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登台拜將!【求訂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9章 登台拜將!【求訂閱】

  曹操後方的城牆上,眾臣依次登臨。

  包括鄭玄,其弟子姚敬。華佗,張仲景等當代大賢。

  還有一個眼神內斂,身形消瘦的老者。

  他看似平淡無奇,只是氣色極好。

  其人叫童淵,是趙雲的師尊。

  今日封將,被邀來觀禮的名宿,也是當世武道泰斗。

  前方,曹操在十萬軍伍矚目下,於城頭來回梭巡數步,目如鷹視,徐徐道:

  「操始於陳留,起義兵誅暴亂,已有五載。五年來,所征必克,無有不勝,豈吾功哉?非也,乃賢士大夫,眾軍之力也!」

  下方愈發安靜,萬軍屏息聆聽。

  曹操是在說,起兵五年,到今日,未有一敗,是我的功勞嗎,並不是,而是身畔文武,眾軍捨生忘死建立的功勳。

  這句話,讓眾文武乃至十萬雄兵,心頭一熱。

  曹操的胸懷便是如此,若犯錯他自己先承擔,若有功,則歸於眾人。

  用人時也一樣,許多事他都清楚。但從不會先說出來,而是讓麾下文武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各盡其用。

  他負責器重對方,給予信任。

  曹操又道:

  「五載時間,我與眾軍奮勇相協,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未來會充分證明,是你們,結束了神州之亂,讓千千萬萬的人,早日擺脫亂世之苦。」

  「在操心裡,視眾軍為柱石,是不敗的力量。」

  「今登台拜將,以賞眾軍!」

  「魏王洪恩!天下大興!魏王洪恩!天下大興……」

  激盪如潮的回應!

  而典韋和許褚,在曹操身後,各自單手舉起一桿牙門大旗。

  那是曹軍的戰旗,正面是個偌大的曹字,背面為猛虎怒哮的圖案。

  旗幟邊緣又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隻靈動的飛豹。

  猛虎哮勇,豹子靈變。

  和曹操用兵,和虎豹騎,和曹軍的軍威,戰鬥風格相互應和。

  有二十餘重騎親軍,聯袂把一方鐵鑄的六階高台,放在曹操身側。

  這高台上有立柱置於四角,以橫樑相連,形成圍欄。

  其造型簡單,表面鏽跡斑駁,古舊異常,卻是極有來歷的東西。

  漢初之時,蕭何月夜追韓信,回來告訴高祖劉邦,想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且不能拜他為普通將領,要拜為大將,重用。

  並告之曰:「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乃可耳。」

  當時還是漢王的劉邦,遂設拜將台,擇日拜將。

  高祖立國大統後,再次登壇拜將,封賞全軍,就更為講究。

  集五山之土,采江河之水,匯聚民意,用萬軍之鐵熔煉以鑄之,方成拜將台。

  所謂五山之土,即五嶽名山。

  又采長江、黃河之水,聚民意,以麾下兵馬歷年征戰時斷折的刀兵,破碎的甲冑回爐重鑄,打造成拜將台。

  這尊拜將台,寓意深遠。

  此前一直在宮中閒置,因為沒人有資格用它來拜將。

  能登台拜將者,最低也要是一方之王,有安邦定國之功。

  「那是拜將台,他把拜將台搬到了鄴城!」

  孔融也在人群中觀禮,看見拜將台,神色悸動。

  「高祖傳下來的拜將台!」

  「歷代先皇尚不敢用此台封將,曹操何德何能,敢用高祖的將台。」

  「將台若不應,看他如何面對天下人,怎麼收場!」

  除了孔融,還有不少各家士族的宿老,也都認出拜將台的來歷,暗自思忖。

  這將台在高祖皇帝定國後,用來犒賞全軍,曾顯化五嶽異象,引起全軍兵鋒震鳴,數日不止。

  後來漢武帝劉徹也延用過。

  光武帝劉秀興復漢室後,同樣用過。

  除此外,歷任皇帝或是沒有拜將需要,或是不敢用。


  因為三位雄主皇帝用時,拜將台都有異象出現。

  其餘人沒這個自信,怕用時一點動靜沒有,顏面掃地。

  拜將台閒置多年,放在洛陽舊宮,歷次戰火,始終沒被搶走。

  一來其外表看不出神異,二來過於沉重,董卓當年撤出洛陽時,行色匆匆。他不知拜將台的來歷出處,也就沒耗費人力帶走。

  曹操見到拜將台,詞條便給出提示。

  兩百萬以上聲望,民意匯聚,得氣運加身者,是最低使用條件。

  曹操要登台拜將,用這方拜將台,再合適不過。

  從大漢的幾位明主手中,接過拜將台的傳承。

  將台其實還不足兩丈高,造型方正,基座面積倒是頗大。

  曹操邁步登台,一步兩步,三四步。

  將台毫無反應。

  眾士族,孔融等人,暗自好笑,竊國的權臣,也想用高祖的將台封將,自取其辱。

  然而當曹操再往上邁步,登上將台,引動氣運。

  嗡——

  將台突然震動。

  其上斑駁的鏽跡,霎時消退,露出將台表面隱藏的暗紋,並在氣運的衝擊融入下,隱隱發光。

  下方十萬軍共聚的氣血狼煙,兵鋒殺意,仿佛被封將台牽引吸收。

  那將台上亮起咒紋,交織出五嶽共聚的紋理。

  整座將台,似乎在增長變高,巍峨如重山。

  城外十萬雄兵的兵器,隨之震鳴呼應,神異之極。

  「將台居然認可了曹孟德!」

  孔融,士族之人,駭然看向台上的曹操。

  連荀彧等人都暗自吁了口氣。

  他們不像曹操有掛,提前便知道封將台自己能用。

  在此之前,荀彧等人也是捏了把冷汗。

  曹操要是上去,將台毫無動靜。對他的威望,會是個非常重的打擊。

  曹操站在台上,顧盼自雄:

