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帥想法真是天馬行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2章 大帥想法真是天馬行空

  這次去肥西鐵廠視察,魯錦還帶著一群廬州城的工匠,他準備在肥西這裡建立一個大型兵工廠,從冶金到鑄造,再到機加工,一條龍的生產基地。

  一行人還未走到地方,遠遠的就看到兩座矗立在露天的高爐,不斷地蒸騰著熱氣,將高爐上方的空氣都吹的一陣扭曲。

  再走近一些,還能看到有上百名泥瓦工,正在給水渠中砌磚,這條水渠是從淝河裡引出來的,用來給鐵廠的水力機械提供動力。

  「大帥,前面就是用您說的辦法,修的臥式水輪,這種蝸流式水輪力量很大,比尋常的立式水車好用的多。」跟在隊伍中的許濟川連忙向魯錦介紹道。

  魯錦點點頭,雖然他不是研究水動力的,但是對水輪機基礎概念還是懂一些,傳統的下沖式水輪是效率最低的,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力工廠一般都用上沖式水輪,但是建造這種水輪對地形要求極高,需要較大的水流落差。

  合肥周邊都是大平原,顯然造不了上沖式水輪,就算能造也得大規模改造地形,那工程量就太大了,所以魯錦就借鑑了水力發電機的臥式水輪,相當於把水車平放在地上,再修一條弧形的引水渠,從切線角度衝擊水輪,就大功告成了。

  好處是不需要大的水流落差,只要水量充足就能保證效率,壞處是需要一套齒輪傳動,將水平轉動轉化成垂直旋轉,但造一套木頭齒輪顯然比改造地形容易的多。

  一行人來到水渠邊,魯錦從那些工匠和的灰泥中挑起一些,看著顏色比較顯白,便問道。

  「這是什麼灰?用這個砌磚應該不怕水吧?」

  許濟川當即道,「大帥,這是用石灰和陶土和的灰泥,最是堅固,不怕水沖,再說就算有水沖,只要定期修理即可。」

  魯錦再次點點頭,原始版的水泥中國也有,常見的磚砌建築就大量使用這種傳統水泥,不過和歐洲的原始水泥還有些不同,歐洲是把石灰和粘土混合後燒結,再磨成粉,中國是直接燒石灰,再用石灰跟粘土和泥,少了一步混合燒結的步驟。

  但中國這邊的水泥還比歐洲多一種成分。

  「大帥,其實若要水渠更加堅固,還可以往灰泥中加入糯米,只是如今我們錢糧緊張,故而我才做主把這一道省了。」

  許濟川說完便小心的看著魯錦,以為魯錦會怪罪他,誰知魯錦反而誇獎道。

  「糧食是給人吃的,本就不該用於砌磚,這哪是用米砌磚,分明是人血人骨,你做的好,以後再造其他建築,一律不許往灰中加米。」

  許濟川聞言愣了下,一時間五味雜陳,半晌才恭敬抱拳道,「是,屬下謹記。」

  等到了鐵廠的時候,魯錦發現兩座高爐有一座還在烘爐,就是干燒柴禾,把裡面的耐火土烘乾,順便給爐膛加溫,另一座已經開始出鐵了,他們到這裡的時候,付世才兄弟正在指揮出鐵和投料。

  六米高的豎爐旁修了一道斜坡,有工匠合力推著一輛小車,從爐頂投入焦炭、礦石和石灰,旁邊還擺著一個巨大的木製風箱,由人力推拉,幾組人不停的輪換,不過在風箱背後,那邊已經預留了機械接口,等水車修好就能改成水利驅動了。

  不遠處的堆場裡已經儲備了足夠的焦炭和礦石,還有石灰,上面搭了一個棚子用來防雨雪。

  畢竟焦炭是先開工的,爐子這邊建好之前,巢縣都已經煉了一個月焦炭了,哪怕這邊有三四座高爐一起開工,焦炭也足夠這邊使用。

  一直等付世才指揮著把這一爐的料裝好,魯錦才將他們叫了過來。

  「小民參見大帥。」

  「哈哈哈,付師傅可不是小民,能指揮那麼多工匠,把這鐵廠管理的井井有條,怎麼能說是小民呢,我看給你個官當,你也是能勝任的。」魯錦當即誇獎道。

  付世才聞言大喜,他從江東跑到這邊來,不就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嗎,有了魯錦這句話,就不枉他這些天費的心血。

  「多謝大帥賞識,小人一定盡心盡力,給大帥多練鐵,煉好鐵!」

  「那我就先替廬州軍民謝謝你了,如今將士們急缺兵器甲冑,百姓又缺農具鐵鍋,我可都指望你了。」魯錦指指還在冒煙的爐子,又問道。

  「這座爐子開工幾日了,每天能出多少鐵?」

  付世才當即答道,「回大帥,這爐子建好後,裡面的耐火土都是濕的,要先燒木柴烘爐七日,把水分徹底烘乾,然後再投焦炭礦石煉鐵。


  「眼前這座爐子已經開工三日,每日出鐵水六爐,剛才出的這是第十六爐,算下來,每日煉的生鐵有兩千四百斤,旁邊那座爐子已經烘爐第四天,再有三天也能煉鐵了,到時候每日就能產鐵四千斤以上。」

  魯錦聞言吃驚地挑了挑眉,這樣的土高爐居然每天能產一噸生鐵?真是不可小覷啊!

