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築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20章 築城

  卻說水泥作坊的勞保防護問題不容忽視,李申之發動了身邊的所有力量去收集綢。

  坐守應天府的張浚得知之後,甚至連自己家中的存貨,留著給丫鬟嬤嬤做衣服的綢都捐了出來。

  沒用多少時間,便收集到了足夠多的綢,送到了李申之坐落在小山坡上的指揮部。

  任務雖然完成了,但是過程稍微有些出人意料。

  真正在市場上買到的綢並不多,而大戶人家的捐贈竟然占到了八成多的比例。

  不得不說,在這個時代,大戶人家就是社會財富的蓄水池。

  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戶人家裡堆積的物資直至腐爛都未再見到陽光,而普通人家可能從睜眼到閉眼,終其一生都沒見過這些腐爛的物資在未腐爛之前是什麼樣子。

  當拿到綢的時候,並沒有按照李申之的設想去做口罩,而是陰差陽錯地出現了更好的方法。

  事實證明,李申之把這件事想簡單了,也想複雜了。

  他把造口罩想得太簡單,而又把防塵措施想得太複雜。

  機器造口罩當然容易,「啪」一壓,一個口罩面板好了,再「啪」一穿,掛耳壓上去,一個口罩就成了。

  而手工製作,需要先把綢裁成合適的大小,然後再像縫麻袋似的縫上耳掛。

  裁下來的綢沒有封邊會導致串線不說,用缺乏彈性的材料製作出來的口罩,尺寸的通用性也是個大問題。

  而這樣的技術難題在李鐵牛這裡一秒鐘就得到了解決。

  李鐵牛直接扯下一塊長條綢,罩住嘴巴繞到腦後,在腦後打了一個結,還憨憨地問道:「哥哥,這玩意是這麼戴吧?有錢人家是不一樣,蒙面都用這麼好的料子。」

  張牧之正準備制止的時候,李申之高興地一拍大腿:「是這麼戴,就是這麼戴的!」

  果然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要是早一會看到李鐵牛這般操作,他還費什麼勞什子精力去造口罩。

  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雖然李鐵牛那樣的操作比較費綢,卻也足夠用了。

  有了防護設備,接下來的制度設計就變得很簡單。

  由於綢不是專門的防塵口罩,其效果更是比不上專業的防塵面罩,於是乎只能想一些別的辦法,來提高綢口罩的防塵性能。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加水。

  稍稍濕潤的綢口罩,防護性能成倍的提高。

  在火災之中都能起到防護毒氣的作用,沒理由連一點灰塵都搞不定。

  但是打濕的防塵口罩缺點也很明顯,用不了多久,綢口罩上的水分就會被皮膚蒸乾,進而失去了防護效果。

  於是乎,在幾個集中工位的附近新增加了一些供水點。

  當口罩乾燥以後,便去供水點加濕。

  然而沒多久,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反覆加濕幾次的口罩,上面會附著很多水泥灰,這些水泥灰乾燥之後,綢口罩會變得又干又硬,失去了使用價值。

  無奈之下,李申之只好換上了密度稍差得麻布。

  好在麻布雖然織得比較疏鬆,但沾水之後防護效果也不差。

  然後李申之便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麻布需求量變大了。

  麻布可以用機器生產。

  於是乎,在華夏大地上消失了一百多年的水力多錠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再次誕生了。

  這玩意本就不是什麼秘密,只不過大家不樂意去推廣罷了。

  跟木工們簡單地討論了一下,自有木工們去慢慢打造。

  水泥工坊的改造剛剛落下帷幕,黃庭回來了。

  黃庭又是先回到應天府衙,拜見了張浚,緊接著直奔指揮部,沒有見到李申之,然後才趕到了水泥工坊。

  「幸不辱命!」黃庭一臉的小驕傲。

  看來黃庭此行與金人談判很順利,但大夥也都好奇到底有多順利。

  李申之問道:「金人答應賣給咱們羊毛了?」

  黃庭哈哈大笑一聲:「豈止願意,他們已經把第一批羊給運過來了,說是賣羊毛太麻煩,他們要連羊帶毛一起賣。」


  連羊帶毛一起賣?確定不是買毛送羊?

  確定不是,而是想買毛,就必須連羊一起買下。

  這金人不是強買強賣嗎?

