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故事緣由動因(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32章 故事.緣由.動因(2)

  前面說過,在那個架空的時間線中,當東大進入了改革開放第三十個年頭,經濟已經得到飛躍式的發展時,驚覺中日之間經濟發展有著如此驚人相似度的專家們在梳理了島國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初的那段歷程之後,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於是趕緊著眼於國內,看看地域廣博的東大有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驗,可以夯實農村基層這一蓄水池之餘,也能有效規避島國曾經踩過的那些巨坑。

  很幸運的是,東大畢竟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民間的聰慧絕倫之輩不知凡幾,於是專家們很快把目光鎖定在了江浙地區。

  江浙地區素來有藏富於民的習慣,而憑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自改革開放後,農村地區的人均收入連續38年領跑全國,可要說到村集體經濟,卻曾經一直是短板;哪怕是到了改開後的第三十八個年頭,江浙地區依然有將近1/4的村莊家庭年收入(5人口計)尚不足10萬元……這個標準在其它地區或許已經非常不錯了,但在當時的江浙地區,卻絕對屬於妥妥的低收入。

  其實這倒也不奇怪,東大的地域太過廣博,並不是每個村都有足夠的資源讓自己發展起來,哪怕是江浙這種老天賞飯吃的區位,也不可能遍地土豪村,村村吃上時代的紅利……更多的普通農村,都處於一種先天條件乏善可陳,資源缺東少西,發展前景受限的狀態;

  而且就如同全國GDP排名第一的省份是廣東,但最窮的地區也位於廣東境內一樣,虹吸效果越明顯,本省的其它區域就有可能更窮。

  回歸正題。

  在那個虛構出來的時間線里,專家們之所以把目光鎖定在江浙地區,其實最初是源於兩個地方的異常數據……這兩個地方,一個是浙江新昌,另一個是則是平湖。

  之所以被認為「數據異常」,

  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地區的經濟活躍度和人均收入水平明顯高於常規數學模型下的標準水平;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兩個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頭部經濟主體,其組織框架明顯不同於尋常的民營企業。

  於是乎,在進一步走訪調查後,「強村公司」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了專家們的視線里。

  所謂「強村公司」,

  並不是具體指某家公司,某家企業。而是指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的原則,組建出來的現代企業的統稱——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就是一家運用了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的小型集團公司或者企業群,只不過它的經濟屬性並不是主流的民營企業或者國有企業,而是以村為單位的集體企業而已。

  這看起來很有些歷史的印記,仿佛跟七八十年代的那些村自建公司以及農村合作社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從許多方面來講,強村公司就是當初農村合作社模式的一種升級和變形。

  只不過1.0版本的村自建公司,由於缺乏現代企業管理能力,往往只會盯著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註定賺不了大錢……別說賺大錢了,大部分1.0版本的村自建公司甚至就連個溫飽都混不上,然後逐漸消弭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強村公司不一樣,它不但引入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的體系,還採用了相對比公正公開的資產評估體系,以及較為透明的內部運作流程,但同時保證了運營班子的相對集權,大大減少了決策成本和經營效率,可以說既保留了公有制經濟的先天凝聚力,又補上了1.0版本的許多漏洞和不足。

  而這些強村公司的出現和發展歷程,也很有些意思。

  其大抵的脈絡就是……

  在九十年代到千禧年這段時間裡,江浙一些地方因為時代和區位的原因,很是造就了一些身家不菲的大小老闆;村裡的人見了之後不免心生羨慕,央求其帶著一起發發財。

  對於這種請求,那些賺了錢的老闆很有些發愁,畢竟自己能力放在那,十幾二十個人他可以幫襯一下,幾百上千人他怎麼幫?

