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工業之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5章 工業之母

  卻說李申之依照自己在網上學來的淺薄的小知識,打算開展一場大宋流民版的「掃盲運動」。

  按照慣常的做法,李申之先是祭出了神器《千字文》,然後懸賞給這些流民,誰能認得三百個字,晚飯就給加肉。

  當李申之說完規矩之後,看到的是流民們憨厚的笑聲。

  初始時還不懂憨笑是什麼意思,等到打飯的時候才發現,居然每個人都能認得三百個字,有的甚至還能把千字文給背下來。

  當然了,也有個別水平差點的,只能認出二百來個字,李申之網開一面都給了肉吃。

  出乎意料,完全出乎意料。

  大宋老百姓的識字率這麼高的嗎?

  被歐陸強國吹上天的義務教育,莫非早在八百年前的大宋就普及了嗎?

  是,也不是。

  說起來還要追溯到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官方鼓勵科舉制度,使得大宋上下讀書成風。然而科舉進士畢竟名額有限,即便是用舉人身份去當個小吏,也依然有大量的讀書人無法在官府中謀個體面的職位。

  這些暫時沒有差事的讀書人,在兩屆科舉的間隙便會深入到鄉下當個教書先生,自己也半耕半讀,閒暇之時教導鄉民們讀書識字。

  有文獻記載,在宋朝的和平時期,百姓的識字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比清朝和民國都要高出很多。

  建國後掃盲工作時曾經發布了一個標準,能認識兩千個常用字,能寫二三百字的小短文,才不算文盲。

  識字五百字以下叫文盲,識字五百以上兩千以下的叫半文盲。

  所以說,李申之訂立的能認識三百字,連半文盲的標準都達不到,對於重文輕武的宋人來說,太容易了。

  就算是把整篇千字文給背下來,整個宋人至少一半人都能做到。

  宋代鄉間娛樂活動少,鄉民們農閒之時在家勞作,每日裡光是聽學子們在書房中誦讀都聽會了。

  李申之驚喜地發現,宋朝何止是為工業革命做好了準備,其所具備的條件簡直都要溢出了。

  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李申之既然答應讓大家吃肉,斷沒有憑白再提高考核標準的道理。

  更何況李申之是出了名的仗義,只要讓這傢伙滿意了,他給的待遇比預期的高得多。

  跟著李申之混,只有兩種待遇:爽和更爽。

  晚飯的時候,李申之端著大灰瓷碗,跟大夥蹲在一起湊伙兒,一邊吃一邊開玩笑:「沒想到啊,你們一個個地竟然都能識文斷字,這三百字的要求倒是低了些了。」

  流民們也是一邊吃著一邊說話:「俺們這些個睜眼瞎,哪算得上識文斷字。只不過往常農閒的時候,跟莊子裡的小先生念過幾篇文章罷了。」

  「小郎君不如把標準提到一千字吧。這三百字的標準著實沒啥意思,就沒人念不下來的。」

  瞧這模樣,仿佛這頓肉吃得有點心虛,感覺自己不配的樣子。

  殊不知即便是按照千字文的標準來實施,能過關的人恐怕也有一半以上。

  李申之呼啦啦地吃完了一碗,去盛上了第二碗,說道:「一千字就一千字,誰要是能認夠一千字,一日三頓飯,頓頓有肉。」

  李申之一如既往地仗義著。

  這下輪到流民不淡定了:「小郎君莫不是在說,這清早飯也要有肉了?」

  李申之說道:「有,當然有。不過我建議,大夥在識字的時候也要練著寫一寫,到時候會寫字的人,咱有大用。」

  能認字不一定會寫字,這種奇特的現象在現代人中尤其普遍。

  聽說連早飯都有肉吃,這些流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多少年了,他們一個月都難吃得上一次葷腥,現在竟然一天三頓都有肉。

  皇帝的日子也不過如此吧。

  物質上得到了巨大滿足的流民們,恨不得立馬放下碗就去幹活。遇到這麼好的東家,自己得賣命才行。萬一東家瞧不上咱,把咱給辭了,上哪吃肉去。

  李申之更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個「失敗」的掃盲運動,鼓舞士氣的效果竟然這麼好。

  只不過這樣的士氣得來並不容易,其代價就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


  趙瑗首先找到李申之,說道:「你這般賞賜他們,短時間之內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時間一長,你哪裡來搞這麼多肉?一旦賞賜跟不上,他們吃慣了肉忽然沒了肉吃,你還如何調動他們?」