  就是強買強賣。

  把羊給趕過來,也不管你要或者不要,反正就是賣給你了。

  賣羊的錢你敢不付嗎?

  你若是不付,他們教你怎麼付。

  李申之先是一愣,隨意會心一笑。

  與金人的這種誤會,以及金人所表現出的這種強勢的霸道,正是他想要的。

  兵法云:能要示之以不能。

  就是說,自己能耐越大,就越要在對手面前表現得弱小,這樣才能麻痹敵人,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一舉擊潰敵人。

  看到別人眼中有些屈辱的神情,李申之說道:「這金人倒挺夠意思的,知道咱們肉快吃完了,這就上趕著給咱們送來一批羊。沒啥說的,咱全都買了。往後只要是金人送來的牲口,來多少咱買多少。」

  這麼多羊,自然要養起來。

  目前的應天府人少地多,完全可以把養羊剪羊毛當成一項產業。

  在海上貿易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需要自己提供原材料,來支撐紡織業的發展。

  要不然造了那麼多紡織設備,反倒沒有原料來加工,則會讓設備和工人閒置下來,這是典型的經濟危機的特徵。

  工業革命還未開啟,就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豈不是鬧了個歷史級的大笑話。

  黃庭的成功在大家的預料之中,更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畢竟靴子沒落地之前,依然有可能出現各種變數。

  金人的強買強賣,正合李申之的意思,既滿足了自己的採購需求,還趁機向金人示了一波弱。

  李申之鄭重地感謝了黃庭一番,然後說道:「此番出使開封,實在有賴黃兄辛苦。不過還有一事,還得辛苦黃兄一趟。」

  黃庭拍著胸脯保證道:「現如今百事草創,正是用人之際。申之有話便說,兄弟定萬死不辭。」

  李申之心中暗贊一聲:好驢!

  黃庭本是個落魄書生,本以為一輩子就會這麼一直落魄下去。

  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他在秦檜主持的科舉之下會不出意料地落榜,然後找個莊子當一個教書先生,就此潦倒一生。

  而隨著李申之到來,改變了那個鬼世道,黃庭憑藉真才實學考中了進士。

  雖然排名靠後,但也是正兒八經的兩榜進士。

  按說他這種排名靠後的進士,最多當個小縣的縣丞,且輪不到他來這裡當知縣。

  又要感謝李申之,在應天府這裡開疆拓土,他才有了機會直接補了一個知縣。

  正值壯年的黃庭,又遇到了如此的機遇,讓原本已經心灰意冷的他重燃了激情。

  黃庭一副任勞任怨的姿態,讓李申之也非常感動。

  李申之心想:若是全天下的知縣都能如同黃庭一般,那麼何愁大宋不能無敵於天下。

  正如岳飛所說: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

  真要能做到,天下何愁不平。

  然而要細究起來,

  他只是提出了一條理念而已,卻沒有說該如何實現這樣的理念。

  就像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兩者之間差了好幾代的科學家。

  核聚變早在幾十年以前就已經實現,但是可控核聚變卻遲遲沒有進展。

  二十年前就說,在未來五十年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到了今天,對可控核聚變的實用預測還在未來五十年。

  人人都在提倡公平正義,然而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到底怎麼才能實現公平正義?反正不是一人一票。

  人類歷史上無數天才俊傑們都不知道,李申之自然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只有抓住這次機會開啟工業革命,華夏人才能避免千年後的悲劇。

  他不知道怎麼才能讓每個知縣都變成黃庭這樣,但是他可以盡力地多讓黃庭這樣的人當上知縣。

  等到日後應天府恢復下轄的所有區域,出現大量知州的空缺,李申之絕對第一個考慮給黃庭當一個知州。


  李申之交辦給黃庭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負責牧羊。

  當然不是讓他專門牧羊,而是在建設楚丘縣的同時,順便發展畜牧業,把一路收集來的牲畜和開封府金人強賣來的羊全部帶走。

  李申之還決定把自己的養雞場也搬到楚丘縣去,讓黃庭跟養雞場的工匠們琢磨琢磨,看能否把人工培育的理念代入到畜牧業中,試著讓兩者碰撞出火花。

  黃庭回去之後,對楚丘縣的種植品類展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開荒後的頭一年不種別的,種上了苜蓿草。

