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對腳下的土地保持應有的尊重跟敬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14章 對腳下的土地保持應有的尊重跟敬畏!

  方孝孺愣在當場。

  只感覺兩耳都在嗡鳴作響。

  他張了張嘴,只感覺一切話,都是蒼白的。

  夏之白說的,當真都是士人的問題?

  是,又不是。

  但士人的問題的確不小。

  如今南方士人對北方士人很是輕視,一來是南方的學問比北方強,二來南方自認自己才是漢人,北方現在已是蠻夷之地,但某種程度上,這又何嘗不是在忘記歷史?

  他們尚且如此,又豈能要求百姓?

  四周空寂。

  沒有任何聲音發出。

  黃章、董貫等人額頭更有冷汗溢出,望向夏之白的眼中滿是恐懼跟茫然。

  劉三吾也啞然無聲。

  前面還有人罵夏之白忘恩負義、欺師背祖,但儒家聖人孔子,可是在山東曲阜,還有天下的經文,也大多出自北方,只不過如今北方衰敗,南方興盛起來了,他們卻轉過頭,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

  這豈不是在沐猴而冠?

  閣樓外。

  朱標負手而立。

  他目光有些迷離,也陷入到了沉思。

  他很早就來了。

  前面朱元璋傳令,讓他去翰林院一趟,他還有些好奇,為什麼父皇會有此吩咐,但來到翰林院外,聽到閣樓內的討論,才知道自己這套來的不虛。

  甚至十分值得。

  統一教化。

  這是朱標從未想過的方向。

  甚至都別說想了,就是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生出來過。

  在夏之白一番洋洋灑灑的話語下,他才陡然驚覺,這一切是何等的有必要,大明的學子,就該用大明的方式培養,而不是還按照著老方法,讓天下自行培養,那樣培養出來的,不過是舊思潮下的『餘孽』。

  新朝新氣象,豈能一直用『舊人』?

  同時。

  他對天下人不知有明,同樣感到十分的震撼,甚至是有些不敢置信,但他回想了一下,在自己跟隨母后東躲西藏時,地方很多百姓的麻木不仁模樣,心中又不由嘆息一聲。

  或許不是不知。

  是知不知道都沒區別。

  父皇在天下殺了這麼多貪官污吏,對天下的改觀真的大嗎?

  不大。

  天下依舊還是那樣。

  只是換了批人,大明頒布的很多政策,有時候就落實不下去,不是官員陽奉陰違,就是地方官員不作為亂作為,這樣的政令當真能體現出大明跟舊朝的區別?

  甚至於朱標腦海還浮現了一個念頭。

  唯有等到大明的政策比舊元更慘無人道時,地方百姓才會知曉今夕已是大明天。

  對於夏之白的做法,朱標是讚許跟認同的。

  換人解決不了問題。

  唯有從根子上做改變,大明的風氣才會好轉。

  而天下風氣敗壞,就源於教育體系的敗壞,唯有重建一套新的教育體系,花十幾年的時間,重新培育出新制度下的一代人,大明的風氣才會好轉。

  朱標點點頭。

  眼中露出了一抹欣喜跟滿意。

  夏之白淡淡的掃過全場,漠然道:「諸位現在知道我為何要變了吧?」

  「因為底層百姓根本不知大明的存在,如何讓他們日後能為大明而戰?又如何讓他們形成家國意識?又如何讓這些人對大明有感情、有感激、有自豪感?」

  「人不能要求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人之患,在於不讀史。」

  「如今北方依舊沿用著元代的學習方式,甚至還在學習著元代的治理理念,很多士人對北元還抱著幻想,幻想著今後有一天蒙古人能打回來,到時他們好繼續當蒙古人的官。」

  「或許在天下很多人看來,這些人根本是在數典忘祖。」

  「但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便在不知史。」


  「往上的遼、金,再到蒙古,都不會教漢人的歷史,無人教,僅靠一些老一輩的口口相誦,又能相傳幾代?這麼多年過去,屬於漢人原本的記憶,早就被遊牧部族的野蠻給清除乾淨了。」

  「漢人的痕跡在北方更是消失殆盡。」

  「甚至於」

  「朝廷想治理北方,說他們為漢人,很多地方的百姓,根本就不理睬,對此也沒有敬畏之心,惟有說大明是蒙古的繼承者、征服者,這些地區的百姓,還有遊牧部族,才會臣服於大明。」

