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天書出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鐺、鐺、鐺」

  我和師父同時走上山頂壇場時,恰逢法事開啟,鐘聲長鳴,河海肅靜。

  同樣是一千二百明燈,點亮整個山頂廣場。無數道人躬身肅立,跟隨主持壇場的老方丈,拜謁誦念天尊寶號。

  雖然同是羅天大醮,可是與之前那次還是有所不同。之前那次是借羅天大醮之威力,魘鎮聖人會的六天故氣之力。若非當時羅天大醮之力,聖人會攻上來的幾位聖首,怕是會給鵠鳴山帶來極大的麻煩。

  正是因為鵠鳴山羅天大醮驅散了六天故氣之力,才使得後面的戰事中,壓制住了聖人會。

  現在的羅天大醮,其目的卻不是禳災與鎮魔。而是要迎天書現世。藉此無量功德,上祈黎庶安穩,乾坤清朗,無有瘟疫饑饉。下超因戰事所亡歿之魂靈,尤其已被困六天的魂神,使其能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要沉在六天世界裡,永恆常住。

  「臣聞:道不遠人,彰非色非空之象;天能覆物,仰不清不濁之機。苟一念之精通,則十方之咸集。」

  老方丈手持朝簡,對空禮拜。同時誦道。

  天地幽幽,星光閃閃,天上沒有一絲陰雲遮蔽,只見銀河懸掛與夜空之上,天上有星光,地上則有燭光。

  再次高舉朝簡,老方丈對天再拜,曰:「臣聞:天本不言,雖曰禍淫而福善;道無不覆,然常惡殺以好生。雷霆寓震動之威,雨露有沾濡之化。網恢恢而不漏,德蕩蕩以難名。吉凶非數之適然,禍福皆人之所召。」

  上一次離的遠,有些話我聽不清,且當時目的不同,所稱頌也有所不同。而這一次我卻站的很近,就在壇場邊,聽到老方丈的誦念時,竟引得我生出些許恍惚。按說羅天大醮儀中的詞要不本就是上天所傳,要不便是成了仙的祖師親筆寫就,其中自然蘊含大道理。

  尤其此句「吉凶非數之適燃,禍福皆人之所召?」這真是祖師之語嗎?經歷這麼多事,我恍惚覺得好像確實冥冥中自有命數的作用,可仔細想想,好像又確實並非定而不可改之數?這茫茫天道之真相到底若何呢?

  思索間,老方丈又誦了很多詞。我都沒聽清,直到老方丈開始稱頌神名,我才回過神來。

  「臣率眾誠惶伏首,一叩首,朝禮虛無自然元始天尊、無極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

  說完,老方丈率眾下拜,在場所有道人一同對壇場叩首,我和師父也不例外。

  「二叩首,朝禮高上金闕玉皇、十極高真,諸天上帝。」

  道眾人等,再次隨老方丈對天禮拜。

  「三叩首,普天星斗,河漢群真,十方已得道大聖眾,至真諸君丈人。」

  第三次再拜,道場肅穆無聲,只有火燭跳動之音,仿佛天地靜默,高真臨壇,諸天皆下看鵠鳴山頂。

  眾人拜完,還是老方丈仰天稱道:「上天之載,蕩蕩巍巍。至道之精,恍恍惚惚。輒殫悃素,仰叩圓青。顧有漏之幻軀,獲罪而無所祈禱;仰無名之妙道,大德而有以包容。是穀旦之謹嚴,肅蘭場而致潔。鑒清八表,醮設羅天,冰潔五官,誠存一念。祈罪山摧滅,增壽岳之彌高;福海澄清,流祿河之不竭。」

  當老方丈誦完禱詞,有人輕叩洪鐘。殿宇之後,聲徹群山之間,如昭告天地上下,一切眾等,無論含情有靈,亦或幽冥眾等,一切萬靈萬物,皆憑道炁所生,值此科醮,與道相應,消弭無邊罪業,蠲除煩惱魔念,盡向虛無妙有之真道。

  不同於上一次,天空之上薄霧被星斗之光衝破。這一次本就是晴空朗霽,星月的光輝在此刻更是大放,尤其北斗七星,從我的角度看去,仿佛正從老方丈的背後遙指此處,七顆大星光輝煜煜,我從未見過這般明朗的北斗七星。

  我站在燭火之中,猶如置身於天上,已分不出到底是天上星斗,還是山頂點燃的燭火。道道清和之氣,伴鐘聲響於天地之間,即使在山腳下的村民,也清晰可聞。

  若是山邊有百姓出門,都會見到極為殊勝奇妙的景象。仿佛同樣在一片夜空之下,可鵠鳴山頂的星光偏就更亮些。即使只是隱約聽聞鐘聲,似乎都可使心神安定,夢寐無擾。

  無數遊走山間盤桓的幽魂野鬼聽聞道音,戾氣得消,皆歸乎清靜。有靈之鳥獸亦有所感,不論原本做什麼,都抬首朝鵠鳴山頂看來,更有甚者,俯身禮拜起來。

  隨著老方丈執簡行法,踏罡步斗,全山道眾一齊誦經:「元始洞玄,靈寶本章。上品妙首,十回度人。百魔隱韻,離合自然。混洞赤文,無無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無復祖,唯道為身……」