  李申之笑道:「你放心,就這麼頓頓大肉給他們吃,用不了半個月,他們就會求著給他們吃菜了。」

  事實證明,華夏人的腸胃還是習慣碳水飲食,這是幾千年農耕文明留在基因里的記憶。不像遊牧文明,以乳和肉為主食。

  也正是因為長期靠碳水為主食,所以偶爾能吃到的一頓肉,反倒如珍饈美味一般。

  真要是天天吃,頓頓吃,沒人受得了。

  大魚大肉過後,鹹菜米粥才是最讓人惦記的美味。

  看到趙瑗還不放心,李申之說道:「你放心,用不了多久,我家的莊園便能重新建起來。我家的養雞場你聽說過吧?只要有飼料,到時候還怕沒肉吃?」

  「隨你吧。」趙瑗搖了搖頭,不再勸他。心中卻是暗暗地盤算了一通,滿足這些人吃肉好像也花不了多少銀子,大不了到時候自己拿家中的錢來補貼一些便是。

  人家李申之為了他們老趙家的江山如此賣命,自己當主人的總不能被人給比下去。

  殊不知李申之心中的底氣,並不是來自於還沒修好的農莊。

  臨安又運了一批鬼見愁來。在張蔥兒的經營之下,臨安的茗香苑和李氏莊園成了他的搖錢樹,源源不斷地給他供血。

  胡虜血的生產技術早已不是秘密,但是在楊沂中的打壓之下,沒人敢偷摸地生產,於是李申之與楊沂中兩人依靠壟斷,愉快地賺著高額的利潤。

  更讓李申之高興的是,開封城裡的商人竟然找上了門。

  這商人正是當初在開封城裡拜訪過李申之的人,算是有著一面之緣。

  據那商人說,開封城裡的金人跟長安城裡的金人差不多,都是急著想要變賣手中的東西。只可惜他們搶的那些玩意,金人自己不稀罕,而附近的宋人太窮,沒有這個購買力,全都窩在手裡。

  李申之倒是對金人手中的財物不感興趣,他只想收購糧食,收購牲畜。

  最後李申之與商人協商,他們兩人建立貿易關係,糧食和金人手中的財物(主要是珠玉寶石等裝飾品)捆綁銷售,一半對一半。

  李申之負責吃下金人手中的珠寶,而那商人負責給李申之籌措糧食。

  李申之盤算了一下,那商人開出的價格也不算高,便答應了下來。

  主要是李申之迫切地想要多儲備一些糧食。

  按照華夏人的傳統,如果府庫裡面沒有足夠三年消耗的糧食,就算是遇到糧食危機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習慣,幫助華夏人抵擋住了許多的天災。

  反觀應天府儲備的糧草,頂多夠他們消耗半年。

  這條商路的開通,讓李申之有了提高流民待遇的勇氣。

  ……

  晚上回到縣衙中自己的臥房,李申之看了一眼掛鍾,十一點。

  能時時刻刻地看到表,李申之感覺舒服多了。

  這玩意實在是太好用,他還專門送了張浚一台。

  據說張浚一晚上沒睡,加班批閱了整整一晚上公文,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後發現時間準確無誤,才驚奇地睡去。

