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

  老太后臉上難得是個艷陽天,劉榮自也樂得如此。

  又同老太后扯了會兒家常,並提醒母親:栗太后,抽空往桂宮走上一趟,找故孝景薄皇后聊聊天、說說話,劉榮便領著程不識,一同拜別了兩位太后。

  出了長信殿,一路無言走到宮門外;

  走到宮外停著的御攆前,同太僕直不疑打了聲招呼,劉榮便一馬當先,負手朝著未央宮的方向走去。

  劉榮擺明了是要和自己散散步、聊聊天,程不識自也是趕忙跟上。

  只是行走在御道之上,時不時回過頭,看向身後不遠不近跟著的黃屋左纛,以及道路兩側自發避讓、躬身行禮的路人,程不識本還算端得住的面龐,頓時再現些許侷促。

  「陛下······」

  「——長安侯傳回消息;」

  程不識話才剛出口,劉榮便搶過話頭,自顧自笑著拍了拍程不識的肩頭。

  面帶愉悅的掃視著道路兩側,嘴上也不忘繼續道:「朝那一戰,匈奴右賢王伊稚斜,在朝那塞外丟下了折損了至少上千本部正卒!」

  「除右賢王本部,其餘幕南諸部,如樓煩、白羊、折蘭等,亦各有折損。」

  「——根據長安侯的粗略估算,朝那一戰,匈奴一方的折損,當是不下五千。」

  「這還只是計算了右賢王本部,及幕南諸部的正卒——其餘附屬奴隸部族,以及各部族的奴隸,並沒有計算在內······」

  說到此處,劉榮面上已儘是愉悅之色,含笑側過頭,又用手背輕輕垂了垂程不識前胸。

  「這麼算下來,即便是只計算浮斬,卿此戰,也依舊是頗有斬獲。」

  「——至少浮斬為正;」

  「我漢家立國至今,凡五十餘載,這還是頭一回出現同匈奴人的戰爭,我漢家傷亡更少的狀況。」

  「卿,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如是寬慰著仍舊有些心虛,明顯感覺自己不配如此聖眷、如此抬舉的程不識,劉榮暗下,也是不由欣然一笑。

  ——拿草原上的線人:長安侯盧他之傳回來,且大概率也是聽說的敵方傷亡狀況,來計算程不識此戰的浮斬,顯然不那麼嚴謹。

  但劉榮無所謂。

  劉榮本就不需要程不識,在此戰砍下多少個匈奴人的腦袋,以彰顯自己『戰功赫赫』。

  早在預料到此戰即將爆發時,劉榮對主將的戰略任務便十分明確:守住朝那塞,將戰火攔在國門外!

  劉榮甚至曾揚言:只要程不識做到這一點,便不會吝嗇一個徹侯的爵位!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劉榮如今,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諾言。

  至於用傳聞中的匈奴傷亡人數,來得出『程不識浮斬為正』的結論,不過是劉榮想要藉此,寬慰一下這個老實、木納過了頭的不敗將軍。

  ——程不識,也算是劉榮太子時期的老臣了~

  對於這個榆木疙瘩的脾性,劉榮不說掌握透徹,也至少是有那麼點心得。

  果然不出劉榮所料——一聽到劉榮提起『長安侯』三個字,程不識原本還寫滿侷促、不安的雙眸,當即便是精光大方!

  待聽到匈奴人也傷亡不小,單是正卒——即非奴隸、牧主的傷亡,便超過了漢家的總傷亡人數,程不識更是悠然發出一聲長嘆。

  顯然是長鬆了一口氣;

  只是片刻之後,程不識的眉宇間,便悄然湧上些許遺憾。

  「唉~」

  「只可惜,那五千多顆首級,成了匈奴人兌換財富、繼承遺產的憑證;」

  「——若非匈奴搶屍之俗,那五千多顆首級,便該成為我漢家將士的武勛憑證。」

  「活著走出朝那塞的,本可以用那些首級換來加官晉爵——至少,也可以換來數萬賞錢,為家中添置些物什。」

  「沒能活到戰後的,也能靠那些首級,為子孫後嗣留下一片可以遮風擋雨、阻陽避暑的餘蔭。」

  「可惜啊······」

  「可惜·········」

  見程不識已經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怪圈中調整了過來,劉榮便又是咧嘴一笑。


  旋即自信滿滿的虛握一拳,自然的捧於腹前;