  可是江南地區嘛,大家都是了解的,其農村地區的宗族觀念雖然比不過潮汕等南方沿海地區,但卻比北方根深蒂固多了,因此眼見著父老鄉親相求,許多人也實在拉不下臉來拒絕。

  於是乎,一些人便取了個巧,直接讓全村成立一家公司,然後通過自己這些年攢下來的人脈,給村裡面拉來了一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承包業務……比如城鎮保潔、比如綠化養護、比如河道保潔、比如物業管理,比如凍肉分切等等。

  然後有意思地事情來了。

  這些業務雖然都是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藍領業務,但利潤卻也不算低,再加上江浙地區的農村人能吃苦不說,腦子也非常靈活,於是幾年下來,倒也逐漸做的風生水起,並且在相關領域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原始積累差不多完成了,那麼這些公司定然要謀求發展啊。

  於是乎,根據自身的情況和資源的不同,這些企業紛紛搞起業務延伸和產業升級起來。

  雖然延伸的業務五花八門,但整體來說,大致分為四個方向:

  第一種,依託領頭人原有的業務渠道,以外貿業務為導向,實現一村一品的出口外向型業務,並且致力於做大做強。

  第二種,是藉助自己的區位優勢,全心依託上海、杭州、蘇州等一線城市的商品分發業務和巨大的本地消費市場,承接一些中間加工和分裝環節……雖然做的還是力氣活,客單價也便宜,但勝在量大,因此倒也很是賺了些錢。

  第三種,是利用領頭人對市場的敏銳觸覺,開始拓展一些新領域的業務……比如後來的某東,被無數養花人恨得咬牙切齒的「宿遷大學」,比如那幾家快遞企業,全都是這一類型。

  第四種,則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三產業上,然後把資源整合優勢發揮到極致,在旅遊、房地產、信託、供應鏈金融這些領域玩的花活齊飛,利潤不夠的話,甚至連看上一眼的興趣都沒有。

  總之,這種來自基層的摸索方式,很快就被國內的那些專家高度重視起來,甚至在改革開放進入到第42個年頭的時候,強村公司模式被正式寫入江浙地區的官方文件中,由此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所謂獨行難,眾行遠。

  鑑於村級公司後期運營難度大,江浙地區的主管單位在發現強村公司的積極意義後,立即出文鼓勵強村公司採取村村聯建,或者入股縣鄉級聯合發展平台;以便整合優勢資源,拓寬業務範圍。

  而事實上,這一做法很快地就收到了效果。

  以故事裡餘杭某個叫做永安村的村子舉例,這個村子地處杭州西郊,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8.5萬元(是集體經濟板塊的收入,而不是指這個村子一年只有這麼點收入),成立強村公司後,通過依託杭州強大的旅遊客流量,搞短線游+農文旅融合,集體經濟一飛沖天,僅僅三年時間,就實現營收超500萬元;

  吃到了甜頭後,永安村又從「一村謀富」,拓展到「報團共富」,與周邊村組建了新的強村公司,在短短的時間裡,就成立了90餘家不同細分類目的強村公司,並實現營收約1.52億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村可以通過這些強村公司創收660萬元,最低的村子也有100萬以上的新增營收。

  可以說,有了主管單位的幫扶和支持後,這種靈活性和彈性巨大的強村公司模式,在極短時間裡就爆發出巨大的潛力,讓無數在之前被視作毫無價值的沉睡資產得以甦醒,進而在充滿想像力的各種創意中變成了金疙瘩……這無疑是證明了集體經濟框架那種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和活力,很是給國內一些歷史否定者和「惟西方經濟論」的舶來專家們臉上扇了一耳光。

  只不過,雖然強村公司模式在底層邏輯上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和社會價值,但商業畢竟是個殘酷的修羅場,要想大範圍推廣這種集體經濟模式,就必然需要考慮到大量鋪開後,這些強村公司即將面臨的同質化競爭,如何避免再現歷史上的大鍋飯惰性,如何激髮帶頭人的內生動力,如何加強風險管控等一系列問題。

  好在東大素來是個包容性極強,創造性也極強的國度,因此在肯定了強村模式的積極意義,將其作為振興集體經濟的第一板斧後,很快就探索出了第二板斧……片區組團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在經歷了兩年的高速發展,江浙地區的各類強村公司數量達到2278家,入股行政村超過1.1萬個,總利潤也超過21億元之後,通過大量的數據樣本對比和分析,大家發現,單一的鄉村景點無法滿足多元消費需求,單一的實業產業環節,也無法形成有效的擴散效應;帶來的新增就業崗位和經濟效益,自然也極其有限。

