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分配和生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7章 分配和生產

  榷鹽法,榷是獨木橋的意思,表明官府壟斷經營鹽業。

  其主要內容總結起來,便是民產、官收、官運、官銷。

  其核心賺錢的方式,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比如今年官府收購鹽的價格是每斗十錢,賣出的價格高達每斗一百一十錢,利潤率達到百分之一千。

  這樣的利潤率聽起來十分恐怖,但是相比加各種稅目,老百姓更願意支持官府的榷鹽法。

  不過,倉促設立的榷鹽法,除了利潤太高外,也還有其他諸多漏洞。

  第一是全面實行官營,增設了大量機構,增加了大量的官員,讓朝廷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手續也十分繁雜。

  而且,由於官府壟斷,機構和官員的增加,滋生了大量的腐敗份子,即使李琩前面殺雞儆猴,還是擋不住底下官員的腐敗。

  第二,官運、官銷,就需要征大量民工運鹽,增加了百姓的徭役負擔,影響農業生產,也讓百姓多有怨言。

  基於以上問題,杜甫彈劾了官員的腐敗,希望能裁剪機構,減輕百姓徭役。

  但具體方法,杜甫暫時沒想出來。

  都說領導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不喜歡提出問題的人,但李琩不這麼想,他覺得術業有專攻,以杜甫的能力,能在財政方面提出這些問題就算不錯了,解決問題,還是交給專業的人。

  於是,李琩叫來了在長安的劉晏。

  李琩把杜甫的問題一一說給劉晏,問劉晏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劉晏對這些問題一清二楚,當即回道:「回陛下,臣近日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原想等理清思路,再奏報陛下,但陛下已然問起,臣只能先奏,若有不當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李琩道:「士安但說無妨。」

  劉晏道:「這些問題皆是因官收、官運、官銷所引起,若是改為官收、商運、商銷,則問題迎刃而解。」

  「說詳細些。」李琩道。

  劉晏道:「官收是鹽法的根本,萬不能動,但官運、官銷則不然,官府收鹽之後,可照樣高價賣給鹽商,讓鹽商去運,讓鹽商去銷。這樣一來,朝廷就可以精簡機構,裁剪人員,把貪腐之人,排除在鹽官之外,也不用征徭役運鹽。」

  劉晏所說的,其實就是批發和零售的問題,李琩瞬間就聽懂了。

  但一旁的杜甫對經濟一塊並不精通,想了半晌,才勉強明白,問道:「讓商人再過一道手,他們再翻倍加價賣給百姓,如此一來,百姓如何生活?難道朝廷限價嗎?若是限價,商人們恐怕不會做這虧本的買賣。」

  劉晏道:「官府精簡了機構,裁撤了官員,節約了成本,賣給商人時,便不用那麼高的價格。當然,商人逐利,即使他們從官府手裡拿鹽的價格低,也可能高價賣給百姓,對於這種情況,朝廷不好強行限價,但是可以設置常平倉。糧食可以設置常平倉,鹽也可以。設了常平倉,若是鹽商們售價過高,官府就從常平倉里出鹽賣給百姓,平衡市價。這樣既能穩定鹽價,還能照顧到商人不願去的偏遠地區。」

  杜甫聽完,驚住了。

  因為劉晏的方法,不僅解決了他提出的問題,還考慮到了商人不願去的偏遠地區。

  想當年,杜甫的祖上也是搞經濟的,只是後來大唐科舉以詩文取仕,他們杜家便轉而搞起了文學。

  李琩對劉晏的辦法頗為認可,他原本想補充一條,但想想還是忍住了。

  李琩想補充的,是劉晏鹽法的一個漏洞——官商勾結,私鹽販子有機可乘。

  但他沒說,因為他知道事物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個漏洞的存在,初期可以吸引大批商人入行,也可以倒逼官鹽修正問題,等把鹽商套牢,他再想辦法解決這個漏洞。

  劉晏心思機敏,見李琩欲言又止,道:「臣倉促之間想出此法,思慮不周,請陛下指正。」

  「士安此法,十分精妙,我沒什麼意見。」李琩微微一笑,頓了頓,道:「我只是對鹽井有些新的思考。」

  劉晏一怔,道:「請陛下賜教。」

  李琩道:「當前的鹽井,還是傳自李冰興建都江堰時發明的大口淺井,大口淺井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挖掘不深,我有一個新的設計,能節約人力物力,且深挖鹽井。」


  劉晏又驚又喜,忙道:「請陛下說詳細些。」

  李琩起身到龍案上,找出一張圖紙,遞給劉晏,道:「你瞧瞧。」

  劉晏接過看了半晌,好奇道:「這是什麼原理?」

  「槓桿……」李琩原本想說槓桿原理,但考慮到劉晏可能聽不懂,轉道:「士安會舂米嗎?」

  劉晏點頭道:「會。」

  李琩道:「就和舂米差不多,你踩一頭,讓另外一頭向下運動。」

  劉晏恍然大悟,道:「竟然如此簡……高明!」

  劉晏「如此簡單」差點脫口而出,但李琩提出的發明,他怎麼也得用奉承的詞。

  李琩知道劉晏想說什麼,笑道:「很多發明的原理都很簡單,只是應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劉晏見李琩聽出了他咽下去的話,尷尬一笑,道:「陛下說得是,原理雖然簡單,但工具設計複雜,若非陛下天縱英才,讓臣想上幾輩子也想不出這種設計,還請陛下替這新工藝賜名。」

  李琩道:「便叫卓筒井吧。」

  這工藝說起來簡單,但其實即使李琩見過這種設計,能記住也是機緣巧合。

  卓筒井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鑽井之父,他前世時,還去四川大英博物館親自看過,想不記得也難。

  李琩沉吟片刻,道:「這圖紙也是我倉促畫成,其中可能有些缺陷,士安你去召工匠製作,若是有問題,及時與我商討,不要怕驚擾我而誤了事。」

  劉晏高興領命:「是!」

  一旁的杜甫在旁邊默默看著李琩的一言一行,再結合昨日對李琩的認識,他終於明白,李琩手下這些人,為什麼對李琩既忠心,又忌憚。

  因為李琩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高超的御人之術只是其次,李琩不僅充分信任下屬,給下屬表現的機會,還能提出各種奇思妙想。

  沒人知道李琩的腦子到底了裝了多少東西,他們只知道,跟著李琩,就能功成名就,背叛李琩,就沒有好下場。

  杜甫不由得暗暗感嘆:「真是天佑大唐,降下如此英主!」

  李琩不知道杜甫心中所想,他只是早就想過,無論是現在推行的鹽法,還是後續即將推行的稅法,或是對世家門閥的打壓,解決的都是分配的問題。

  而要想中興大唐,又兼顧百姓,還需要解決生產的問題。

  他一開始之所以沒有著急解決生產,是因為分配和生產是相輔相成的,他沒有掌握分配權,就推行不了生產技術。

  砧板上的魚,是沒有發言權的。

  但現在,他是手握雄兵的大唐實權皇帝,他可以在分配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逐步推行他的生產計劃。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