  嘴上的話,卻是令人說不出的篤定。

  「沒什麼好可惜的。」

  「——此戰,朕給卿、給北地都尉部的任務,本就是守住朝那塞,撐到援軍趕到。」

  「真要是較起真來,從援軍抵達的那一瞬間開始,死守朝那,就已經不再是北地都尉非完成不可的使命了。」

  「撐到了援軍抵達的那一天,即便隨後被匈奴人破了關,朕也怪不到北地都尉上下。」

  ···

  「卿率部固守朝那,非但撐到了援軍抵達的那一天,甚至還撐到了匈奴人撤軍的那一天。」

  「這份功勞,值得朕以千戶食邑酬卿之功。」

  「自然,也值得朕以錢糧、布帛犒賞北地都尉上下,以及馳援朝那塞的車騎將軍部——那兩部步都尉。」

  「有功之臣的封賞,甚至還只是其次。」

  「朕真正重視的,實則是此戰中戰歿、傷殘將士的撫恤。」

  「此事,朝堂也大致擬定了章程,只等朕加冠大婚,而後詔行······」

  負手行走在章台街上,劉榮一臉輕鬆的侃侃而談。

  而在劉榮身旁,程不識卻不知何時,竟是有些痴了。

  在這個漢家軍方將領青黃不接——老一輩開國元勛、二代們退出歷史舞台,新生代又沒有像樣的人站出來撐場面的時間節點,程不識幾乎算是如今漢家,能從矮子裡面拔出來的最好的將軍。

  或許是『之一』,但絕對沒人能壓程不識一頭。

  這既是程不識能力相對出眾的原因,也同樣是程不識『資歷深厚』的緣故。

  ——程不識成名,是在二十年前,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

  如今漢家,已經找不出幾個有二十年軍方履歷,且值得以數萬大軍託付的將軍了。

  故而,程不識在非戰時,也同樣會思考一些超出軍人範疇的事。

  雖然也還是和戰爭、軍陣有關,卻也無不是應當付諸朝堂共議的大事。

  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其實,就是傷亡將士的撫恤——主要是傷殘將士的生活問題。

  程不識曾幻想過。

  沒錯——幻想。

  程不識曾幻想過有朝一日,漢家的某代天子機緣巧合之下,突然發現了因傷殘而退役的將士窮困潦倒;

  又恰巧彼時,漢家有能力負擔起這些苦命人的生活。

  於是,天子一聲令下,凡是在戰場上落下傷殘的將士,都再也不會為生計而發愁。

  在前線,得知這個消息的現役將士們,也全然沒了後顧之憂,作戰愈發勇猛、無畏!

  久而久之,漢家的強盛,便成為了後世子孫歌功頌德——甚至憧憬的傳說······

  程不識想過漢家,或許會有這麼一天。

  也許是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又或許是二百年、三百年——乃至數百上千年後。

  但程不識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在過去,那個只在自己的幻想、夢境中出現過的美好景象,居然會在自己有生之年,便展露出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所以,程不識愣住了。

  而後便是狂喜!

  只是這狂喜,僅僅存在了半瞬,便被程不識用莫大的毅力強行壓下。

  ——就好比一閃而逝的流星,總是讓人捨不得眨眼,生怕錯過那片刻絢爛一樣;

  程不識此刻,也在全神貫注的把握這或許,僅僅只會存在瞬間的美好。

  「太祖高皇帝,曾為我漢家定下陣亡將士的撫恤制度。」

  「——至少死王事者的喪葬之禮,是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的。」

  「死王事者的後代,也會在各種情況下,得到長安朝堂、地方郡縣的優待。」

  「但因戰而傷殘者,卻自我漢家開國之今,都始終無法過上相對較好——甚至說是『不差』的生活······」

  從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走出,程不識顯然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而且很小心!