  於是乎,在經歷過幾輪論證後,江浙地區的主管單位開始與市場有機互動,打破地域界限和區域壁壘,進行跨村聯動,讓散落的景點以「大景區」的形式連片呈現;讓分散至各村的一些關聯產業環節,開始彼此承接聯動,並嘗試著通過新增強村公司和股權重組,實現某段產業環節的完整和小範圍經濟內循環。

  這就是所謂的「片區組團模式」,通過人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空間和地域上的桎梏,以一種「近則連片,遠則蛙跳」的形式,將彼此需要的細分領域的資源整合在一起。

  這種片區組團模式,讓許多單體資源並不具備優勢、產業形態也並不多的村子受益匪淺,然後一種等價交換的模式搭上了快速奔馳的火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一個叫做「余村」的地方了,聯動17個村莊共建的「余村大景區」以及對應的新服務新業態,甚至在那個虛構的時間線里,被當成了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為了避免說水字數,這一塊的內容就不展開了,自信查詢就成。順便多說一句,這種模式主要常見在旅遊項目中,我們出去旅遊時,尤其是在滇南、巴蜀、江西等地區掏錢消費的那些碎片式的旅遊線路,就是類似的思路。)


  總之,片區組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人」和宗族文化的內在聯繫,規避和克服了空間限制,是一種非常具有東大特色的資源協同模式,並且通過運營前置,避免了投入重複浪費,項目一旦建完或者業務重組完,立馬就能投入運行,村集體則以資產和產業入股,農民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在那個架空故事裡,隨著越來越多的片區組團項目出現,各家強村公司意識到,單打獨鬥畢竟是能力有限的,只有聯合更多的強村公司,只有形成足夠大的利益共同體,只有真正聯合起來風險共擔,才能把資源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才能通過群體效應賺到更多的錢。

  於是乎,而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和演化,強村公司也開始出現了層級分化,根據自身實力規模和業務範圍,大抵分為村莊、鄉鎮、縣、市這四級;而資金構成,也分為了單村獨資、多存合資、還有村級資金入股國有公司/工商企業等各種形式……一句話,只要能起到效果,只要能形成燎原之勢,形式可以是五花八門。

  但是,一個很客觀的現實是,發展集體經濟,不可能十個指頭一般齊;即便是採用了集群協同發展模式,那些資源更豐沛,產業更發達的強村公司和所在的村子終究是能通過股份配比拿到更多的收益的;

  因此,如何讓那些資源稟賦不足的村子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樣需要再實踐中尋找答案。

  於是乎……

  通過「飛地抱團」來進行資源挪位,變成了江浙地區發展集體經濟的第三板斧。

  所謂「飛地抱團」,簡單來說就是以資源稟賦不足的集體經濟和鄉村位重點,通過行政協調的方式,將村級扶持資金、建設用地指標、以及產業訂單等具有較強驅動力的資源集中配置到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採取異地共建項目、人財物要素二次重組分配、聯合發展物業經濟等方式,增強造血功能。

  雖然說這樣免不了需要合村並鄉,但畢竟能有效促進產業聯營空間,而且也能通過置換的方法,去實現資源最大化整合和要素最優化配置。

  總之,除了縣域之內的飛地,縣與縣之間,同樣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資源貫通……一句話,只要能置換配置出一個優質項目,或者是能拼接出一個相對完善的產業環節來,強村公司和作為扶持方的主管單位可以做出較大程度的讓步,在其它方面給予溢價補償。

  事實上,飛地抱團這第三板斧使出來,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畢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資源置換方式這跟七八十年代國企大體系內的互惠互作業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要能做好風險評估和控制,絕對妥妥的雙贏。

  借用這個故事裡舉的例子,推行飛地抱團模式後,江浙地區的桐鄉市有91個資源稟賦不足的欠發達村與綜合條件明顯占據優勢的包括龍泉村在內的9個村,共同出資建立了一個名叫「桐鄉濮院數字時尚新城」的項目,並對人、資、物,進行了二度重組和優化配置……最終這個項目在這總計一百個村的各種人脈資源的幫助和引流下,很快就實現了盈利,並在首次分紅時,就實現了每村10~50萬不等的分潤。

  雖然這筆分潤數額並不多,但一個百村聯合項目,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實現了盈利,本身就是一件極有說服力的事情……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還是在各村沒有充分激活自身潛力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一旦項目正式走上正軌,那將是一件極有想像空間的事情。

