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最年輕的船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2章 最年輕的船王

  下午,楊文東與鄭玉華便來到了東方日報。

  秦志業自然前來迎接,一起回到會議室後,鄭玉華便將剛剛與滙豐的成功合作,告知了秦志業。

  「這可是好消息啊。」秦志業大喜說道:「楊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等這24艘貨輪收購完成,您的手下就有了32艘貨輪,一共47.1萬噸船位了。」

  「對。」楊文東點點頭。

  他的貨輪都是萬噸級別,不過普遍都是1.2-1.7萬噸的,所以總噸位,差不多有不到50萬噸級別了。

  秦志業想了想,說道:「楊生,我有一個想法,東方日報馬上就要發行了,不如我們就取一個勁爆的標題,來吸引一波香港市民,您覺得怎麼樣?」

  「你的意思是標題上誇張一點?」楊文東反問道。

  之前有一次跟秦志業閒聊的時候,他偶然將前世「標題黨」的概念說了出來,秦志業一番詢問清楚之後,頓時將楊文東的創意驚為天人。

  不過後來還是協商,第一不能作假,哪怕標題誇張一點,也必須跟內容掛鉤;第二這種方法不能用次數太多,太多了顧客就麻木了。

  「對。」秦志業說道:「我覺得,用【最年輕船王的誕生】,這個標題足夠吸引人了。」

  「船王,我算不上吧?」楊文東搖搖頭說道。

  雖然這個時代的香港船王比不上十幾年後,可沒有個百萬噸,也是配不上這個稱號的;

  就說英資的會德豐與太古,噸位都是在300萬噸以上,董浩雲這個華資船王,噸位也快有150萬噸了。

  無論是比資本還是經歷,至少現在的楊文東,還是比不過這幾家的。

  秦志業笑說道:「所以才用最年輕三個字,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也沒錯吧,30歲以下,噸位有超過40萬噸的船王,應該不存在吧?」

  這時,對此比較了解的鄭玉華同意說道:「對,香港之外也不存在這樣的人,如果定義30歲以下,楊生的確是唯一的船王。」

  「你們這麼說,倒是有點道理了。」楊文東也不得不認可這個觀點。

  有了年齡的限制,那他還真是當之無愧的最「年輕船王」了,而且還是白手起家獲得的今天成就,不是繼承的。

  秦志業又說道:「楊生,其實就算我們不曝光,那其他傳媒遲早也會曝光的,海外就有一些媒體機構,統計全球的大公司。

  航運的船隻噸位,也是重點關注的對象。」

  「倒也是,這種媒體不少。」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全球富人的信息,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只是這個時代信息傳遞很慢,想做詳細的統計,很難。

  因此,財富只統計美國的公司,福布斯還沒搞出排行榜。

  但一些被公開註冊的信息,如航空、海輪,就很容易統計了。

  秦志業又說道:「再說,按照船隻數量,楊生比起董浩雲其實也差不了多少了,只是因為他手下有不少油輪,一個油輪基本上都在5萬噸以上、甚至10萬噸的,這才拉開了噸位差距。」

  「是啊,只靠小貨輪,噸位上的確不夠看。」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這個時代的普通貨輪,基本上都是萬噸級別,不是因為造船技術做不到,而太大的貨輪,在後期運營中很不划算。

  因為貨輪越大,那在碼頭人工卸貨裝貨的時間就越長,這對於碼頭或者船東都是不可接受的時間損失。

  而大宗商品(礦石、糧食等)的貨輪、油輪,以及未來的貨櫃貨輪,都是可以做的很大的,5萬噸、十萬噸乃至更高,因為這些商品,是有著可以快速上下船的方法,不依賴緩慢的人工搬運。

  比如船王董浩雲,在1959年就在日本下訂了10萬噸級別的油輪,而這前後,也還有不少艘超過5萬噸級別的油輪、大型貨輪等等,因此在噸位上自然遠超過楊文東了。

  鄭玉華跟著說道:「油輪生意比較難接,一般都是有經驗的船隊才能成功,我們長興船運還是太年輕了點。

  等這一次24艘貨輪整合完畢,那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嘗試訂購油輪了。」

  「嗯,我也是這麼想的。」楊文東同意說道。

  石油的運輸生意,肯定是要做的,這時航運行業最賺錢的市場,特別是等到67年中東危機爆發之後,據說一艘大型油輪,一年左右就能回本。


  甚至連怡和集團,都想拿怡和大廈(70年代初香港最高大廈)與包玉岡換一艘20萬噸油輪,卻被後者拒絕了;這件事也成為了包玉岡一輩子的後悔。

  只是運油的風險要高不少,因為一旦出事,哪怕有保險公司,背後的船東也是九死一生,因此,這個行業內部就非常謹慎。

  而楊文東出於風險的考慮,也不會在剛剛創業初期經驗還不足的時候就接運油這種生意,等以後團隊更強大了,再考慮這個事。

  「買油輪以後再考慮。」秦志業又說道:「但我們還是可以用這個標題來吸引人的,反正也不存在欺騙的說法;

