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改造儒家,獨尊儒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道家提出「無為而治」,希望尊重自然規律;儒家給出的方案是「克己復禮」,追求西周時期的穩定;墨家則倡導「兼愛非攻」,想要固化當下的格局。♠♟ ➅9şĤ𝐮ⓧ.𝕔Oм 🍩😂】

  【顯然,這些都不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最終,法家思想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農業社會中治理疆域上限的難題。】

  【於是秦朝開創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建立了華夏歷史上首個中央集權帝國。】

  ......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天幕中總提到的「傳承」這兩個字。

  自秦始皇嬴政實現天下一統,書同文、車同軌,將不同的族群緊緊連接,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不管歷朝歷代如何更迭,每一位掌權者都會以天下統一作為自己的目標。

  他終於懂了,為何後人要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了。

  這幾個統一,太重要了。

  若是天下沒有統一,天下分裂成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諸侯國,又或者是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一直持續,何談傳承?

  「大一統」,就是古今共通的道理。

  即使在漫長的分裂時期,「大一統」的觀念依然經久不衰。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將由另一代人繼續。

  這就是「華夏」兩個字的分量!

  ......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秦始皇的統治象徵著統一。】

  【然而對於那些歷史悠久的諸侯國而言,秦制則是摧毀他們國家的罪魁禍首。】

  【正因如此,項羽在推翻秦朝後,再度採用了分封制度,然而這種制度僅僅維持了不到四年便匆匆落幕。】

  【之後的劉邦認為分封制的問題在於諸侯王的身份,所以他著手清除異姓王,將封地分給了自己的後代。】

  【然而,這一做法並未解決問題,反而引發了七國之亂,導致劉姓家族內部自相殘殺。】

  ......

  劉邦驚出了一身冷汗。

  如今漢朝初定,他正在思考著安撫功臣,分封七個異姓功臣為王。

  沒想到天幕說自己清除了異姓王。

  如果他已經將功臣封了王,又被爆出他要殺了功臣。

  那些功臣豈不是會造反!

  他如同劫後餘生般輕拍了下胸口。

  還好還好,還沒開始封,一切都來得及。

  接著,他便陷入思索中。

  他此前總結秦朝速亡的教訓,有一點是秦始皇全面實現郡縣制,不分封子弟為王是失策。

  在趙高弄權,禍亂朝政時,無一人勤王輔政。

  嬴政的子女最後還全被胡亥殺了。

  他將封地分給劉姓子孫,想必是怕萬一大漢遇到內亂或者外敵之時,這些同姓諸侯王會幫助皇帝維護大漢的統治。

  他記得天幕中曾說過,明太祖朱元璋給兒子都封了藩王。

  由此可見,他的做法被後代帝王所效仿,那肯定是有可取之處的。

  只是如何避免同姓諸侯王之間的爭鬥,還需仔細斟酌才是。

  ......

  【以上就是先秦到漢初的路線爭鬥,儒家並未直接涉入其中。】

  【那麼,儒家究竟在何時嶄露頭角呢?】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表彰功臣,他設立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其中,最高的叫徹侯,最低的叫公士。】

  【即便是公士,也能享受到相當優厚的待遇,至少也能分到2500平宅地,以及1500畝田地。】

  【這些封到土地的人,構成了封建王朝的首批士族門閥。】

  【他們大量的兼併土地,逃避稅收,導致國家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國庫空虛,國力衰退。】

  【特別是在漢武帝時期,外部面臨匈奴的侵擾,內部則有諸侯的隱患,整個帝國顯得外強中乾。】

  ......

  「嗯?」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不是挺好的嗎,大秦的軍隊就是因此被稱為虎狼之師。」


  「如今的漢朝也因此武德充沛。」

  劉邦喃喃自語,陷入一陣恍惚中。

  漢承秦制,他沒想到他的一些政策,給後代留下了這麼多隱患。

  身旁的呂雉輕輕出聲。

  「陛下,不必多慮。」

  「如今大漢局勢未穩,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還是可行之策。」

  「只是,這封賞內容,還需再次商榷。稅收問題,也需斟酌。」

  「等局勢穩定之後,重新制度政策即可。」

  劉邦「嗯」了一聲,同意呂雉說的話。

  ......

  【在這種背景下,董仲舒提出了「限田制」,旨在遏制士族的擴張。】

  【然而,無論是對抗士族、討伐匈奴還是清理諸侯,先決條件都是皇帝必須掌握絕對的權力。】

  【歸根結底,提倡「集權制」的法家才能幫皇帝解決實際問題。】

  【然而,漢朝的建立初衷在於推翻崇尚法家的暴秦,這兩者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面對這樣的困境,漢朝選擇了對儒家進行改造,並最終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

  ......

  嬴政眯起了眼。

  「外儒內法嗎?」

  漢朝也知道法家才能幫皇帝解決實際問題,可是為了避免走秦二世亡國的路,搞出來披著儒家皮的法家。

  先秦的法制本是比較薄弱的,自商鞅提出「法治」後,秦朝的法制才開始逐步完善。

  商鞅強調了人性本惡,因此主張通過法律來約束和規範人的行為,從而引導人們步入善良與有序的社會生活。

  而儒家則認為人性本善,要施以「仁政」。

  這兩種理論就是對立的。

  嬴政對此饒有興趣,他也想看看漢朝能將儒家改造成什麼樣。

  當然,他也意識到秦朝的律法比較嚴苛,他也在尋求解決之法。

  ......

  【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第一個是大一統的理念,出自儒家的《公羊春秋》,這為「外儒內法」的集權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二個是天人感應的觀念,它源於陰陽家的思想,這就通過神話皇權和孔子,進一步論證了帝王統治的合法性。】

  【第三個是三綱五常的倫理體系,制定了一套「君為成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等級秩序。】

  【除此之外,董仲舒還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的部分思想。】

  【例如,他借鑑了道家對「有」與「無」的理解,進一步闡釋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同時,他也主張建立完善的律法制度。】

  【可以說,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儒家已經與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產生了明顯的偏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