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延續千年的思想戰爭,被篡改的先秦學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華夏歷史上隱藏的暗線,延續千年的思想戰爭,被篡改的先秦學派......】

  【今天,讓我們來聊一下儒家思想。✌🎁 ❻9Ŝ卄𝓾᙭.cØм 👍💲】

  ......

  正在周遊列國的孔子頓住了。

  「先秦,是我所處的這個時代嗎?」

  「儒家思想又是什麼?」

  他在青年時,曾從事儒者之業。

  在春秋時期,儒者指一些負責祭祀祖先、主持喪葬之禮的專業人士。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他曾經對弟子子夏說過這句話。

  難道儒家思想的「儒」,會跟這些有關係嗎?

  難道是他創立的思想?

  那也不可能啊,如果是他創立的,那應該叫「禮家」或者「仁家」吧。

  畢竟他倡導都是是仁義禮智信。

  他饒有興趣的看向天幕。

  ......

  【在華夏古代的農耕社會,由於生產技術的局限和信息的相對閉塞,國家統治的疆域存在著一定的上限。】

  【一旦超過這個限制,信息的流通就會受到阻礙,導致邊境地區無法得到有效的管理,最終變成荒蕪之地。】

  ......

  永樂年間。

  「皇權不下鄉。」

  朱棣突然就想到了這句話。

  這是他爹朱元璋制訂的一條政策。

  他爹自小便對元朝官員對底層百姓的剝削行為深惡痛絕。

  而且他爹總認為基層官員會曲解朝廷命令,歪曲事實真相。

  畢竟,在信息傳播效率極為低下的時代,任何政權都無法避免地受到統治半徑的限制,這樣就會導致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變形和失真。

  而且大明的交通和通信手段也不發達,且對鄉村基層地區的控制能力也有限。

  所以皇權不會深入到鄉村以下的層級。

  大明對鄉村關注的主要在治安和賦稅等方面,其他事務則是由鄉紳、族長等來承擔。

  當然,朱棣也明白靠鄉紳和族長來治理鄉村,肯定是有一定弊端的。

  所謂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但是在華夏古代這個大環境下,他也只能藉助鄉紳的力量,才能治理鄉村。

  「如果天幕能告訴信息如何快速傳遞的法子就好了。」

  他想到了華夏後世的信息化戰爭。

  各種武器之間的完美配合,這些信息一定是在頃刻間就便傳遞,否則就會貽誤戰機了。

  片刻後,他又輕嘆了一口氣。

  即使天幕播放了這種信息傳遞的技術,大明估計也還是造不出來啊!

  ......

  天幕繼續播放。

  【因此,商周時期的天子國和儲侯國,儘管實力相差懸殊,卻是不得不採取分封制來管理廣闊的疆域。】

  【通過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讓他們各自獨立治理,以減輕中央政府的管理壓力。】

  【然而,這種分封制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為了維持諸侯國的自治,天子必須賦予他們軍事、行政和土地管理的權力。】

  【這些權力的下放,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諸侯割據的隱患,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帶來了威脅。】

  【那麼,究竟應該採取何種制度來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呢?】

  【這一問題成為了先秦時期思想家們共同關注的焦點。】

  【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

  【至此,一個關鍵人物應運而生,那就是西周的丞相周公旦。他敏銳地發現了分封制的潛在問題,於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套禮樂制度。】

  【這套制度的核心是根據天子、諸侯、卿大夫及臣民的等級秩序,設定了不同的禮樂標準與規範。】

  【周公旦的初衷在於,通過這一制度,從社會層面徹底剝奪諸侯篡位的合法性。】


  【希望社會達成一種共識:「天子是上天之子,諸侯實力即使再強大,也無權篡奪或者自稱天子!」】

  【然而,道德約束往往只對那些本身具備道德觀念的人有效!】

  【列國之所以長期恪守周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王朝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

  【然而,當這種實力逐漸減弱時,春秋戰國時期的紛亂局面便不可避免地拉開了序幕。】

  【在這段動盪時期,地方諸侯頻繁征戰,普通百姓飽受苦難,眾多新問題開始逐漸浮現。】

  ......

  「周公旦想的太簡單了。」

  「一旦王室衰弱,諸侯國勢力增強,可不就會禮崩樂壞嗎?」

  「人都是有欲望的,明明可以做大做強,怎會甘於禮樂約束伏低做小?」

  嬴政看著天幕中對西周的這一段描述直皺眉。

  禮的崩壞使得周王室對諸侯國失去威懾力,諸侯國可以隨意擴展疆域,社會動盪不安。

  樂的破壞則更為嚴重,不過他本就重禮輕樂,也不甚在意。

  所以他統一六國之後,就廢除了分封制,設立郡縣制。

  禮崩樂壞的時代已經過去,秦朝需要儘快恢復秩序與等級,這時候以法治國才是大勢所趨。

  ......

  「禮崩樂壞啊!」

  孔子不禁老淚縱橫。

  在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的威信一下子跌到谷底。

  諸侯國紛紛坐大,彼此之間混戰頻發,天下動盪不安。

  這世道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諸侯國內,臣弒君,子弒父的悲劇不斷上演,各種僭越行為堂而皇之地出現。

  如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極其嚴重。

  眾多有識之士為了結束這紛亂世道,苦思治世良策。

  他也是其中之一。

  他從西周的經驗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治世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仁「和「禮「。

  治國方略上,則是主張「為政以德」。

  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恢復周禮,他開始周遊列國。

  他對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公時代格外嚮往,希望周禮能拯救正在崩塌的社會秩序。

  然而,他已經走過了好幾個國家,卻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然無法阻止禮樂繼續崩壞。

  「哎......」

  孔子長嘆了一口氣。

  ......

  【於是,諸子百家開始紛紛出現,並且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