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順風別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6章 順風別浪

  開封城丟了,完顏宗弼又沒了後勤補給,只得灰溜溜地往燕京城撤退。

  雖然完顏宗弼已經敗到了這樣的地步,宋軍卻沒有選擇追擊。

  不論是李申之,還是岳銀瓶,都沒有追擊完顏宗弼,而是目送金軍成建制地離開。

  不是他們不想追,而是覺得自己的實力不夠。

  小學生總是喜歡在順風的時候浪,結果好不容易積攢下的優勢幾下浪完,最終被人家翻盤。

  李申之與岳銀瓶很清楚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與金人展開大規模的野外軍團會戰。

  他們看似在應天府打了一場大勝仗,一場在整個兩宋三百年歷史中都能排進前五的一場大勝仗,其實是勝在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上。

  所謂天時,夏季的炎熱本就不適合金人作戰,最後的幾場暴雨和一次洪水成了敲定勝局的最後一錘。

  地利便是李申之築造的混凝土城防,免疫了金人所有的攻擊。若是把工坊城的城牆換成夯土包磚牆,且不說工坊城被金人拆掉以後能不能守得住。

  就算是守住了,在接下來的洪水中,沒了城牆的工坊城中的宋人也會被洪水所淹沒,與金人同歸於盡。

  再說人和,李申之在應天府的種種神奇表現,展現出了巨大的凝聚力,讓應天府的守軍迸發出了超強的戰鬥力。

  應天府不是朝廷的應天府,也不是張相公和申之小相公的應天府,而是所有應天府人的應天府。

  所以當金人入侵的時候,應天府中所有的宋人全都奮起反抗。

  士兵們更是燃起了無盡的戰鬥意志,哪怕只剩下一顆牙齒,也要把這顆牙齒釘到敵人的喉嚨里。

  這樣來說,金人輸得不冤。

  李申之懂得揚長避短,並沒有因為剛剛獲得一場大勝就盲目自大起來。

  他知道自己守城還行,攻城還差點。

  與李申之的冷靜不同,張浚張相公反倒異常地興奮,兩人的情商表現與年齡嚴重不相符。

  李申之擔心張浚頭腦發熱,做出什麼不理智的舉動,打算先給他潑一盆冷水。

  「好叫張相公知道,咱們這一仗贏得十分僥倖。若是此時去追擊金人,萬一中了金人的圈套,恐怕會前功盡棄,甚至使得應天府城得而復失。」

  李申之的一番警鐘敲得恰到好處,張浚只需要稍稍回憶一下歷史上的著名戰例,就知道李申之決非危言聳聽。

  可話雖如此,張相公還是覺得稍稍有些遺憾。

  李申之問道:「敢問張相公,若是出城野戰,咱們可有把握戰勝金人?」

  張浚回想了一下這幾天戰鬥的場景,搖了搖頭:「恐怕把握不是很大。」

  李申之又問:「憑咱們的能力,張相公可有把握攻陷開封城?」

  張相公當年在開封城裡待過,知道開封的防禦比應天府更是強上許多倍。雖然宋軍有回回炮,有燧發槍,但還不足以讓宋軍輕易地攻陷開封城。

  想到這裡,張浚心中的激情已經退卻了大半,無奈地搖了搖頭,說道:「沒有把握。」

  李申之說道:「現在的戰果來之不易,最好是固守戰果,等待局勢的平定,再做謀劃。即便是想要出兵追擊金人,頂多只能派一支奇兵騷擾一番罷了。」

  這支奇兵,有三個最佳人選:岳銀瓶、武松、魯達。

  他們在與金人的戰鬥中,練就了一身神出鬼沒的本領。派他們去騷擾逃跑的金人,是本著遇見哈特蒙一腳的心態。

  追上金人能打一場就打,能擴大戰果當然好。要是完顏宗弼撤退的沒有破綻,那再悄悄撤回來便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全身而退。

  張浚說道:「那便派武松前去吧,魯達留在應天府,預防金人殺個回馬槍。」

  李申之定下了謹慎的總基調,張浚的策略也朝著謹慎的方向靠攏,布置起來十分保守。武松與魯達比起來,謹慎有餘,勇猛不足。張浚這番選擇,正是出於穩妥的考慮。

  戰爭基本上落下了帷幕,接下來該政客登場了。

  將軍們的戰場血肉橫飛,政客們的戰場同樣不輕鬆。政客們戰鬥的時候,頭髮一大把一大把地脫落,髮際線肉眼可見地往後退。

  趙瑗說道:「這一仗打完,金人必定會來與咱們和談,不知張相公和申之小相公打算跟金人要些什麼好處?」


  趙瑗說話的時候很輕鬆,他終於不用在兩難之間抉擇了。

  以往他的立場,總是很難在趙構與李申之之間選擇,是因為兩者的核心利益不同。

  李申之是為了家國利益,從長遠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而趙構只想著迎回三聖,為此不惜卑躬屈膝,出賣家國利益討好金人。