  其實這就是魯錦孤陋寡聞了,根據河南出土的漢代高爐來看,西漢時的高爐就能達到單爐每日一噸的產量了,如今過去一千多年,到了元末還是這個產量,只能說並沒有什麼進步。

  而且這還只是煉鐵,並不是鋼的產量,想煉出合格的鋼還是比較難的。

  魯錦聽到每個爐子日產一噸的產量,不免擔憂的問道,「一天出兩千多斤鐵,廬江那邊采的礦能供應上嗎?」

  這回輪到付世才詫異了,想了想,可能是這位大帥真不懂,這才解釋道。

  「回大帥,鐵礦能供的上,我之前已經在廬江劃好了礦區,讓他們先緊著高產的磁鐵礦采,這樣的礦石每一百斤最少能出四五十斤鐵,一天兩千斤鐵也就是四千斤礦石,每天只需安排二十個人就能供上爐子的消耗。

  「廬江知縣那邊安排了百人專門採礦,就算這邊再建幾座爐子,也是能供的上的。」

  好吧,這回又是魯錦孤陋寡聞了,他理論學了不少,但沒怎麼幹過活,尤其是冶金的活,對一噸鐵礦到底有多少沒什麼概念,實際上也就十個麻袋的礦石而已,焦炭密度比較低,一噸焦炭能裝二十個麻袋。

  這裡所需的鐵礦,每天只需要一條小漁船就能運來。

  如果算人工的話,每人每天只需要采兩個麻袋的礦石,這要是都干不出來,那純粹是在磨洋工,按照付世才安排的人手,那是足夠用了。

  畢竟鐵礦又不像花崗岩、玄武岩一樣堅固,也不需要雕刻成什麼尺寸,直接砸碎了裝筐里就是。

  而且廬江鐵礦還是露天礦,比采青石都簡單,從礦區采碎石出來,用獨輪車運到河邊,走不出兩里就能裝船,直接走巢湖送到肥西,有水路相連就是方便!

  煉鐵方面他暫時是真的挑不出毛病,每座爐子每天一噸以上的產量也不算少了,魯錦只能在機加工方面想辦法提高效率。

  看著還是一片空地兩座高爐,只有幾個棚子的鐵廠,魯錦又道。

  「這裡得建幾個車間,要能遮風避雨,不能天氣不好就停工,工匠的住處也得有,而且車間要大,至少要有六丈寬,中間還不能有一根柱子,因為裡面要裝龍門吊,否則是很難搬動重炮的。」

  這話聽的眾人一陣咋舌,六丈寬的房子,裡面還不能有柱子.就算是皇宮正殿也沒那麼大的跨度啊。

  這對現代鋼結構廠房來說,完全是小兒科,鋼結構領域,三十米以下的跨度都算小跨,三十到六十米算中跨,六十米以上才算大跨度,區區二十米寬的廠房,屁都是不是,但對這個年代來說卻是個難題。

  可是建的窄了又不行,裡面又要放機器,又要放龍門吊車,窄了根本裝不下,大口徑重炮至少三千斤重,沒有龍門吊根本搬不起來。

  「蘇青,你來造這廠房如何?」魯錦見一圈人都不說話,直接點了蘇青這個木匠的名字,這年頭造房子也歸木匠管。

  「大,大帥,六丈寬還沒有柱子,那得多大的木材做梁啊,此事恐怕很難,就算是用減柱法也很難造這麼大的房子。」

  減柱法就是元朝發展起來的,這幫蒙古人可能是住慣了帳篷,對中原的房子不甚滿意,很討厭那些柱子,於是元朝一代的官方建築就十分推崇減柱法,房間越開闊越好,柱子越少越好,通過結構力學,將中間的柱子移到房子四周。

  雖然元朝已經有了這項技術,但二十米的跨度還是太誇張了。

  魯錦卻早有對策,這幫古代工匠就是被規矩管的太死了,誰告訴你造房子就一定得按樑柱斗拱那一套了,他當即說道。

  「誰說一定要用整根的巨木做房梁了,我聽聞河北趙州的石橋有十丈多的主跨,前宋時的木橋也有十幾丈的主跨,你把木拱橋建到房頂上,上面蓋上瓦不就行了。」

  蘇青聽的目瞪口呆,把拱橋蓋到房頂上?這位大帥的想法可真是天馬行空,不過仔細想想,好像還真的可行,如果按照造橋的法子來算,那六丈寬的跨度確實不算什麼,中國早就有這技術了。