  苜蓿草是一種優質牧草,它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三葉草。

  苜蓿草雖說是牧草,但其實是豆類。它與豆類一樣,不僅營養豐富,還具有養地的功能。

  反正是荒地,頭一年種上糧食也不會有很好的產量,種植果樹更是過好幾年才能掛果,反倒種植苜蓿草才是最好的選擇。

  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決定,竟然成了日後宋金雙方力量傾斜的一個重要砝碼。

  再說回李申之,經過了幾天的籌備,終於要開始築城了。

  築城其實有很多講究。想要築造一座固若金湯的雄城,首先要選好址,然後打好地基,再說築城的事兒。

  選址的活兒自不必說,張浚早已派人踩好了點,只等著施工就行了。

  反倒是打地基,成了最大的難題。

  古人築一座城,通常都是以年來計算。像幽州、太原、雲州這種堅城,更是經過了上百年的經營才有了那番規模。

  應天府沒有那麼多人力,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於是乎李申之把現代建築的理念拿了出來:打樁。

  打樁的技術古人已經很成熟,類似於打井,最多能打到幾百米深。

  築小城自然不需要打那麼深,只需要能打到硬土便成。

  每隔多少距離需要打一個樁,樁孔打多大,李申之心裡並沒有現成的數據,全憑著兒時在建築工地玩耍時的印象在現場指揮。

  考慮到自己生產出來的水泥品質不高,抗壓能力必然不如現代工廠產出的水泥,李申之還特意把兩樁之間的距離縮短,把樁孔加粗了些。

  其實是他多慮了。李申之所見過需要打樁的地基,無不是要修建數十層樓,上百米高的建築。他築的小城,撐死了能有十米高,完全不用那么小心。

  打好樁孔之後,便把水泥、沙子、石塊攪合在一起,製成了人類史上第二早的混凝土,澆進了樁孔。

  之所以說這事第二早的混凝土,是因為混凝土早在五千年前的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人便開始了應用。

  只不過他們的水泥不是人造水泥,而是天然水泥。

  水泥最難得到的,其實是經過煅燒的石粉與石灰石,其中的難點在於煅燒。

  是什麼人會想出把石頭煅燒以後磨成粉,然後再與水攪合在一起呢?

  沒人有這樣的腦洞,美索不達米亞人也沒有。

  他們之所以能最早地使用水泥,是因為那裡有得天獨厚的火山灰。

  大自然幫他們把石頭煅燒過,然後「磨」成了粉末。

  這也可以解釋他們雖然發現了「水泥」,但是卻無法大規模地人工製造。

  華夏人有這樣的煅燒技術,也有這樣的粉碎技術,卻沒有這樣的腦洞。

  也正是因為宋人早已具備了製造水泥的技術儲備,所里李申之才能很快地產出成品水泥。

  樁基打好之後,便開始築城。

  對宋人來說,築城的方法也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即便是混凝土澆灌,這種理念對宋人來說也不稀奇。甚至於這樣的理念早在商周時期便開始使用——版築。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篇中就提到過: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便是殷商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所謂版築,便是先用木板搭建一個上方無蓋的空間,然後把土倒進去,將土夯實,便築成了一道土牆。

  混凝土澆灌也是同理,也是先用木板搭建一個上方無蓋的空間,然後把攪拌好的混凝土倒進去,等到混凝土凝固之後再撤掉木板,便得到了一座石牆。

  混凝土的配方,以及澆築的操作方法,早已在水泥工坊中實驗了無數遍,施工能保證萬無一失。

  也正是因為見識過如此神奇的混凝土,水泥工坊的工匠們才會那麼拼命地生產。

  只可惜還沒有造出鋼筋來,無法使用鋼筋混凝土。

  李申之只好退而求其次,搞來了許多堅韌的藤條壓入混凝土中。

  這種藤條混凝土的質量必然比不上鋼筋混凝土,只能是權宜之際。

  而築起的這些小城,李申之也沒打算讓他們永久地屹立在這裡。

  這些小城只要能撐個三五年就行,再不濟能撐過今年,抵禦住金人的這波攻擊就不虧,大不了來年再築。

  只短短几天,便築好了十座小城。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