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重開科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27章 重開科舉

  其他像馬超的西涼軍團、新晉組建的徐榮的虎嘯軍團、卜須骨的虎豹軍團、成廉的飛虎軍團暫時都繼續保持五萬人的戰力。

  其他的「特殊兵種」李世民依然重點打造,這些兵種也將在未來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大放異彩。

  原本高順的陷陣營再次擴充為兵力達到三萬的陷陣軍團,成為李世民麾下最強的步卒,以後將重點用於攻城拔寨和守城。

  高覽的陌刀營也繼續擴編,成為陌刀軍團,最終將達到三萬將士,組成五個陌刀營, 每營六千人,李世民將會根據未來的戰事調動一營的陌刀軍到各個主力軍團配合作戰,將大大增強主力軍團的作戰能力。

  而新近投效的冀州大將麴義,李世民也允許他在原先先登營的基礎上,組建一支兵力在兩萬的新的先登營,全部以輕騎兵為主, 麴義自然感恩戴德,被李世民的寬厚大量深深感動。

  還有在幽州大放異彩的閻行的龍虎騎, 李世民也計劃花費重金, 打造一支兩萬人的重甲騎兵,增強手中的突擊力量。

  在徵兵上,李世民也是採取屬地化分片區的徵兵模式,比如張遼的龍武軍主要就在幽州一帶徵兵,關羽的龍驤軍和張郃的豹韜軍則在冀州徵兵,趙雲在河內和河東一帶,呂布在司隸,等。

  未來的一兩年內,李世民制定總體休養生息,局部持續進軍的戰略,大的仗短期內不再開啟戰端,但依然會繼續蠶食周邊的小諸侯,比如漢中的張魯、淮南的袁術,荊州的劉表等都是李世民下一步用兵的方向。

  至於劉備和曹操, 以及江東的孫堅,李世民則繼續滲透,不斷地將百騎司的力量派出去, 持續關注, 短期在不打算和他們發生戰爭,反而不斷地挑動他們的內鬥,削弱敵人的實力。

  而劉備這邊原本進攻青州順風順水,順利地拿下了城陽郡和北海國大部,卻遭遇了曹彰的頑強抵抗,雙方在平壽一帶發生了激烈的攻城大戰。

  在公孫策的半夜偷襲之下,平壽被劉備成功拿下,曹彰率領殘部退守臨淄。

  劉備正準備一鼓作氣拿下青州的時候,張飛快馬來報稱曹操率軍十萬已經殺到了沛縣。

  劉備不得已只能從青州退兵,最終留下一萬將士駐守城陽郡,其他主力盡數撤回。

  曹操此時正怒火萬丈,一定是要教訓不知好歹的劉備,因此大軍一路攻城拔寨,不到一個月就拿下了彭城國,兵鋒直指徐州腹地。

  好在劉備率軍及時趕到,穩住了防線,曹操見狀也是見好就收,果斷撤軍, 劉備也是乘機和曹操握手言和, 至此曹操和劉備雙方幾乎是互換一郡,互有得失。

  …………

  此番諸侯聯軍討伐李世民之戰失敗之後,天子劉協也偃旗息鼓,不再主動提出還都洛陽的事情,安分了很多。而且朝堂之上的一些大臣也被血淋淋的屠刀嚇得不敢和李世民做對了。

  皇甫嵩從曹操那回到長安後,李世民也沒為難他,只是將其軟禁在家中,不讓其到處活動。畢竟皇甫嵩的父親皇甫節對李世民有提拔之恩,看在他老人家的面子上,李世民這才沒有將其趕盡殺絕。

  關中、西涼、司隸、并州、幽州和冀州等地也漸漸民生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內外部時機已經成熟,李世民決定和眾人商議推出他的科舉制。

  漢朝的察舉制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實際上是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交給了各個世家大族,誰能有資格推選孝廉?還不是朝中的大臣,必定會推薦自家的子弟或者門人,很少會推薦寒門子弟。

  當然這種制度好處也很明顯,就是帝國的最核心的統治基礎士大夫階層是穩定的,自然而然統治基礎是穩定的,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會維護帝國的運轉,維護這個機制。

  但弊端也是明顯的,士人階層不再流動,成了一潭死水。權力一直在上層流動,漸漸地就會形成一個個大的門閥,加上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編織出一個個大的利益集團,反過頭來威脅到這個帝國的安危。

  而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東晉就演變成了九平中正制,也導致了一個個大的門閥崛起,以至於到了隋唐時期,到達了巔峰,李世民當政的時候,對於門閥也是出手打擊,花了很大的代價。

  因此李世民對門閥的危害也是有著切身的經歷。

  但此時畢竟干係重大,牽扯到東漢的士族的根本利益,自己麾下的謀士和武將大多是門閥出身,也都是豪門大族,如果貿然行動,搞不好會導致自己的班底分崩離析。

  因此李世民也不得不慎重對待的重要原因了。

  之所以這些自己手下出身寒門的武將或者謀士不多,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知識和博學的老師大多都壟斷在世家大族的手裡,他們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好的,自然而然培養出來的名士就多一些。

  長此以往,就陷入了惡性循環,豪門培養的優秀士子越來越多,家族更加枝繁葉茂,寒門有限的知識資源,使得寒門越來越難培養出人才。

  因此毫不誇張地講,科舉制就是從根子上在打破這種知識壟斷、士人階層壟斷的不利局面。

  因此李世民特意將戲志才、沮授、田豐、賈詡包括徐庶等人召集在長安天策將軍府,共同商議推動科舉制的事情。

  當李世民將自己創立科舉制再次系統性地講給各位謀士聽後,眾人皆被李世民這種創舉震驚不已,這個超越這個時代的偉大制度讓一眾謀士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但誰也沒有輕易地表態,你看看我看看你。此時出身寒門的徐庶和戲志才確實兩眼放光,激動地說道:「主公,這種選拔人才的機制實在太好了,這將大大地提高寒門入仕的比例,提高寒門學子出人頭地的機會啊,也將極大地補充一批白壁無限的青年俊彥。」

  他們二人自然是雙手贊成,畢竟他們就是寒門的代表,如果不是李世民給他們一展才華的機會,或許現在寂寂無聞呢。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