  從這一點來看,李申之反倒更像一個合格的皇帝。

  而現在,三聖已經在自己手中了,趙瑗也不必糾結李申之與趙構之間的衝突了。

  反正對於趙構來說,只要韋太后和宋徽宗趙佶的屍骸能夠迎回臨安,應天府的事情隨便他們怎麼折騰都行。

  岳銀瓶偷襲開封城,成功地將三聖解救出來,現在正派人往應天府押送。

  趙瑗畢竟是少年人,當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一臉的意氣風發。

  他已經想好了,等應天府的事情徹底平定下來,他就親自護送三聖回臨安府。一則向趙構表忠心,二則自己也該回趟臨安城了。

  張浚說道:「咱們這次算是在應天府站穩了腳跟,開封府也被咱們拿在手中,怎麼說都是潑天大功一件。依我看,咱們與金人談判的時候,完全可以要求金人履行第一次宋金和議時的承諾。」

  第一次和議的時候,整個河南地都是宋人的疆界。只不過那時候的宋人慫得要命,人家白送的土地都不敢要,還大言不慚地說送還開封城是金人的奸計,是想讓宋人把軍隊派到開封城,好讓金人一舉殲滅。

  不要臉到這種程度,震古爍今。

  張浚和趙瑗兩人的心情都很好,他們自以為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一起扭頭看向了李申之,等著這位精神領袖發言。

  李申之沒有趙瑗的那些小心思,也沒有張浚那個小算盤,他謀劃的東西,非常之大。

  只是這個謀劃一直不太成熟,還少了一些籌碼。

  可若是不在此時落實這項謀劃,在未來的許多年之內,恐怕都不再有機會。

  思慮良久,李申之依然沒有想清楚其中的關節,索性不再想,說出來讓大家議一議:

  「咱們好不容易打了一場大勝仗,絕不能便宜了金人。」

  張浚點了點頭,問道:「除了河南地,申之還想與金人索要哪裡?」

  李申之搖了搖頭,讓張浚與趙瑗的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好,不知道他賣的什麼關子。

  而李申之接下來的話,讓他們張大了嘴巴,徹底愣在了當場。

  「恢復宋遼邊界。」

  宋遼?確定不是宋金?

  ……

  一陣沉默過後,張浚與趙瑗相視無言,話不知該從何說起。

  第一次宋金和議的疆界,是將關中與河南給南宋朝廷。

  第二次宋金和議,連關中和河南都沒了。不過由於有李申之的出現,來了一波漂亮的西線換東線戰略。

  再然後依託應天府打了一場漂亮的防禦戰,逼得完顏宗弼不得不撤回河北。

  依照目前的局勢來看,雙方談判的結果最有可能是按照實際占領區域劃分領土,也就是開封府與應天府等大片的河南地歸還宋人,而關中可能依然會掌握在金人的手中。

  而李申之口中的宋遼邊界,指的是澶淵之盟以後的宋遼邊界。

  如果這樣劃分的話,幾乎整個河南與關中全都應該歸宋人。此外,整個山西、整個山東、大半個河北,也將是宋人的領土。

  良久,張浚搖了搖頭,他不信金人會答應這樣的條件。

  一個人的想法,在他說出來之前,與說出來以後,效果會大不相同。

  不需要深思熟慮,就是簡單地說出來,這樣一個普通的動作,都可能對這個想法產生很大的影響。

  李申之就是如此,當他把這個驚世駭俗的想法說出來之後,自己也苦笑著搖了搖頭,發現自己太過異想天開了。

  他不過是打贏了一場防禦戰而已,手中的籌碼並不足以讓金人放棄那麼多的領土利益。

  除非,能活捉了金兀朮。

  轉而又想道:即便活捉了金兀朮,頂多能多換幾個州回來,斷不會讓金人直接放棄兩個半省的地盤。

  希望武松這支奇兵能有收穫吧。


  真要活捉了金兀朮,能多換回幾個州也不錯,聊勝於無。

  回頭好好翻一翻地圖,看看哪個地方有煤礦、鐵礦、油田,好為下一步大規模的工業化大發展奠定基礎。

  好像記得有個叫東營的地方,石油很多,可以跟金人要過來。

  另外青島當港口也不一併要過來錯。

  如此來看的話,與金人索要領土的重心應該在山東沿海地區。可這樣一來,整個山西地區便無法謀得什麼好處。

  山西這片蘊藏著豐富煤鐵礦的地方,李申之甚至打算在這裡復刻出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盛況,看來只得暫時緩一緩了。好可惜。

