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鄴城建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7章 鄴城建制

  「大將軍回城~」

  距離鄴城南門一里地的墩台前,傳令兵朝台上高呼。台上的旗手確認了龍紋纛旗上的「宇宙大將軍」五個大字後,將墩台上的黃旗豎起,同時給北面的幾處墩台亮起了騶虞幡。

  黃旗之上並無裝飾圖案,對行進中的義軍將士來講,己方哨卡、城池上亮黃旗意味著可以正常前進,騶虞幡則是繡了雪豹圖案的幡旗。

  晉制最重騶虞幡,唯有皇帝、十萬戶藩王在領兵出征時才能懸掛騶虞幡,旗的用料也最為講究。

  義軍繳獲了大量晉廷軍用物資後,便以騶虞幡作為重要人物的標誌,中郎將、一郡之太守及以上官將都能用此旗開道,義軍傳信之時也會用騶虞幡亮明重要人物的出現。

  此時正值午後,南門附近往來人流不算少,來自墩台的訊息給守門校尉提供了準備的功夫,披甲將士讓百姓們快速通過,並在瓮城內外開始戒嚴。

  轟隆隆的震動從遠方漸漸傳達到南門附近,這數百名騎兵沒有第一時間從護城河之上的吊橋進入方形瓮城,而是拐了個彎兒,前往南門以東的一處流民營寨。

  這處營寨主要用來安置自東邊來的百姓,等湊足幾十戶後,就發往漳河以南、以西各縣,期間義軍會為他們提供麥粥等裹腹口糧。

  停穩戰馬後,一身明光重鎧的李昊跳下來,在他面前,則是聽到消息匆忙出迎的趙忠及其屬下吏員。

  這位前佃戶,如今的義軍戶部主事的主要職責就是將王彌所部從東面的陽平郡、清河國、安平國、平原國等地搶過來的人口編纂在黃籍上,而後按鄴南各縣土地空閒情況將這些人口分派下去。

  「戶部冊籍司主事趙忠參見大將軍。」

  身穿鐵甲的趙忠和同樣裝束的屬下半跪行禮,如今局勢還很緊張,洛陽城內雖然斗得歡,但晉廷在汲郡的汲縣附近將司馬穎敗亡後南逃的許昌軍、牙門軍再次聚集,隨時都有小股騎兵淇水、洹水、漳河這三道防線,到鄴城、盪陰等地劫掠人口。

  所以像他們這樣的文吏在城外辦公事時也得身穿鐵甲。

  「王彌打到哪裡了?」

  示意他們起身後,李昊邊走邊問。

  攻下長樂縣後,原先駐守在頓丘四縣的晉兵由陸雲統帥,一軍接一軍地渡過了黃河,進入兗州的濮陽國、廩丘城附近,隔黃河與義軍對峙。

  晉軍征討不利、鄴城鎮守成都王戰死的消息在黃河以北迅速流傳,高門士族們知道討不了好,在開春前後陸續用私兵裹挾蔭戶、佃農一路南下,往兗州、徐州方向搬遷。

  雖然冀州、青州等地仍有不少晉兵,但士族們已經沒了安全感,寧願帶著蔭戶去南邊重新開拓田產,也不願意守在自家塢堡里。

  這是個非常不好的現象,意味著大量漢民從黃河北岸被強制遷移到了南方,於是李昊派出已經證明了忠心的王彌所部,命其大舉東進,沿黃河各處渡口抓捕難逃士族,解救轄下蔭戶,然後送到鄴城附近。

  如今的黃河河道由東漢時期的王景規劃,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沒有大的改道決口。河道大致沿司州滎陽到青州、冀州之間的千乘海口,千乘海口位於山東半島北部末端。

  「王彌將軍在陽平城駐守,據他派來的信使講,冀州難逃士族大多在兗州的鄄城縣、鄆城等地南下。王彌將軍請大將軍派兵過河攻占鄄城,攔阻這處重要渡口。」

  趙忠亦步亦趨,跟在大將軍身後回話。

  陽平縣是陽平郡轄下一縣,但陽平郡郡治在鄴城正東二三百里處的元城。

  「先不著急經略兗州之地,讓他的信使進城,大將軍府會給他發一封公文。」

  晉廷在冀州的局勢只靠各郡太守支撐,這些郡守大多是高門士族出身,離家遠的還有心守上一守,離家近的只怕早就讓全族南遷了,據城死守的意願不是很強烈。

  李昊的設想是讓王彌分兵駐守陽平城後再次東進,直到把麾下兵卒分在陽平以東的各處沿河渡口城池。

  當然,僅憑王彌麾下的五千多人是做不到這樣的舉措,但只要不碰上兵力遠超他的晉軍,這支義軍總能越打越多,還能一路裹挾民壯,雖然這樣得來的軍隊戰力不強,短時間也難以練成強軍,但駐守要處、等著王彌率領精銳騎兵回援是夠了。