  總之,這三板斧一摸索出來,算是基本上奠定了江浙地區集體經濟的發展主要模式,甚至江浙地區的主管單位也將其作為「山海協作工程」的推薦模式進行大範圍推廣,用以優化區域經濟的布局。

  對比來看,這種「由下至上」的,本質上就是通過集體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的強村公司模式,要比島國那種「由上至下」的以大基建為主要載體的農村振興計劃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好像有些東西不能太展開了說,本章內容有所刪減,感興趣的不妨自己去查資料,強村公司模式明面和暗地裡涵蓋的內容太廣,一時半會是說不清楚的。)

  ……………………

  聽完楊默的第二個故事以後,趙老和高慶峰看向楊默的眼神有些古怪了起來。

  這尼瑪……

  這故事裡面的內容,怎麼聽著這麼耳熟?

  你小子還在鑽探公司的時候就開始搗鼓的那個百村振興計劃;

  你進入大華公司以後不斷推動的那些產業分流和下沉;

  以及你小子花費巨資,在德州和蘭陵兩地投資以及分流過去的那一個個項目;


  還有你這次主導的不良資產剝離和重組過程中對於競標企業的資質要求……

  你,確定不是如同故事裡一樣,早早地就開始實驗強村公司模式了?

  想到這,高慶峰看向楊默的眼神里,多了一絲鋒銳的精芒。

  三年前……

  這貨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科長吧?

  還在當科長的時候就開始搗鼓這些事,這個年輕人,未免也太過可怕了些吧?

  然而更可怕的是……

  他一步步走來,這些聽上去既有些復古,又很有些扯淡的設想,竟然全都成功了!?

  想到這裡,高慶峰隱去了眼裡的精芒,輕輕笑了起來:「楊總,這個故事非常不錯,很有想像力,也很有探索的空間,而且也更加符合我們華夏的主流思想和站位高度……趙老,我倒是覺得這個強村公司的設想,非常值得一試,甚至有大範圍推廣的價值!」

  最後一句卻是對著趙老說的。

  趙老聞言,輕輕地點了點頭:「集體經濟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一環嘛,那些南方媒體整天老是說我們的國企怎麼怎麼樣,國有制經濟如何如何……我倒是很想知道,他們如果在見識了以故事裡強村企業為主要模式的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以後,會如何評價。」

  看得出,趙老對於那些南方媒體很有意見。

  也看得出,他對於故事裡的強村企業模式很感興趣,也很有信心。

  能做到趙老這種級別的人,自然不可能是傻子,高慶峰能察覺出來的問題,他自然也能察覺出來,而且更加篤定……要知道,當初他可是逼著某人當了好幾天的嚮導,參觀了許多村一級的實驗項目呢。

  想到這,趙老朝著楊默輕輕點了點頭:「小楊,看來現在的知識分子不但很敢想,小說故事的構思邏輯也嚴謹嘛!」

  「這個故事裡提到的強村模式很好……一會兒你回去後把這個故事整理一下,我回去後分享給我那些老戰友們好好看一看。」

  高慶峰聞言,詫異地看了趙老一眼。

  他自然知道趙老口中的「老戰友」是什麼級別的人,也知道所謂的「分享給他們好好看一看」,自然不可能是單純的只是看一看就完事的。

  趙老對這年輕人的看重程度,只怕是比自己當初以為的還要高啊!

  這種還沒做出完整案例,也沒有進行過事後復盤的模式,竟然就想著現在分享給他的那些老戰友了?

  孰料楊默聞言,只是輕輕搖了搖頭:「趙老,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模式,強村公司模式雖然好,但卻有著自己的階段局限性和種種弊端。」

  說著,楊默在趙老略顯詫異的眼神下,接過他遞過來的第三隻煙,然後問詢似的說道:「這不還有個獨立故事沒講完麼,要不……趙老您聽完第三個故事,再做決定也不遲?」

  趙老眉頭微微皺起:「第三個……故事?」

  沒有起伏和翻轉,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好故事,既然第二個故事給予了他無限的想像空間,那麼不出預料的話,第三個故事的內容大抵不會是令人欣喜。

  楊默輕輕點了點頭:「沒錯,第三個故事……一個名叫【三瓜公社】的強村企業的故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