  「這才是現實。」

  「諸位若是有興趣往北方走一走。」

  「其實或許還能聽到一些遊牧部族對當今陛下的稱謂。」

  「並非是什麼皇帝,而是天可汗。」

  聽到天可汗三字,很多人都愣了一下。

  這個稱謂,史書上有過記載,上一次被這麼尊稱的,是唐朝的李世民。

  夏之白輕嘆一聲,唏噓道:「今日在場的諸位,很多人都忘了這塊土地的榮光,也都忽視了當今陛下立下了何等偉岸之功業,你們的視野都局限在了南方,也都局限在了自己擅長的一畝三分地。」

  「但你們忘了。」

  「華夏的中國,是中原的中,沒有幽雲十六州的中國,是不完整的。」

  「你們是忘本。」

  「而北方的漢人是忘了根。」

  「歷史這一課,在我看來,比任何教程都重要。」

  「唯有知曉歷史,知道他們腳下的大地,昔日是何等的燦爛輝煌,他們被胡人蒙蔽的心識,才能被扭轉過來,如此重要的教化之功,本該是我等士人極力爭取的,但諸位」

  「實在是令人心寒跟失望。」

  夏之白失望的搖搖頭。

  方孝孺、劉三吾等人也羞愧的垂下頭。

  不敢面對夏之白目光。

  夏之白又道:「或許伱們的三觀早已定下,也早為利益所捆綁,但大明的未來,豈能因你們而自縛?作為一名士人,你們當拾起一名士人應有的良知跟操守,將這份應盡的責任承擔好。」

  「十年二十年之後,大明的子民,當會以大明為榮,以華夏曆代先賢為榮,並為實現漢人的偉大復興,而奮鬥而努力。」

  「我希望諸位在編寫教材時,心中還能有著天下,還有著對這塊土地,應有的尊重跟敬畏。」

  「這塊土地上的百姓,無論南北,忘記歷史太久了。」

  「也被分裂麻木太久了。」

  「而我等要做的,就是帶他們記起來時的路,回憶起漢人的無限榮光,讓天下漢人重回一體。」

  「再無南北之分,再無地域之分。」

  「天下有難,匹夫有責。」

  「這一句話,不該淪為一句空談。」

  「而當是身處這個天下,所有子民該有的意識,只是想做到這一切,並不是那麼容易,上至朝廷,下至黎庶,都需要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跟貢獻,這也是諸位學士,該有的意識。」

  「歷史不容篡改,更不容忽視。」

  「就該秉承實事求是。」

  「再則。」

  「大明有什麼不能寫的嗎?」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大明得國至正,沒有不能寫的。」

  「大明既不像『晉』靠廢除曹芳、謀殺曹髦,逼迫曹奐禪讓得國;也不像是『隋』,欺負孤兒寡母得國;更不像是『宋』,欺負少主得國。」

  「當今陛下得國乃順民心而立。」

  「歷朝歷代得國之『不正』,大明身上都沒有,甚至於大明的百姓,還能藉此『取笑』一番舊朝,這本該是大明引以為傲的東西,為何會成為累贅?」

  「就因當今陛下是匹夫出身,就不該坐上那皇帝之位?」

  「天下哪來這般道理?」

  「在我看來,大明不僅要編歷史教材,還要將歷史教材寫明白,寫出歷朝歷代的得失,如此大明的學子,才能引以為鑑,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而大明也才能真正從中吸取教訓,而非是盲目自大。」


  「古人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李世民的鏡子是魏徵,但也只此一面,而大明的鏡子是天下學子,這豈不更能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歷朝歷代犯下的錯誤,在歷史書上同樣要大書特書,為的就是不再犯,同時也要將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治世,在書中留有一定篇幅。」

  「無他,便是藉此告訴天下百姓,戰亂之後,天下將會步入到一個盛世。」

  「他們的日子將會越來越好。」

  「歷史寫的不僅是過去,同樣也在預告著未來。」

  夏之白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歷史很沉重。

  大明開國之初,百姓生活並不寬鬆,因而借著歷史之名,給百姓發幾顆定心丸,也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讓百姓能多一些盼頭,不至於徹底的失去希望。

  希望。

  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夏之白道:「語文,數學,歷史,這三門就是要重建大明子民,最樸素的邏輯觀、價值觀、認知觀,讓他們對自己身處的時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他們對大明、對腳下的土地,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大眾的才是世界的。」

  「唯有這種普世的記憶點,才能得到全體百姓的認同。」

  「大明的南北融合也才會真正走上正軌。」

  「而這些都只是初識天下。」

  「古人很早便道明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因而儒家的道德跟法家的法制,同樣是必須要學習的,這是為大明子民建立正確的三觀。」

  「第四門:道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