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各回各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8章 各回各家

  宋金的仗打完了,和談也暫時落下了帷幕,看似該塵埃落定了,客應天府上下卻變得更加地忙碌起來。

  先說宋金兩國使團,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金人使團馬不停蹄地返回了燕京,與金主完顏亶交差。

  連帶著,完顏亮和宇文虛中也跟著使團返回了燕京,並沒有被帶到開封府繼續關押。

  對於金人耍的這種小聰明,李申之只當沒看見。

  當初宇文虛中的贖金給了,完顏亮的贖金還沒給呢。

  宋國使團卻沒有直接返回臨安府,而是在趙鼎的帶領下,前往了開封府。

  在出發之前,饒是趙鼎趙相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開封府的破敗依然超出了他的想像。

  將隨行的畫工散落出去,由他們如實地記錄開封府如今的景象,是使團的重要使命之一。

  趙鼎原本打算等和談陷入僵局之後再瞅空將畫工撒出來,沒成想和談竟然如此之快地達成了一致,雙方都滿意的一致,索性親自領著畫工們來開封府跑了一趟。

  來到大內門前時,皇宮大門緊鎖,門口站著一隊士兵把手。

  應天府也派了官員一路為趙鼎服務,當趙鼎抵達開封府時,梁興也一路作陪。

  梁興解釋道:「之前金人時長進皇宮糟蹋,俺們占了這裡之後,便將金人全都關了起來,鎖上了大門,再不讓亂人進去。」

  趙鼎點了點頭,不置可否。

  等進到皇宮大內的時候,滿面瘡痍,黃嘈雜生,宛如幾十年沒有人住過破廟一般,只能從其宏大的規模窺視往日的雄偉。

  岳銀瓶奪下皇宮大內之後,便將這裡上了鎖封了起來,更使得這裡沒有絲毫人氣,陰森瘮人。

  梁興領著太行山義軍事實上成了開封府的衙門,但是卻主要以維護治安秩序為主。開封城內的商貿往來,依然由那一批吏員們負責。

  這幫吏員中,有的人從靖康年間就幹著這行,金人來了沒動他們,義軍來了依然沒動他們。

  任他城頭變換大王旗,最底層的這幫小吏始終沒有變。

  於是乎趙鼎來了之後,很快便掌握了開封府的主動權,指揮起基層官吏來如臂使指。

  在留下了幾個官員負責接管開封府之後,趙鼎才打道回府,一路趕回臨安城復命。

  ……

  閒話說完,再說應天府。

  拋開朝堂不談,應天府現如今有幾件當務之急的事情,需要即刻著手去辦。

  首先第一件,在大名府駐防。

  能索回大名府,的確是一樁意外之喜。大名府雖然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但是經過北宋一百多年的經營,人為地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戰略要地。

  甚至可以說,大名府就是北宋的燕京,北宋的長城。

  事實上,大名府在北宋的官方文書里,確有「北京」之稱。

  既然索來了如此一塊重要的地方,那就要將其牢牢地握在手中。

  李申之的打算,是將大名府打造成與應天府一樣的堡壘,使得金人生不出一絲絲的侵占之心。來一次,就讓金人撞個頭破血流。

  應天府如今的工業規模比之當初增大了好幾倍,完全可以支撐重修大名府的物資消耗。

  工業化的生產能力是無窮的,貧窮不是工業的敵人,市場才是。

  不怕生產不出物資,就怕生產出來的物資消耗不掉。

  且說大名府如此重要的地方,該派何人去築城,派何人去駐守?