  回到臥房之後,岳銀瓶發現李申之精神不錯,說道:「俗話說得好,一日練一日工,一日不練三日空。這石鎖你也放下有些日子了,今天重新練起來吧。」

  「好嘞!」李申之心情很好,舉起石鎖開始上下翻飛,耍了十來趟氣息依舊穩定,說道:「我說最近怎麼老是感覺膀子困得慌,原來是沒操練起來。」

  最近的事情進展很順利,李申之心情也隨之大好。

  岳銀瓶抿嘴一笑,說道:「那你最近腰困不困?」

  李申之忽然一分心,石鎖沒拿穩,差點閃了腰。

  幸虧岳銀瓶眼疾手快,幫他接住了石鎖的重量,兩手相握,四目相對……

  ……

  第二天,工地。

  張牧之攏了一大批淮北土匪,先去了府衙找李申之不見,後經人指點才來了工地。

  看到工地上正幹得熱火朝天,張牧之當下就要組織人手開始幹活。


  尤其是李鐵牛,竟然看到了早茶的湯裡面有肉,眼睛裡面直冒光,遍地尋摸幹活的工具。

  李申之說道:「牧之且慢,給你們另有安排。」

  把張牧之和李鐵牛拉到一旁,李申之說道:「我有一項極重要的任務交辦給你,你定要挑選一些靠得住的人出來。」

  張牧之見李申之說得很鄭重,心中十分感動。

  被一個比自己強大得多的人信任,往往會讓人生出一種甘願犧牲的情緒。

  其實李申之選擇信任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情。

  隨著攤子鋪開得越來越大,李申之越來越需要自己的一套班底。

  而且這套班底的人不能太少。

  組建自己的班底,最重要的是忠誠,一時之間李申之根本沒精力去找一群忠誠度很高的人。

  雖說背嵬軍的忠誠度很高,但那是對於岳飛、岳銀瓶的忠誠度,與李申之關係不大。

  李申之當然指揮得動老陳這些背嵬軍,那些背嵬軍在戰場之上也願意用自己的命來換李申之的命,但那全是因為李申之是岳家的女婿。

  兩者之間總有一股說不出的隔閡。

  反觀張牧之這幾個跟自己走了一路的流寇,雖然大家並不知根知底,李申之卻選擇了拿他們當班底。也不知是同情心泛濫,還是真的無從選擇。

  其實李氏莊園的人應該是最好的班底,怎奈人手太少。

  再者說,自古人心隔肚皮,焉知李氏莊園的人不會被人收買?

  被收買的老骨幹,其危害要比淮北土匪叛變大得多。

  思前想後之下,李申之還是覺得拿制度來管人最好。

  李申之說道:「這項機密的事情,萬萬不得外泄。為了保密,跟著我幹這項機密事情的人,三年之內不許與外界接觸。」

  張牧之皺了皺眉頭,雖然不知道李申之到底想要幹什麼,但是聽上去就不像是容易的事。

  李鐵牛主動請纓道:「公子有甚事只管吩咐便是,俺李鐵牛這條命隨便使喚。」

  張牧之想要阻攔李鐵牛,卻已然來不及。他其實也沒什麼壞心思,就是心疼自家妹妹守三年活寡。

  李申之看出了二人的心思,說道:「牧之且放心,到時候讓你妹妹隨鐵牛一同前往便是。」

  緊接著,李申之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封閉化生產而已。

  由於時間緊迫,李申之打算把自己腦子裡知道的所有小知識全部拿出來,建立一個自己能想像出來最先進的工廠。

  之前的種種發明,不論是人工孵蛋也好,水泥製造也罷,都只是最粗淺的生產方法,就連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人都瞧不上眼,讓別人學去也就學去了。

  李申之還希望更多的人學會呢。

  若是全大宋的人都能學會那些小伎倆,倒也省得李申之去推廣這些基礎技術了。

  至於搖錢樹胡虜血,那更是雕蟲小技,不值一提。

  李申之打算建的,是車床廠。

  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正式開啟了工業革命的浪潮,這是毋庸置疑的節點。

  而隱藏在背後的車床卻沒有那麼顯赫的名聲。

  殊不知若是沒有車床,便沒有遍地的蒸汽機。正是因為車床的出現,才使得大規模生產蒸汽機成為可能。

  再到後來,車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以至於成為了工業之母。

  至於製造槍炮,只不過是車床瀚若星辰的用途之一罷了。

  當然了,真正的工業之母應該叫「工具機」。車床不過是應用最早,用途最廣的一種工具機罷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具機也會疊代升級。

  回想起華夏人曾經的種種屈辱,李申之決定,最先進的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華夏人手中,永遠。

  PS:今天忽然發現一個巨大的BUG。之前交代,李申之選擇應天府(商丘)作為交換條件的原因之一,是這裡是宋陵所在,而事實上宋陵在河南省鞏義。鞏義在開封西面,商丘在開封東面,距離還比較遠,算是一處史料使用錯誤。也不知當時在哪找的二手資料,亦或是當時看花了眼。

  但是行文至此,再改回來的話會導致故事大綱的邏輯崩塌,代價更大。為免錯誤擴大,以後的情節中會弱化皇陵的存在。

  北宋陵在鞏義,不在商丘。小說里無法更正,特在此聲明。

  感謝看官們的包容,桃子敬上。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