  ——程不識,恨不能向對待一刻被剝去外皮,卻依舊保留內膜的生雞蛋一樣,小心翼翼的對待劉榮不經意間,透露出的美好未來。


  聽聞程不識這不算隱晦的拐彎抹角,劉榮自也是當即瞭然:自己的不敗將軍,這是開始為自己的麾下——主要是那些傷殘軍人,爭取退伍後的生活待遇了。

  程不識這番表態,或許只是想從個人的立場,憑自己『太子宮老臣』的成分,向劉榮要一份特殊的關照。

  卻不料劉榮聽聞此言,卻是露出一副深以為然的神容,開口便將『關照程不識麾下傷殘將士』這一特殊個例,朝著普遍現狀的方向推去。

  「卿所言極是啊~」

  「想當年,老丞相還在的時候,便是常年拿出故安侯國九成九的租稅產出,來供養那些曾跟隨自己作戰,最終致傷致殘,無法自力更生的老部下。」

  「偏偏老丞相,還並非功侯當中的個例。」

  「——其他的開國元勛,如潁陰侯灌氏、舞陽侯樊氏、平陽侯曹氏等,也同樣是至今為止,都還在供養過去在戰場上落下傷殘的舊部、故曲。」

  「只是相比起老丞相,這幾家只是拿出部分封國產出,來做這些事罷了······」

  唉聲嘆氣間,劉榮的目光,便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街道旁,一間占地不過兩步長寬,卻里外三圈圍滿了人的包子鋪。

  看著竹木所制的蒸籠中,正飄出縷縷白霧;

  聞著口鼻間,那飄出半條街遠的肉香。

  劉榮會心一笑。

  而後,又自顧自沉沉點下頭。

  「朕打算讓郅都走一趟。」

  冷不丁一聲低語,惹得程不識本能的皺起眉頭。

  便見劉榮將目光移向遠方,稍昂起頭,悠然又一聲長嘆。

  「自孝景皇帝大行,郅都便因為惡了皇祖母,而被整個朝堂所排擠。」

  「——本就是先皇的鷹犬孤臣,惡了東宮,又沒有朕出面硬保,處境自是艱難無比。」

  「朕本有意,讓郅都去邊關——為一郡之守,自軍中尋條出路。」

  「但有皇祖母在,朕即便有心,也總得尋一個合適的契機······」

  說話間,君臣二人一路緩行,也已是來到了司馬門外。

  才剛鬧出『給程不識封侯』這種大新聞,又在大庭廣眾之下,拉著程不識在長安城招搖過市;

  若是再把程不識單獨拉回宮裡暢談,那程不識在坊間輿論口中,只怕就要坐實『幸佞之臣』的罵名。

  似乎也明白這一點——幾乎是在司馬門出現在視野範圍內的同一時間,程不識便本能的放緩了腳步。

  待走到宮門外,更是主動駐足,擺出一副『陛下若無他事,臣這邊請辭』的架勢。

  這就是劉榮喜歡程不識的點。

  ——哪怕把他踩到土裡去,他也不會諂媚;

  就算把他捧到天上去,他躬身行禮時,腰杆也不會彎不下分毫。

  程不識,就好像永遠都是那個程不識。

  行軍打仗如此,混跡朝堂如此,為人處事,也依舊如此······

  「假郅都以天子節,遍訪關中,因王事而傷殘者,錄名於冊。」

  「出少府內帑錢、糧,按月調給米糧、俸錢,按年賜下布帛、酒肉。」

  「事成之後,便借著這個功勞,把郅都送到雁門去······」

  ···

  「此戰過後,匈奴人怕是寧願餓死,也絕不願再自朝那入北地。」

  「李廣遷於荊吳,雁門郡,便需一老成宿將。」

  「——朕,欲進卿為前將軍,任雁門守。」

  「至於郅都,便是朕配給卿的雁門尉······」

  當劉榮說到『朕打算讓你做前將軍』時,程不識本能就要開口推辭;

  待聽到蒼鷹郅都,要在雁門做自己主管軍務的第一扶手,程不識又下意識皺起了眉頭。

  劉榮卻沒給程不識開口的機會,只自顧自開口道:「卿治軍嚴謹,行軍作戰一板一眼,步步為營。」

  「李廣治軍從寬,行軍雜亂無章,向來都是想一出是一出——別說是敵人,就連李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幹什麼。」

  「——郅都,是有軍略在身的。」

  「而且在朕看來,郅都此人,便是同時兼具卿和李廣二人的優點,又自成一派的將材!」

  ···

  「把郅都送到雁門——送到卿身邊,一來,是讓郅都好生磨礪一番,去去銳氣,學學卿身上的守成之道。」

  「二來,也是想讓郅都在卿身邊、在邊關得到更多歷練,好儘早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乃至連戰連捷的戰克之將!」

  「——我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

  「朕,也不願意再經歷一次『除了程不識,便只有李廣可用』的悽苦······」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