  應天府的大小相公們議事的時候,隱隱之中形成了一種權力循環。

  張浚是最終簽發命令的人,有點類似於皇帝。

  李申之擁有近乎於一票否決的權力,他的建議同時也具備很強的效力,有點類似於強勢的丞相。

  至於趙瑗與趙不凡二人,有些類似於副丞相,各分管一攤。

  其中趙瑗由於身份的原因,還具有一定的監察職責。

  再加上岳銀瓶這樣的軍方大佬,一個小朝廷算是齊活兒了。

  當然了,張浚不可能是皇帝,他頂多只是皇權的化身。就像總統是最高權力的化身一樣。


  到底該派誰去大名府,眾人的意見不太一樣。

  張浚說道:「按老夫之意,當從幾個知縣中拔擢一人,充任大名府知府。就人選來說,老夫覺得韓平和陸游都可以當此大任。」

  李申之說道:「下官與張相公意見不同。大名府時刻面臨著軍事的威脅,必須要有一個知兵之人任知府才行。」

  張浚問道:「申之可有合適的人選?」

  李申之說道:「人選是有,就怕張相公不同意。」

  眾人納悶,這李申之何時開始顧及起了別人的意見?既然李申之有這樣的顧忌,說明他的建議八成不會被大家所接受。

  到底是什麼樣的建議會離奇到張浚都無法接受,大家倒是有些好奇。

  張浚說道:「且說來聽聽。」

  李申之說道:「下官心中的第一人選,是張牧之。第二人選,是梁興。此二人雖不曾在官府中任職,但是兩人統領山寨,對於如何管理一方頗有心得。更重要的是,此二人與金人打了這許多年的仗,軍事能力這塊讓人能放得下心。」

  張浚說道:「張牧之沒有出身,驟然拔擢到如此的高度不妥。倒是那梁興,雖未在朝中任職,但名義上也算得上是岳家軍中的統制。將他拔擢起來,倒也不算全無根基。」

  軍中的統制大概相當於師一級,轉任政府的市長,算得上是平級調動。

  李申之說道:「梁興倒也是個不錯的人選,只是不知他的家在太行山上,是否願意拋家舍業去大名府紮根。」

  這時,趙瑗插話道:「申之曾經說過要軍政分家,為何不在新設大名府之時便施行?」

  李申之側目看向趙瑗,豎起了大拇指,贊道:「建國公此議甚妙,自當如此。」

  這樣的建議,大概算是李申之與趙瑗之間的默契了吧。

  李申之想要通過趙瑗來改造朝廷中樞的結構,而趙瑗想通過李申之來加強基層的統治。

  就大名府而言,剛好試驗一番李申之所謂的軍政分離。

  軍政分離,指的是軍隊的建設與糧秣不再依靠地方,而是由中央統一撥付。

  古代的軍隊,尤其是邊疆的常駐軍隊,基本上都是依託於邊疆的地方財政而建設。

  受限於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財政由中央統收統支的成本太大,邊疆的軍隊由中央統一支付同樣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實現這樣的理想管理模式。

  即便是建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沒辦法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

  當地方財政與駐守軍隊關聯過多時,必然會導致割據勢力的出現。

  在中央軍具備足夠實力的時候,尚能夠威懾地方不敢叛亂。一旦中央的實力下降,國家會立馬陷入分裂局面。

  漢、唐兩朝便是如此。

  宋人在沒有解決交通效率的前提下,通過文人極度地壓制武人,類似於BUG般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勉強也算得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至少算是很有建設性的嘗試。

  明清兩朝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大一統格局,正是承襲了宋人的這項發明。

  漢唐兩朝雖然也都持續了約三百年,但是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有一大半的時間都處於事實上分裂的狀態。

  倒是明清兩朝,不論如何虛弱和腐敗,大一統的框架始終未倒,與承襲與宋朝的政策不無關係。

  李申之與趙瑗商議了一陣,說道:「那就讓張牧之領著他的本部人馬前往大名府,負責築城和軍事防禦。至於知府的人選,便多勞張相公和建國公費心了。」

  張浚抬筆記錄了下來,繼續說道:「梁興你打算怎麼任命,就讓他在開封府待著嗎?」

  李申之說道:「開封府怕是待不住,那個地方太敏感了。若是官家打算還都開封的話,咱們把梁興留在開封是個大忌。」

  張浚卻是搖了搖頭,說道:「依老夫所見,官家未必願意還都開封。」

  李申之自然知道趙構的尿性,是肯定不會還都開封的,他只是想引出這個話題罷了。

  而張浚也說得很委婉。口中說得是官家未必願意還都,心中想的卻是官家肯定不願還都。

  這次讓趙鼎來開封府考察一番,假意計劃還都開封,不過是惺惺作態罷了,不想讓大家一眼就看出他不想回開封。


  張浚問李申之道:「你打算把梁興放在何處?京兆府嗎?」

  李申之搖了搖頭,說道:「京兆府已經成了吳璘的囊中之物,咱們忽然安插人進去不妥。」

  張浚說道:「吳璘和他哥哥吳玠都是老夫提拔起來的人,老夫給他去一封書信,他斷然不會拒絕。」

  李申之相信張浚有這樣的實力,也相信吳璘必然會買張浚的帳,但是他依然不打算這麼做,他有自己的道理:「日後與金人作戰,還需要吳帥在西線支持,還是不要做這種強人所難之事吧。」