  「我曹營文武,以荀司馬為首,今登台拜將,封侯拜官。當從荀司馬開始。」

  荀彧從曹操身後出列,來到點將台下,大禮深鞠:「彧,謝過魏王厚賜!」

  曹操:「自與君共事以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

  「荀司馬能備九德,不貳其過。文若之才,功臣之最也。」

  意思就是說文若啊,你在輔國,舉才,獻策,密謀,方方面面,樁樁件件,沒有短板,都做的很好。

  咱曹營能有現在,功勞最大的就是你,沒人能比擬。

  「文若,王佐之才。」曹操總結。

  以荀彧的穩重,也被表揚的有些飄飄然,喜不自勝。

  您對我這麼器重,誇獎,荀彧感覺這些年尿沒白憋,對得起自己那些尿。

  等回去還繼續憋,跟著孟德干。

  曹操封荀彧為萬歲亭侯,仍兼曹營司馬,任二把手!

  荀彧退回原處,身畔眾文武神色艷羨,都執禮賀喜。

  荀彧跟隨曹操最早,多年來曹操每有征戰,都是他安定大後方,文武兼治,實有大功。

  首封荀彧,無人不服。

  將台上,曹操神色一肅,又道:「文武並重,當再封武將,文遠出列!」

  城下,萬軍前列,有一大將聞聲而出。

  張遼從洛陽起跟隨曹操,且是帶兵投曹,多年來屢立戰功,備受器重。

  武將先封張遼,亦是有慎重考慮的。

  張遼翻身下馬,來到城門下,對著曹操的將台,竟單膝跪倒。

  曹操:「文遠何須如此,起來聽封!」

  「魏王大恩,當年若無魏王提攜賞識,遼絕無今日。遼斗膽,請王恩准,願跪地聽封!」張遼慨然道。

  曹操笑了笑,虎視眾軍:

  「文遠隨我,還要早於我軍建立,每立戰功,從不自持。是我得文遠甚幸,而非提攜文遠也。」


  張遼大聲道:「遼不敢。」

  「張文遠,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

  數年來,其用兵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

  擊烏桓外敵,斬蹋頓首級,乃罕見之功。今封你為前將軍,我麾下銳勇第一!為我曹軍十虎將之左五將!」

  曹操欲封十大虎將,又分左五虎,右五虎。

  曹營原有的五子良將也會保留。

  關鍵是咱將多,曹營十虎並五大良將,為天下將領之表率。

  不過這次不會都封出去,先封一部分。

  左五虎是領軍作戰的大將,右五虎是摧城拔寨,萬軍之中擒殺敵將,武勇蓋世之輩。

  張遼欣然應諾:「遼領命!」

  前將軍是總率大軍,表揚張遼銳勇爭先。

  城頭觀禮的孫權,忽然打了個寒顫。

  不知為什麼,他看見張遼,就從心底冒起一股寒意,壓都壓不住,手心皆是汗漬。

  曹操也掃了眼牆頭後方,站在角落的孫權。

  翌日,張遼會成為江東夢魘,能止小兒啼哭。

  曹操從親軍手裡,接過一掛竹簡,伸手一推,落在張遼手裡。

  那簡書上寫著張遼的具體功績,曹操剛才所說定語,任命等等,相當於一名將領的功勞簿。

  這時,鄭玄也取出一卷簡書。

  那是先賢傳下來的聖人手書,氣運厚重,與天地契合。

  鄭玄將力量融入其中,藉助簡卷中的聖人之力,勾連天地。

  轟隆隆!

  天上的雲層猶似長河奔流,聚變無常。

  曹操也伸手一引,身下將台震動,分化出一縷兵鋒,與天地間某種玄之又玄的氣運相合。

  那天上的雲層,竟化出一頭猛虎的形態,流星般從雲端墜落,灌入張遼體內。

  此為曹操聯合封將台,交感天地,催發的作用。

  鄭玄以儒家聖人手卷為引,進行輔助,在曹操封將的過程中,增加了一種文治的氣運。

  當封將的氣機入體,張遼仿佛得了天地靈韻加持。

  他體內兵鋒震動如虎嘯龍吟,連力量都有幾分提升。

  他起身再拜,大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馬等著聽其他人封將。

  與此同時,曹操封完第一個武將,還有一宗出人意料的變化。

  他的識海和丹田,往昔修行締結的兵印,文脈核心,正在發光。

  詞條也有變化:

  【封將之時,你可以分撥武運,賜予武將,為他們受封增色,遞增武將戰力】

  【所謂武運,聚萬軍之力所成,有功則賜予,有過亦可收回】

  【賜予武運,對你自身也有莫大助力】

  Ps:求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