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左拾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6章 左拾遺

  李琩把封常清叫來,問清楚有關杜甫之事的前後原因,並不是想責怪誰,而是想深入了解當前大唐的用人問題。

  杜甫就是大唐用人問題的一個縮影。

  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李琩和楊玉環第一次出長安那一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

  之後十年,杜甫開始遊歷,與李白一起踏上尋仙之路。

  到747年,李隆基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參加考試,但李林甫為了獨霸朝綱,打壓科舉,編了一場「野無遺賢」的大戲,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第。

  至此,杜甫的科舉之路斷絕,他走上了薦辟的路子,在長安住下,過起「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

  但依舊沒有被任用。

  萬般無奈之下,杜甫便開始向李隆基獻書。終於,他在一次祭祀中獻文獲得李隆基的賞識,讓其待制集賢院,等候分配。

  但是選人的主試官是李林甫,杜甫的願望還是落了空。

  直到李林甫下台,杜甫總算得到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心高氣傲,不願屈就,沒有就任,於是朝廷改任他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到這兒是一個分叉點。

  按照歷史,到這裡後,安祿山殺進長安,李隆基逃往劍南,李亨逃往朔方並在靈武繼位。

  杜甫得知李亨繼位,北上靈武前去找李亨,中途被叛軍俘獲,與王維一起成了階下囚。

  後來杜甫成功越獄,因為其才,被李亨任命為左拾遺。

  但好景不長,平叛一戰長安,房琯兵敗被罷,杜甫和房琯交好,便上書勸諫李亨不要罷免房琯,導致被李亨冷落。

  至此,杜甫的政治生涯基本結束。

  不過現在李琩守住了長安,成功政變,杜甫作為原有禁軍的一員,本該是被排擠的對象。

  但因為他和王維交好,躲過一劫,得以留在長安。

  可以說,在李琩政變之前,杜甫都是處在被排擠的位置,而李琩成功之後,杜甫獲得了「機緣」。

  杜甫這一路走來,歷史與現在的不同境遇,透露出了大唐用人的諸多問題。

  李琩沉吟片刻,道:「我沒有責怪你們的意思,杜子美的聲名,我早有耳聞,只是今日才得見,有些遺憾,去把他請進來吧。」

  「是。」王維將信將疑,領命出門。

  片刻後,杜甫隨王維一道進門,依次給李琩和楊玉環行禮。

  李琩打量了一眼杜甫,只見他四十來歲,模樣普通,粗布麻衣,略顯貧窮。

  李琩讓王維和封常清先去忙,再對杜甫道:「子美請坐吧。」

  杜甫惶恐道:「小臣不敢。」

  李琩道:「聽命便是。」

  「是。」杜甫不敢抗命,但也不敢和李琩同桌,把凳子搬後幾步,規矩的坐在李琩對面。

  李琩似笑非笑,道:「子美的才學,我是聽過的。『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便是子美所作吧?」

  杜甫聽李琩前半句,頗為高興,但聽了李琩說他的詩,嚇了一跳。

  因為李琩所誦的這首詩,正是他不願做河西尉這樣的小官時所作,詩中盡顯傲氣。

  杜甫連忙道:「小臣酒後胡言,請陛下責罰。」

  「無妨。」李琩微微一笑,「有才華之人皆有傲氣,只要能把這份傲氣轉變為辦事的能力,就是好事。」

  杜甫見李琩沒有責怪,行禮道:「多謝陛下寬容。」

  李琩道:「楊國忠和廢太子謀逆一事,你怎麼看?」

  杜甫一怔,他完全沒想到李琩會問這麼敏感的問題。

  他思索片刻,道:「楊國忠黨同伐異,只顧爭權奪利,陷害忠良,於家國毫無建樹,廢太子滿口仁義,卻包藏禍心。兩人串通一氣,行謀逆之事,實屬十惡不赦,幸得陛下迅速平叛,穩定局勢,救黎民於水火,挽大唐之將傾。」

  李琩對杜甫的回答頗為滿意,而且他也不在乎杜甫這些話是不是出於真心,他只要杜甫行動上替他辯經,這就夠了。

  李琩道:「我讓你任左拾遺,你可願意?」

  左拾遺,官職是從八品,光論品級,和杜甫之前的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差不多。


  但左拾遺是諫諍官,負責給皇帝提建議、挑毛病、查缺補漏等,是皇帝近臣,很多文臣大官,都是從這個位置爬上去的。

  杜甫大喜,起身行禮道:「臣拜謝陛下恩遇。」

  李琩道:「你去找吏部入職吧。」

  「喏。」杜甫領命,高興的去了。

  楊玉環待杜甫走遠,低聲道:「臣妾觀杜子美的性情,以後少不了要頂撞郎君。」

  李琩道:「偏聽則信,兼聽則明。李林甫和楊國忠接連把持朝政十幾年,把朝中的諫官收拾得形同虛設,讓杜子美……」

  李琩說到這裡,沒有再說下去,因為他注意到楊玉環的神情。

  楊玉環似乎是在激他。

  李琩瞬間就想明白了楊玉環此話的言外之意,楊玉環是怕他以後聽不得逆耳之言,一怒之下把杜甫給殺了,因此先給他打好預防針。

  李琩不由笑了笑,轉道:「你這般聰慧,要是做了諫官,沒有哪個皇帝會不聽你的諫言。」

  楊玉環道:「臣妾一女子,哪裡懂這些。」

  李琩靈光一閃,道:「曲江是科舉士子的聚會地,你讓我陪伱去那裡,莫不是也是在暗示什麼?」

  楊玉環連忙搖頭,道:「這倒不是,臣妾只是單純的想去遊玩。」

  「好吧。」李琩也不深究。

  在東市休息了會兒,李琩又陪楊玉環去曲江遊了半日,當天無話。

  ……

  次日。

  李琩剛安排完軍務,才上任一天的杜甫就給李琩上了一封奏書。

  奏書的內容,是關於劉晏和第五琦的鹽法制度。

  在安史之亂前,大唐的鹽業管理相當寬鬆,並沒有實行專營,而是官民自產自銷。

  但安史之亂爆發,大唐需要更多的錢支援前方戰事,於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劉晏和第五琦便盯上了鹽業。

  之所以是鹽業,是因為鹽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除了當調料使用外,還被用來保鮮和防腐。

  古代沒有冰箱、冷庫,也沒有反季節食品,保鮮和防腐基本全靠鹽,因此鹽的消耗量巨大。

  基於此,劉晏和第五琦上任後不久,便提出了榷鹽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