  他想了想又說道,「大帥這法子倒是可以試試,但是拱橋是要建橋墩的,橋墩不夠堅固可撐不起來,只靠兩面牆,恐怕還是很難支撐。」


  魯錦繼續出主意,「那伱就在兩邊建上兩排磚樓,用樓來當橋墩,磚樓的自重肯定不會被房頂推倒,中間是廠房,兩邊的磚樓還能當倉庫,或是用來辦公,或是供工匠小憩。」

  蘇青一拍大腿,「這法子好,大帥這法子絕了,我知道怎麼建了。」

  「知道了就儘快設計開工,正好這裡的水力機械也是你負責,好好看看地方,這個廠房要怎麼建,怎麼把水渠也弄進去。」

  「是。」

  設計完廠房造型後,時間也差不多到了中午,魯錦又跟著這裡的工匠一起吃了頓飯,目前鐵廠的伙食由營造司專門劃撥,不過這裡匯聚了許多匠人,還是引來不少小商販,居然有百姓自發在這裡支起了燒餅攤。

  魯錦看到之後,立刻出錢請眾人吃了頓燒餅,看著那賣燒餅的小販擀著麵餅,魯錦對薛岡和隋谷二人問道。

  「汝二人都是鐵匠,我且問你們,這揉面和打鐵有何不同?」

  兩人啃著燒餅一愣,薛岡才試著答道。

  「打鐵需要趁熱,面卻是冷的,打鐵還需要更大的力氣。」

  「還有嗎?」魯錦再問。

  兩人面面相覷,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魯錦見他們說不上來,當即說道,「也就是說,除了這兩點,打鐵和揉面並無不同,然否?」

  兩人還是說不上來,但他們可不會承認打鐵和揉面一樣簡單。

  魯錦指了指那小販手中的擀麵杖,「你們看,想把麵團壓成薄片,只需用擀麵杖來回碾壓即可,那你們把麵團換成燒紅的鐵塊,也用鐵輥來回碾壓,能不能造出薄鐵板?」

  「這」薛岡聽的哭笑不得,這位大帥的神奇想法太多,讓他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吐槽。

  「大帥,這天下間的鐵匠,還未聞有用此法打鐵的啊。」

  魯錦卻道,「以前沒有就能說明是錯的嗎?燒紅的鐵既然能用來拉絲,為何不能碾軋成鐵皮呢?你們想一想,若是有這樣的一台『軋鋼機』,是不是就能快速生產薄鐵片了。

  「若是能生產大量的鐵片鐵板,那裁剪成小塊,打出孔,再經過蘸火,是不是就能造很多盔甲的甲片?這不比你們一錘一錘的敲要快的多?」

  「這」隋谷聞言也陷入了沉默,不過魯錦的這個想法確實很誘人,要是真有這種機器,那肯定能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

  魯錦見薛岡不說話,又道,「要是能碾壓出鐵板,你們再用鐵板卷制銃管,是不是也快了?」

  薛岡聞言頓時眼前一亮,連忙點點頭,要是真有這東西,得少干多少活?

  「可是想把鐵塊碾成鐵皮,這得需要多大的碾子?若是小了恐怕真碾不動。」

  魯錦也是有把握了才說的,既然水力鏜床都能造,那順便造個水力軋鋼機也沒問題啊,起碼技術上不存在壁壘。

  現代常用的小型四輥軋板機,單根軋輥的重量最大是六噸,六噸也就是一萬兩千斤,清朝是鑄造過上萬斤的岸防炮的,唐朝也鑄造過單體三十噸的黃河大鐵牛,所以鑄造個一萬斤出頭的鐵碾子,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

  魯錦這才道,「可以鍛造兩根五寸粗的鐵輥,做一個架子,將兩根鐵輥上下摞起來,以水車驅動旋轉,這樣一根應該有幾千斤重。

  「若是還不夠重,還可鑄造兩根上萬斤的重輥,壓在輕輥上面提供重力,將燒紅的鐵餅投入其中,反覆碾壓,定能碾薄,具體厚度還可根據碾壓次數來定,你們覺得可行嗎?」

  兩人想了想魯錦說的那個結構,好像確實可以,「大帥,只是怕造不出這麼大碾子啊。」

  魯錦這時看了眼旁邊的鑄鐵匠沈安,這小子以前是鑄鐘的,見魯錦看向他,連忙說道。

  「大帥說的這鐵輥就和石碾子差不多,不需鑄字雕花,只要鐵夠多,還是比較容易的,一萬多斤不算啥,就是個實心鐵疙瘩,但是我想了想,大帥要的這個東西,外面需要比較圓潤,我怕是不好打磨。」

  一萬多斤的鑄鐵件確實不算啥,唐朝有單體三十噸的黃河鐵牛,明朝有單體三噸重的永樂鐵鐘,清朝有幾十噸重的滄州鐵獅子,可別真小看了古代的鑄鐵技術。

  沈安能鑄造上萬斤的鐵件,卻無法保證圓潤的精度,但是這方面魯錦卻有辦法。

  他當即把離心鑄造的法子提了出來,聽的幾人大開眼界。

  按照魯錦的法子,可以先用離心鑄造,鑄幾個鐵管,再往鐵管里澆鐵水,做成實心的鐵輥。

  這樣的軋輥當然不能和現代那種先鍛造,再車削的軋輥相比,但放到元末這個時代已經算是黑科技了,只要能軋制大塊的薄鐵板,他就能快速生產甲冑。

  這才是魯錦的最終目的。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