  當武松從應天府城悄悄出發的時候,開封城的岳銀瓶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率領一支精銳奇襲完顏宗弼。

  開封城中有梁興坐鎮,這是岳家的老朋友,過命的交情,她可以放心地把開封城交給他。

  梁興雖然是義軍出身,但處理政務卻很有一套。

  經過他的一番部署,開封城很快恢復了往日的繁華,一切變得井井有條起來。

  穩定了開封的局勢之後,他便按照岳銀瓶的吩咐,派人將三聖送到應天府。

  再接下來,他的任務便是守住開封城,等待朝廷的詔令。

  三聖回京需要一些時日,等朝廷議定一番應天府一戰的功勳賞賜,商討一番開封府和應天府的官員任命,再向開封府下詔令,至少也在兩個月以後。

  於是梁興便按照堅守三個月的預判,來布置開封城的防禦部署。

  目送著義軍護送三聖出了城,梁興先去了一趟皇宮,在龍椅上坐了坐,又踩上去跳了跳,哂笑道:「這破椅子,也不舒服啊。」

  殊不知龍椅並不是坐著舒服,而是坐在龍椅上的時候,面前跪倒一片大臣,這時候才叫舒服。

  在皇宮裡溜逛了一圈,最後大搖大擺地出了皇宮,吩咐手下鎖上了皇宮的大門,回到開封府衙之中休息。

  卻說義軍護送著三聖出了城門,一路之上畢恭畢敬地伺候著韋太后和淵聖皇帝趙桓。等轉過了兩道彎之後,眼看著離開了城門的視線,這些義軍立馬換上了另外一副嘴臉。

  在義軍的小兵們看來,就是眼前的這兩個人和那一口棺材,讓他們國土淪喪,家不成家,淪落到金人的奴役之下。義軍一次次地在金人占領區搞破壞活動,等待著王師北上,可王師卻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他們。

  造成這一切的後果,都是因為眼前的這三個人,尤其是棺材裡那個趙佶,和活著的這個趙桓。

  韋太后乘坐著馬車,義軍們便專挑不平的地方走,故意讓馬車很顛簸。

  趙桓沒那麼好的命坐馬車,跟著義軍一起步行。

  義軍們故意走得很快,趙桓一腳深一腳淺地跟在後面,卻也不敢抱怨。

  在金國數年的奴隸生活,徹底地磨平了他的稜角,讓他不再有任何的優越感,一心只想著活著便好。

  與在金國的遭遇比起來,他能跟著宋人在路上跑,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

  三聖回歸的消息傳回了應天府,張浚不敢怠慢,立馬派魯達前往迎接。

  眾人在應天府衙等待著三聖回歸,心情既激動又忐忑。

  李申之趁著這個空當,給大伙兒出了一道數學題。

  假設:開封城距離應天府城二百四十里,義軍護送三聖的行走速度是十里地每小時,魯達的行軍速度是五十里地每小時。信使的速度為六十里地每小時,信使與義軍護送三聖的隊伍同時從開封城出發。

  問:魯達與義軍護送三聖的隊伍會在哪裡相遇?

  假設二:魯達接到三聖之後,行軍速度變成四十里地每小時。

  問二:魯達與三聖會在出發之後多久回到應天府城?

  一道小學數學題,讓一眾相公們算得不亦樂乎。

  第一遍算過之後,一人算出了一個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大家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都覺得自己的答案是對的。

  可他們即便爭得不可開交,也沒有人去問李申之的想法。

  因為他們知道,李申之說出來的答案,就是正確答案。

  他們想依靠自己的智慧算出正確的答案,並且說服對方。若是由李申之公布答案,那就沒意思了。

  爭到最後也沒有爭出個所以然,於是眾人便不再爭吵,不約而同地選擇「用事實說話」。

  大家誰也不要爭,到時候看看魯達與三聖到底幾時回歸,誰對誰錯便一目了然。

  於是乎大家也不爭了,也不吵了,各自悠閒地喝著小茶吃著小點心,個個都是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

  可是越等,大家越覺得心慌。

  雖然他們的答案都不相同,但即便是最悲觀的人,其計算結果也不過是五個時辰。

  從魯達出發之後已經過去了五個半時辰,三聖依然沒有消息。

  三聖不會在路上出什麼事了吧?

  趙瑗焦急道:「魯達可靠嗎?」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