  東方日報的第一天發售,就是需要一些震撼的標題,才能一炮而紅啊。」

  楊文東想了想,問:「第一天這樣做的確有效果,那後面怎麼辦?你不可能天天都能這樣吧?」

  秦志業點頭說道:「是不能,但楊生不要忘了,我們的價位很便宜,其他內容質量也不差,缺的就是一個讓大量市民購買的機會;

  只要他們購買了,覺得內容可以,加上價格很便宜,我想他們中肯定有不少人會繼續購買的。」

  「嗯。」楊文東同意這個觀點,好的產品一旦曝光之後,總會留住一波消費者的,這是商業鐵律。

  這時,鄭玉華問道:「秦生,這東方日報的價格,多少?」

  「3毛錢。」秦志業回答說道。

  「3毛?這基本上也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價格了吧?」鄭玉華好奇問道:「這樣能賺錢嗎?」

  楊文東搖搖頭說道:「保持微利還是可以的,我也不打算指望這個報紙能賺多少錢。」

  香港最賺錢的報社,一年的利潤,都比不過長興地產開發的一個小區。

  他要的,是足夠的銷量,加上遍布全港的記者團隊,這樣一來,在需要的時候,他可以隨時知道香港社會上的動靜,以及將自己需要讓社會知道的信息傳遞到社會上去。

  特別是63年的旱災,這些事情,自己掌握了喉舌,那就可以儘量避免整個社會的很多損失。

  秦志業也說道:「對,要不是考慮到不好惡性競爭來得罪其他同行,我們還能賣的更便宜。」

  「對,那些報社也都是有著自己的關係的,沒必要平白樹敵。」楊文東點點頭說道:「不過如果我們採用正常手段來獲取市場,那誰也無話可說。

  還有,雖然我們的價位是最廉價的報紙定位,但內容還是要做好,特別是香港社會的日常百態,要儘量寫的很真實,讓顧客看到後覺得能夠代入進去。」

  「明白,如楊生所說的,走高性價比路線。」秦志業笑說道。

  「對,高性價比。」楊文東點點頭。

  這個詞也是他不小心說出來的,長興集團內部很多人都知道了,其實這個時代也有這種思想,只不過非常少。

  秦志業又說道:「那我這邊準備在後天推出第一款報紙,內容明天我會送到您那邊。」

  「行。」楊文東又問:「市場營銷這一塊怎麼做的?」

  秦志業回答說道:「我與張輝商量好了,他的電台會推廣一些,港華日報與明報也會一樣,但是這個效果不會有多強,因為沒辦法讓消費者立刻消費。

  所以我還是打算採用當初推動港華日報的方法,直接給終端的報亭老闆一定的提成,每一份2分錢。」

  「東方日報本身就利潤很低了,再給2分錢,能行嗎?」楊文東笑問道。

  總共才3毛錢的終端價格,需要分渠道,2分錢必然占了利潤很高的百分比了,就如同礦泉水,成本非常低,但中間過程成本很高。

  秦志業答道:「我準備短期這樣補貼,差不多半個月到一個月,後面根據銷量,來慢慢的調整。」

  「行,那就這麼做吧。」楊文東同意說道。

  雖然俗套了點,但給經銷商返點,是一種任何時代,都最有效的推廣方法。

  「好的。」秦志業又對著鄭玉華說道:「鄭姐,我這邊也會同時給你們的海事學院打GG,聽說你們那趙生數量不太夠?」

  「哈哈,多謝了,其實我也準備打GG了。」鄭玉華笑說道。

  「內部配合一下也好。」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葵涌那邊的船塢建起來自然很慢,可旁邊的海事學院就簡單多了,長興地產早就買好了一片面積10萬尺(1萬平米)的地皮,然後在上面蓋起了學校、宿舍、圖書館、籃球場、足球場等等。


  總之,都是兩三層樓高的,也算最大程度利用這麼大面積了。

  到了去年年底,也全部竣工了,於是便開始招生,而第一批員工反而是公司內部的人員可以優先替家屬報名,只是前往的人也不多。

  可能是因為太遠了、或者學費也是需要一些錢的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250人數量。

  秦志業道:「明白,如果東方日報能夠日銷兩三萬,那對我們所有的兄弟公司,幫助都算很大了。」

  「好,不過目標更高一點。」楊文東笑了笑:「香港的經濟越來越強,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會開始買報紙的,甚至還有人會買多份。」

  「那就5萬份目標.」秦志業笑說道。

  1月9日,香港所有的報亭內,東方日報正式推出。

  ……

  PS: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