  張浚知道李申之是個有主意的人,也不再勉強。

  李申之說道:「下官打算讓梁興去河南府(洛陽),不知張相公意下如何?」

  張浚點了點頭,說道:「河南府中恐怕還有殘餘的金人,梁興此去恐怕需要費些力氣。」

  李申之說道:「那豈不是正好?咱們打下來的地盤咱們管,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張浚說道:「想必梁興拿下河南府沒什麼難度。濟南府這邊呢?你打算怎麼安排?」

  李申之說道:「還是照著建國公的法子來,張相公擬定知府人選,下官只管軍事。至於人選麼,魯達與武松都不錯,魏勝也能獨當一面。」

  不知不覺間,自己的手下已經有了許多可用之將,忽然覺得自己也很有實力。

  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李申之剛到應天府的時候,手下只有岳銀瓶一個沒打過仗的將軍。雖然老陳久居背嵬軍,其實就是個大頭兵,超級兵王罷了,並沒有獨當一面領兵出征的能力。

  有將才的人,全都被趙官家扣押在了臨安府,一個都沒讓他帶過來。一將難求的道理趙構自然也懂得。

  這才不到一年時間,便湧現出了如此多的將領出來,果真是實戰最能鍛鍊人。

  想到此處,李申之忽然想跟金人再幹上幾仗,這樣一來手下的將星便會不停地湧現,有朝一日真的與趙構翻臉的話,手中也有足夠的威懾力。

  第一件事議定了個大綱出來,已經過去了一整天。

  眾人沒來得及吃飯,當夜火速下達命令:著令開封府的梁興即刻朝河南府行動,速戰速決拿下河南府,並就地駐守;著令寧陵縣的張牧之領著本部所有軍民分兩撥前往大名府,承擔城建和駐守任務,戰士第一批出發,隨軍百姓第二批與築城物資一同出發。

  工坊城的倉庫中物資充盈,隨時可以調撥。

  李申之很想修建一個鐵路網,將河南府(洛陽)、開封府、應天府(商丘)、大名府(邯鄲東南)、濟南府、海州(連雲港),兩縱兩橫聯結在一起。

  工坊城的產能擴張已經幾乎到了極限,想要支持如此大規模的基建,必須要再開闢幾個工坊城出來。

  到底該把工坊城複製在何處,李申之卻犯了難。

  按照地理位置來說,大名府是最佳位置。

  有了工坊城加持的大名府,那就是應天府再世,足以把金人所有的進攻全都抵擋在外。只可惜大名府沒有資源。

  河南府周邊倒是資源豐富,但是地理位置卻有些尷尬。

  在華夏歷史上,洛陽的地理位置始終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評價一個地方的重要性,必須要放在當時的情景中才有意義。

  就像大名府,現在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在北宋時期那裡就是北京,其地位比N朝古都的西安還要重要。

  此時的河南府(洛陽)便是如此,這裡即不是什麼交通要道,也不是什麼戰略要地。

  把這裡建設得固若金湯,意義不大。

  但是若將工坊城建在洛陽,想將生產出來的物資運送出來,同樣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實應天府的交通也未必有多發達,只不過這裡生產出來的東西全部都被就地消化,是以交通掣肘的情況並不是特別明顯。

  這時,趙不凡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何不從河南府開始修鐵路,修到哪裡便將物資運到哪裡?從河南府開始向東修鐵路,咱們再從應天府開始向北修天路。等河南府的鐵路貫通了開封府,連到應天府的時候,應天府連接大名府的鐵路也已經修好,這樣一來河南府的物資便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大名府,豈不是全線貫通了。」

  「妙啊!」李申之一拍大腿:「不如趙家哥哥就來張羅此事吧。」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