  更何況王彌是青州人東萊郡人,只要他率兵打到千乘海口,總有青州的貧寒民眾會來投奔他這位老鄉。

  這麼做的目的除了攔截剩餘士族南逃外,還有隔絕青州與冀州、幽州之意。


  晉廷任命的幽州都督和演已經到位。他的前任劉寶頗有才幹,將幽州經營的不錯,還籠絡了段氏鮮卑這一強援,和演因此蕭規曹隨,送錢送布贈與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的東部後,把大部分幽州邊軍調到中山郡的北側與東側,派小股精銳四下劫掠義軍的人口,讓留守北面的李廉苦不堪言。

  青州兵之前由青徐都督王彥管轄,王彥平日駐守徐州的彭城,青州治所廣縣是他侄子王敦鎮守。

  晉廷最近任命了東海王為河北大都督,還將黃河以南的青州都督之權也交給了司馬越。

  司馬越的封國東海郡就在徐州治所彭城西北,王彥的侄子王導是司馬越麾下參軍,琅琊王氏八成會與東海王司馬越沆瀣一氣,只要隔斷了青州、冀州,司馬越只能龜縮在青州、徐州一帶。

  此時的兗州刺史鄭球是司州滎陽開封人,家在黃河以南,祖上出過揚州刺史、大司農等高官,司馬穎死後沒心思也沒動力率軍北渡與義軍大幹。

  鄭球還有個弟弟名為鄭豫,在洛陽為官,據傳這哥倆一門心思想鑽到齊王司馬冏府上,但司馬冏權勢正盛,作為原先的成都王心腹,鄭球想改換門庭可沒那麼容易。

  除去人口大量流失外,黃河以北的局勢對義軍相當有利,李昊只需要專心對付來自河內郡、河南郡、汲郡的晉廷中軍、許昌軍,其餘各個方向都能緩慢開拓地盤。

  行至趙忠的公房後,李昊大致審視了一遍黃籍上的戶數,而後問道:「王彌為人暴虐,他的兵沒在路上為難這些百姓吧?」

  主將的風格很容易影響到麾下兵卒,像北面的李廉,由於主將經常親自修繕拒馬、望樓,導致這部義軍大部分人都會修營寨城池,雖然進攻無力,但守城綽綽有餘。

  而王彌本人酷愛虐殺高門士族,在他手上的士族存活天數居然比井陘煤礦、綿山木場裡挖煤砍樹的士族男丁還要短。

  「沒有,護送百姓的軍士大多是軍戶兵,沒在路上虐害百姓。每攻下一處鄉野間的塢堡,王將軍便派人連誅三族。」

  趙忠本人相當喜歡王彌將軍的作風,由於他自己的經歷,他恨不得親自動手送這些士族上路。

  「王彌殺心太重,那些士族男丁完全可以抓起來等著攻城時當填河民夫,成年女子也可以分給弟兄們當妻妾。我準備派個監軍去,你物色一個人選。」

  如今義軍不缺土地,不缺甲冑,唯獨缺乏壯丁,不能再讓王彌這麼禍禍下去了。

  趙忠面色大喜,雖然管著不少人,但他上位時間很短,養氣功夫還不到家。

  「大將軍,也不用我物色了,不如就由我監軍王將軍麾下,同時管轄所得百姓。」

  「你?」這個毛遂自薦讓李昊有點驚訝,隨即大將軍表示了同意。

  趙忠與王彌出身完全不同,一個是冀州西部的趙郡人,另一個則是青州東部的東萊人,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上次出征前,我讓你們商議的漢民、胡民雜居之策商議的怎麼樣了?」

  這點才是李昊特地在入城前跑到此處營寨的主要原因。

  「稟大將軍,我與諸位上官、舉主、同僚商議後,得出了兩種安置之策。將已被漢人感化的胡民,按五漢五胡的戶數配比安置,十戶選一漢民隊正,逃亡一戶則其餘九戶皆受懲罰;未被感化的蠻夷胡民,則按八漢二胡的配比安置,以防胡民串聯成事。」

  他嘴裡的舉主便是李矩的那個管家僕人張仁。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下,舉薦人便被稱作舉主,舉薦人與被舉薦人之間有很強的依附關係。

