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科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68章 科舉

  李璬坐鎮江陵,節制四鎮,手裡確實有不少錢,而且從長安出來的人,貪圖享樂、生活奢靡已經深入骨髓。

  且不說現在戰亂還沒蔓延,歷史上,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天下蕭條,長安出來的官員依舊奢靡成風。

  元和十四年,河北三鎮歸服中央,唐憲宗派宰相張弘靖接管盧龍,張弘靖坐著像房子一樣的轎子去,直接給盧龍的將士看傻了。

  因為河朔一直是牙兵說了算,老大都起於行伍,與將士同甘共苦,他們從來沒見過這麼奢華的東西。

  這也罷了,關鍵後面盧龍節度使劉總交出兵權後,給盧龍將士留了一百萬貫錢,以做軍餉,但張弘靖帶著從朝廷來的官員貪污了二十萬貫。

  這下,盧龍將士忍無可忍了,將其餘朝廷官員盡數殺害,囚禁張弘靖,降而復叛。

  李璬的作風,和張弘靖一般無二,他們都以為,天下就只有他們看得見的那幾個人。

  一旁的嚴武早就看不慣李璬的作風,宴席上又見李璬胡亂賞賜,默默嘆氣。

  ……

  長安這邊,李琩在麒麟殿宴請高仙芝及其文武,席間不論公事,只敘情義。

  直到次日,李琩才辦公。

  李琩先和高仙芝及其朝臣討論對抓捕叛軍將領的處置。

  以高仙芝為主的武將強硬派,建議李琩全殺了,理由是謀逆不可姑息,應該殺一儆百。

  而以韋見素為主的文官派,則建議留著用,理由是安史叛軍未全部平定,應該讓叛軍們看到,只要投降,朝廷就會寬待他們。

  李琩沒有全聽,而是把他們分為三類。

  第一類,誓死不降被抓的主要將領,殺了。

  第二類,官軍攻城過程中降的,全部流放。

  第三類,積極響應官軍攻城的,可以任用。

  李琩提了思路,具體的事,便交給高仙芝去辦。

  接著,便是安排立功將士的封賞和任用。

  李琩留大部分人在河北,小部分親信把他們分到關中各地。

  最後,便是科舉。

  李琩詔令,天下凡通一藝者,都可以到長安參加考試。

  至於徹底收復失地,則還要等一等,先拉扯一下,因為李琩不願意搜刮百姓太狠,朝廷現在沒這麼多錢支持立馬開戰。

  各地進入了短暫的和平,很多人的目光都投到李琩開設的科舉上。

  漸漸的,長安聚集了許多前來應試的人。

  但是,對於科舉,也不是所有人都贊成。

  比如,出身博陵崔氏的崔光遠就給李琩上了一封奏書,諫言:「臣未參加過科舉,不應該非議進士,但是臣祖父(崔敬嗣),參加科舉,一舉考上,此後再沒有留文選之書,因為考科舉只需詩詞歌賦,而詩詞歌賦不過是奇巧淫技,學了之後人就變得輕浮。因此,朝廷選官,應該選公卿子弟,公卿子弟從小學習,熟悉朝廷事務,禮儀不教而自成,寒士即使有個別出類拔萃的,也沒空閒學習。」

  李琩看完這封奏書,遞給一旁的楊玉環。

  楊玉環看後,笑道:「崔光遠本身就是門蔭入仕,又是出身五姓七望,自然要為他們自己說話。」

  所謂五姓七望,是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五個姓,七個地方的人。

  李世民時期,曾經為了打擊五姓七望,要求重新編寫《氏族志》,李治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其中幾家通婚。

  但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因為大唐皇室,便是出自隴右李氏,並且以此為榮。

  李琩沉吟片刻,道:「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這科舉都必須推行。」

  這時,石守義進門來報,道:「陛下,來京士子們在曲江鬧笑話了。」

  「怎麼回事?」李琩問。

  石守義當即把曲江的事繪聲繪色的說給李琩。

  原來,門閥們拿準了科舉士子們的心思,策劃了一場鬧劇。

  今日士子們在曲江宴飲,正在盡興之時,看到曲江池岸邊過來一大隊身穿華服的侍女,簇擁著一頂大轎子。

  士子便由此認為轎子裡面是大家閨秀過來選夫,於是便把船靠到岸邊,又是唱詩又是做賦,對轎子裡面的大家閨秀獻殷勤,或是挑逗,熱鬧非常。


  等士子們表演得差不多了,轎中人便開始現身。

  只見轎簾掀開一條縫,伸出一條腿來,把裙子往上一撩,露出了一條長滿黑毛的粗腿。

  這顯然是個男人!

  士子們先是一愣,隨後掩袂而走,落荒而逃。

  石守義即便是身經百戰,說起這事也忍不住笑。

  李琩搖頭笑笑,心裡默默嘆了口氣。

  這些門閥,是在用這種方法告訴他,科舉士子確實輕浮,行為放蕩不羈,不堪大用。

  李琩想了想,讓太監去把王維傳到紫宸殿(大明宮的紫宸殿)。

  紫宸殿裡。

  李琩問王維道:「今日曲江的事,王右丞聽說了?」

  王維道:「臣已知曉,但不知如何處置,若是下令責備,顯得小題大做,若是不聞不問,又鬧得滿城風雨,於即將開考恩科不利。」

  李琩道:「有時候,處理一件事,不必正面回應,你把我們這次科舉的門類再重申一遍就行。」

  王維微愣,不太明白李琩的意思。

  李琩接道:「這次科舉,並不是只考詩詞歌賦,我先前已經下過敕令,凡通一藝者,皆可參加,你們也為此準備了好幾個月,不必把目光都放到文學士子上面。至於文學士子輕浮這一點,也不能一概而論,找幾個德高望重老進士,作為宣傳榜樣,以輿論打輿論。」

  王維恍然大悟,道:「臣明白了,謝陛下賜教。」

  李琩見王維心不在焉,道:「玉真公主和江采萍,她兩人已經認罪,我特赦了她們,讓她們搬回宮裡住,我自己有分寸,你不必因為佛道的事分心,你的當務之急,是辦好這次科舉。」

  王維因為玉真公主的恩情,以及本身對佛道的鑽研,對李琩打壓佛道有些想法,現在聽李琩主動解釋,他頗為受用,起身道:「謝陛下坦言相告,臣必定為科舉考試盡心竭力。」

  李琩點點頭,轉道:「我讓你先觀察應試之人,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者?」

  王維想了想,道:「有一人談吐不凡,性情剛正,臣頗有印象。」

  「叫什麼名字?」

  「袁晁。」

  「袁晁?」李琩有些訝異。

  王維見李琩的模樣,好奇道:「陛下認識此人。」

  李琩搖搖頭,問道:「哪裡人士?」

  王維道:「台州臨海人,出身寒微,聽聞是鄉里人湊錢給他入京應試。」

  李琩點點頭,心中確認此人就是歷史上那個袁晁。

  歷史上,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袁晁為台州胥吏,朝廷讓他征台州的賦稅,他同情百姓不願徵收,遭受了鞭法,於是他一怒之下,聚眾起義,一度聚農名起義軍二十餘萬,最後被李光弼率兵鎮壓。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