去消費一番,也忍不住跟著講究,也就還是沒有剩下多少錢。

  但呂淮沒有意識到,天子支持勛貴外戚放低息貸,刺激商業發展的目的,就是讓他在哪裡掙的錢,就在哪裡花。


  他現在只覺得自己可能是不夠努力,也覺得自己可能是不夠聰明,所以才沒有整下多少積蓄。

  呂淮如今很羨慕的人是在他所住窩棚附近開店的張斌張老爺。

  因為他自己就每天貢獻了不少酒錢在張斌的店裡,所以,他覺得張斌的酒店應該很賺錢。

  但張斌自己不這樣覺得。

  他的酒店是貸款僱人開的,為的是多掙點收入,好還他自己建房娶妻妾的貸款。

  再加上,他好賭,所以往往還了貸款和賭債後又剩不了多少,也就使得他還會在巡檢隊爭先進,以求有更多的獎掖金,而積攢下更多的財富。

  因為張斌也想買《育民報》上,說要賣的新房子,還想置辦一些更多的田地。

  朱厚熜雖然對軍民們在京師在掙到的錢大部分用在京師,乃至不少通過還貸與消費回流到他手裡的模式很滿意。

  但他不得不承認,回流的到底不是全部,而且還不是大部分的新錢。

  大部分他鑄造的新錢,不但沒有在順天府流通,反而在大量流出,而且是隨著南下的船隻去了南方。

  這大部分的新錢,甚至進了江南地主們的地窖里。

  因為順天府的主要商品皆來自南方。

  尤其是來自江南。

  這是沒辦法的事。

  蘇州、松江、揚州這些地方是這個時代的工商業中心。

  據史學家考證,這個時期的蘇州光脫產的成熟工人就達十萬之巨。

  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江南不僅僅是大明的工商業中心,也是這個時代全球的工商業中心。

  所以,江南和順天府之間是存在著貿易順差的。

  大量新錢也就被江南士族賺了去。

  而順天府又沒有什麼緊俏的商貨出口。

  所以,江南士族們在順天府賣了貨後,往往不需要再在順天府買什麼東西,而是直接帶著新錢回南邊。

  這讓朱厚熜的新錢大量從順天府外流到江南,流到江南士族的地窖里。

  長久下去的話。

  他的國庫就算是有一座金山,所鑄的新錢,也早晚會因此流光。

  負責度支錢糧和新錢發行的大學士費宏,就向朱厚熜反應了這個問題。

  「陛下!」

  「新錢法大量流出,若不想辦法解決,恐會加劇國庫空虛!」

  費宏這天就在朱厚熜主持的只有內閣九卿參加的小廷議上,向朱厚熜如此陳訴起來。

  朱厚熜自然也早就有應對之策。

  但他沒打算先提出來,而是選擇先問策群臣,以確定有沒有和他主張一致的。

  故而。

  朱厚熜這時只問著閣臣九卿:「卿等對此可有何解決之策?」

  費宏沒有回答。

  他是江西人。

  南方士族代表。

  他的家族更是壟斷了鉛山縣的造紙工業,是新錢外流得利的一方。

  他能反應這個問題,已經是因為他作為執政,不得不為國考慮了,而讓他這個時候提出針對南方士族得利的限制之策,他即便願意想,也是不敢提出來的。

  不只是費宏。

  在場的閣臣九卿里,除北方籍的大學士毛紀、吏部尚書石珤、右都御史李昆外,皆不好在這時候提出限制南方士族得利的政策建議。

  畢竟他們也怕將來鄉黨責怪。

  受張孚敬舉薦回朝的楊一清,也知道費宏這些南方官員有此疑慮,也就決定由他來開這個口,便說道:

  「陛下,這個時候,只能在南方加快推廣折色繳稅,且調高折色比!」

  楊一清說的比較委婉。

  所為推廣折色,就是儘快讓南方的人繳稅以繳新銀圓為主,而且應該調高折色比例。

  本質上,就是相當於加南方的稅。

  「臣附議!」

  梁儲也跟著回了一句。

  從天子欲重塑錢法開始,他就知道這一步在所難免。

  因為錢總會像流行錢最多的地方。

  梁儲雖然沒學過後世的經濟學,但作為廣東大族出身的他,對錢財方面的規律也是很了解的。

  梁儲現在同意固然是因為他作為首輔,需要為朝廷利益考慮,也因為朱厚熜許諾過,將來讓他家族成為朝廷壟斷海貿利益的官商。

  這也就讓他更加敢支持加稅南方,但他沒有第一個提出來,是因為他覺得楊一清會比他更想進步。

  如他所料,楊一清的確先開了口。

  而梁儲這時如此說後,毛澄等都沒有反對。

  因為他們都知道,即便加南方的稅,新錢還是會大量流入到南方。

  畢竟南方出產糧食布匹以及其他商貨更多是事實。

  總之就是南方生產力發達,所以,只要朝廷不明搶不把稅加重到南方不能承受的地步,基本上改變不了財富向南方集中的規律。

  自然,朝廷加上來的稅,還是會以交易的方式流回到南方,由南方的大戶們賺走。

  所以,他們不反對,只是不會主動提出來而已。

  「陛下,臣認為,還可開海增加朝廷銀銅之收入!」

  浙江籍的王陽明對南北經濟差異與海貿走私帶來的白銀大量內流自然是很熟悉的,所以,他提出了開海增加白銀內流的建議。

  朱厚熜頷首。

  接著。

  王陽明道:「陛下,在開海之前,朝廷得兵強馬壯才可!」

  「不然,開海之利還是會只富了大戶。」

  「即便是楊閣老所說的增加折色比例,也得朝廷兵強馬壯,不然,多收也收不上來的。」

  「畢竟現在南方連漕糧和金花銀都欠繳嚴重,何況還要在漕糧和金花銀的基礎上,再增加稅銀?」

  朱厚熜這時站起身來,微微一笑:「是應該先兵強馬壯。」

  朱厚熜也打算加強軍隊建設,既是增加軍事開支,帶動北方產業,也為將來對外擴張,直接開採外面的礦產資源,解決朝廷金銀銅等礦產不足的問題做準備。

  而現在朱厚熜的內廷所鑄銀圓合計還是有一千餘萬兩銀圓,外朝內閣新設國庫倒是只有借內帑後的二百餘萬兩銀圓。

  朱厚熜再借給內閣五百萬餘萬兩銀圓,讓內閣繼續支付建造外城與其他花銷,內廷還是會剩七百萬兩左右的銀圓。

  只是這樣一來,內閣算是舊債未還清,又要借內帑。

  這對內閣諸執政而言,他們的還債壓力在繼續增大。

  但這不是朱厚熜需要考慮的事。

  他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利用現有的收入與存銀,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以擴大改革成果。

  所以,朱厚熜就對王陽明吩咐道:「你們兵部先籌算一下,如果恢復威武營,不同規模的重建,大約需要多少銀圓,每年操練與養軍需要多少銀圓。」

  王陽明拱手稱是。

  在朱厚熜這邊籌劃建立更強大的中央軍時,杭雄和柳鎮也收到了兵部的御批回文。

  「陛下可有被入關的虜寇嚇到,讓我們勤王?」

  杭雄還在這時問起先看了信的柳鎮來。

  柳鎮則沉著臉說:「陛下沒有被嚇到,不讓我們勤王,只讓我們嚴守關隘。」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