  這種關係類似於明朝科舉制下的座主與舉人、進士,是官員們天然的抱團緣由。

  張仁原先跟著李矩,李矩也在晉廷官場混過一段時間,這種隱形規矩也被傳入義軍的官場裡。

  不只是張仁、趙忠,先前投降的費立、盧志之間也有類似的關係,只不過士族出身的官員行事比較隱晦,而張仁、趙忠都是苦出身,照貓畫虎用舉主這層關係抱團。

  「我義軍治下只有上司、同僚、下屬這三層關係,沒有所謂的舉主。」李昊給他提了個醒。

  趙忠愣了一愣,才半跪在地,誠惶誠恐的謝罪。

  讓他起來後,李昊又問了數個關於安置百姓的問題,這才帶著趙忠,以及自己的親兵進城。

  原先的都督府被改造為大將軍府,井陘城內的那些官吏陸陸續續都搬了過來,鄴城內的各處衙門也恢復運轉。


  除去西面的平陽郡、太原郡等地外,義軍地盤已經形成了縣、郡、大將軍府所在的鄴城這三級統治框架,縣有縣令、五百主,郡有太守、校尉,重要關卡、城池還有中郎將鎮守,已經是個實打實的割據政權。

  因此年後不斷有人上表上奏請求大將軍進位稱帝,就建都鄴城,但被李昊以地盤狹小、尚有強敵在南的理由推辭了。

  這次回來,除去正常的處置政務軍務外,他得將這事捋清楚,該畫的餅要畫,該給的封賞要給,免得名不正言不順。

  議事正廳里,身處鄴城的文官武將已經到齊,與原先的跪坐於案桌後不同,義軍議事時全員坐在高腳椅子上,大將軍李昊坐北朝南,文官居東,武將居西。

  文官首排是李輯、李晃這兩兄弟,以及張仁。其後則是鄴縣縣令盧志、邯鄲縣令費立等人,趙忠這種主事位於文官中間位置。

  武將之首則是盧嶸,范陽就在中山郡東北部,盧嶸是范陽盧氏破落戶這事瞞不住人,得知其出身低微後,李昊便讓盧嶸留守鄴城。

  義軍此前的除縣令郡守外的官職任命都是李昊按明朝的六部設的,只設置了郎官、主事這一級。

  兩漢時期六部的職責由九卿分管,魏晉時演化出了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等六曹尚書,這套做法被後世的李氏朝鮮偷學去,弄了個六曹二司出來。

  「天序不可無統,人神不可曠主。大將軍威振海內、恩施並冀,當進位為帝,以安天下百姓之心。」李輯率先勸進。

  李輯領著他兄弟倆的私兵參與過多次大戰,軍職上被授予了中郎將,但仍舊管著監督工匠修繕、營造鐵甲、軍械的虞衡司之事。

  鄴城內有四五千名工匠便由他主管。

  論才華,李輯遠遠在文官里排不到前列,其身後的盧志、費立等人都有才名,處置政務、率軍征戰兩樣都能做。

  但他在文官里功勞最為深厚,又比大多數武將有才華,文官武將們也只能推他第一個勸進。

  「虞衡司郎中所言在理,司馬家的皇帝是個傻子,那些藩王們一個個有賊心沒賊膽,我看這天子之位,就得大將軍來坐。」盧嶸第二個勸進。

  比起李輯,他的話糙了不少。

  而後一名文官、一名武將輪流勸進,核心意思都是要大將軍稱帝。

  當然,在李輯率先勸進之時,就有僕役端著十二旒冕服到大將軍案前。

  「你們又想著害苦我?」讓主要的文官武將表達完意思後,李昊打斷了後面之人的勸進,「如今義軍地盤不足兩州,汲郡、河內郡更是有大兵雲集,隨時準備北攻鄴城,司馬越也帶著河北大都督的官職,即將帶著青徐之兵從東面合圍,此時稱帝,過於勞民傷財。」

  稱帝不是簡單的穿件衣服就能打發過去,除去繁複的登基大典、通常還要大赦天下,廣加封賞,就義軍緊張的財政,根本支撐不起一場稱帝儀式。

  「但義軍地盤已經跨州連郡,若只有一個大將軍的名號,確實有名不正言不順之弊端。以寡人之見,還是加個王號吧!」

  話說一半後,李昊轉了口風。

  這麼多人等著加封呢,簡單稱個王,再把文官武將們的官階往上提一提,人人都滿意。

  李輯、盧嶸、費立、盧志等人山呼大王英明,等他們起身跪拜完,李昊才說出他的設想。

  「加王號尚在其次,重要的還是捋清義軍內部的文治,就從六部說起吧!」

  PS:求推薦票求月票。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