  念的正是度人經,其聲愈傳愈遠,全山都是誦經之聲。

  之所以朗誦度人經,正是因為此經為道藏群經開篇之章。此經闡述的是元始天尊開化一切萬有之始的景象。在度人經中講「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按經所載,是靈寶之炁結就三幅圖景,天真皇人目睹之後,以紫筆記錄,然後有了這三幅圖流傳於世,分別是「靈寶始青變化之圖、碧落空歌圖、大浮黎土圖」。

  以我在陰陽渡口聽見的說法,兩千多年前,上清境祖師取三幅圖之符,演化成三部天書,逐傳於人間。後兩部天書早已在人間顯現,分別為茅山中卷和茅山下卷,雖然早已不知另外兩卷天書的蹤跡,但依舊留存人世。只有茅山上卷被陶祖帶往陰陽渡口,等待時機合適,才令其出世。

  如今恰逢其時,正是演自靈寶始青變化圖的茅山上卷天書要出現世間之時。我在陰陽渡口將天書帶回此地,也是我的使命。對我來說,以此功德才能換回師父繼續留在世間。

  既然決定要讓天書在鵠鳴山現世,所以老方丈正好借羅天大醮恭請天書出世,同時藉此無量福德鎮壓劫運,超拔幽魂。

  師父早就跟我說過,科儀演教。一切行科之法,其實都是為了演化教法。通過詞藻、語言、唱韻、道人的咒、決、步、符等,演化天地間本具之理,使無形之道借形而演。就像我已經身帶天書,可若是沒有書冊,也無人可見,非得由我在空白書冊上寫下書名,賦其形,才能讓人睹其文。

  既然是要「演」自然就要模仿經中所講,開闢時的景象。就像一開始我得到天書的時候,也會親眼看見靈寶始青變化圖結就開闢一界的景象,然後才凝出天書。

  現在老方丈通過羅天大醮和朗誦度人經,也是演出靈文出現於世。然後我便要上前,在壇宇之上的空白書冊上,寫出天書之名,親筆畫出靈寶始青變化圖的紋路,使天書形質皆具,真正的降世於人間。

  當差不多的時候,我開始朝壇上走去。這是我第一次身著高功法衣,以大洞道士的姿態登臨壇場。台下的道士,都朝著我躬身行禮。就連主壇的老方丈,也走下一級台階,站立一旁。

  我沒有拒絕,因為我知道,他們的禮敬根本不是給我張守一的。我也沒這個德行與能耐,所謂德不配位,就算我真的跑到這裡來受了這些禮節,尤其當著天尊祖師,羅天眾神之面,怕是馬上就得現世報了。

  所有的禮敬,其實都是給我胸中那部天書的,自上清境傳下,隱沒在陰陽渡口兩千多年。如今終於要現世於人間了。

  壇宇之上,一本選材考究,裝訂精美的白板書已經備好。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讓天書現世,只能憑藉心底自然流露的思想而行。

  澄心靜意,摒除雜念,專注一意。取淨筆,沾墨。感應著胸口的悸動與隱約流動之氣。

  先落下筆,在封面上寫下幾個古篆大字:

  「茅、山、上、卷!」

  僅僅是四個字,我腦海里忽然生出許多莫名的念頭。像是好像我從未入道,還跟著爺爺在寫對聯。又仿佛我只是在二爺家裡,承歡膝下。或者我結婚生子,連這世上有無鬼神都不曾知曉,渾渾噩噩,忙忙碌碌的了此一生。

  是了,我看見了我人生的無數個可能。或平凡,或顯貴,可不曾有一個人生是我得以窺見天機,乃至親筆落書,將天書帶來人間的。

  師父帶我入道,讓我親眼見識了這真實的世界,實在是我的幸事。

  也不知為何,僅僅只是寫下四個字,卻讓我看到無邊的幻念。腦海里走過無數,其實也才轉瞬。

  我終於再次堅下心來,翻開第一頁。腦海里,在陰陽渡口上清洞天中,見到始青變化圖現世時的景象變得無比清晰,一切盡在眼前,每一道紋路,每一筆圖篆,清晰無比。

  一道大符,閃爍在虛無空寂的黑暗中,其紋漸生,演化無邊世界。

  腦海里所呈現的,同時我的筆上,已逐漸成型,片刻之後,完整的始青變化圖終於出現在第一頁的紙上。

  與陰陽渡口時不同,陰陽混合之地,第一頁空白無物,象徵的是先天未萌的太易。如今,天書顯化人間,太易隱於無形,故此第一頁便是靈寶始青變化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