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恩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40章 恩義

  李琩見李适之輕鬆的模樣,便知道李适之以為他自己安全了。

  不過李琩也沒有多說,畢竟能快樂的多活一段時間,也算不錯,而且李琩也幫不了他什麼。

  李琩只與李适之互相寒暄幾句後,便進了紫宸殿。

  紫宸殿內,王忠嗣正給李隆基匯報事情,李隆基的神色看起來並不太好,想必是王忠嗣說了他不願意硬打石堡城的事。

  但雖然王忠嗣不願意取石堡城,李隆基還是給了他充分的信任,依舊讓他兼任了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四鎮節度使,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

  王忠嗣依舊如歷史上一樣,走到了他人生的高峰。

  李琩徑直入殿,給李隆基行了禮。

  李隆基道:「十八郎來了,以後河西隴右事物,需要磧西支援的地方,十八郎要多多上心。」

  「喏。」李琩領命。

  李隆基意味深長的瞅了王忠嗣一眼,接著對李琩道:「朕聽說阿綺絲被祆教徒傷了?」

  「回父皇,確有此事。」李琩誠實回道。

  李隆基道:「這些人是越來越大膽了,竟然追到京城行刺。河西祆教徒較多,朕任命你兼領河西黜陟使,以便你能去河西查探。」

  阿綺絲畢竟是拔汗那國的公主,又由李隆基親自許給李琩,如今在長安受了傷,李隆基總要有點表示。

  當然,這只是李隆基任命李琩為河西黜陟使的其中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李隆基想給王忠嗣點壓力,以及助力。

  壓力是暗示王忠嗣,他不打石堡城,自有李琩打。

  助力是如果王忠嗣能及時醒悟,那李琩也能從旁協助。

  李琩知道李隆基的用意,但依舊錶現出感動的模樣,道:「謝父皇恩典。」

  「我們父子之間,不必如此生份。」李隆基會心一笑,轉道:「對了,你王妃有個堂兄,叫楊釗,此人頗具才能,朕讓他隨伱去磧西,也算讓你王妃有個親人陪伴,還有王維也心向磧西,自請前去,朕也准了。」

  李隆基讓楊國忠到磧西,很明顯是想讓楊國忠監督李琩,並且替他搞錢。

  至於王維,雖然名義上是王維自請,不過暗地裡恐怕也是受到了李林甫的排擠。

  李琩雖然是李隆基的兒子,但要說起利益,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利益,才是高度一致的。

  李琩知道李隆基在算計他,但卻表現得更加感動,跪地淚目道:「父皇恩寵,兒萬死難報。」

  李隆基扶起李琩,道:「你們自去吧,各守本職。」

  「喏。」李琩和王忠嗣同聲回應,一起給李隆基行了禮,退了出去。

  兩人來到宮外,王忠嗣猶豫再三,還是主動道:「左相自請撤相,聖人准了。」

  「我知道。」李琩點點頭,「剛才進殿的時候,我遇到左相了。」

  王忠嗣回望了一眼興慶宮,嘆息一聲,「左相改任,以後朝中再無人能牽制右相。右相正將韋堅案和杜有鄰案擴大化,更沒有人阻止了。」

  李琩道:「王將軍這話逾矩了。」

  王忠嗣一怔,尷尬笑道:「臣九歲住在宮中,那時壽王殿下住寧王府,因此臣與殿下並無深交,可自九年前與殿下在隴右相遇後,臣便將殿下引為知己,因此見到殿下,便想將心中之事,盡數和殿下交流。」

  「王將軍厚愛,我也有這般心思。」李琩帶笑,「不過朝中之事,王將軍也不必太過擔憂,太子在朝中,他應該會竭盡所能,保護忠良。」

  提起李亨,王忠嗣神情有些黯然。

  王忠嗣覺得,他是越來越看不清李亨了。

  他兀自沉思了會兒,幽幽道:「但願吧。」

  李琩沒有再回話,兩人沉默同行。

  過了好一會兒,王忠嗣接著道:「這次被牽連的,都是當初支持擁立太子的人,臣當初也支持擁立太子,而且臣還不願意打石堡城。」

  李琩道:「王將軍是擔心受到牽連嗎?」

  王忠嗣搖搖頭,道:「臣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生死有命,臣不為自己擔憂,只是……」

  王忠嗣想說,他只是擔憂大唐的將來。


  他已經認識到,現在大唐矛盾重重,內奸臣當道,外藩鎮做大,上層權貴夜夜笙歌,下層百姓民生困苦,這種時候,恰恰是君王銳意進取之時。

  可是李隆基已經不復當年,作為繼承人的太子又一言難盡,他看不到大唐的未來在哪裡,

  王忠嗣活得清醒,可是卻無可奈何。

  李琩大致能猜到王忠嗣的意思,笑道:「王將軍憂國憂民,倒是讓我想起一句話。」

  王忠嗣道:「請殿下賜教。」

  李琩道:「王將軍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就算是螢火,也是光芒萬丈,更何況王將軍現在是四鎮節度使節。」

  王忠嗣沒想到李琩給他這麼高的評價,忙道:「殿下謬讚,若論光芒,臣怎能及得上殿下。」

  說罷,又細細品味了李琩這話的意思,補充道:「謝殿下教誨,臣確實不應該過分多想,臣的當務之急,還是以隴右和吐蕃事物為主。」

  李琩只是純粹的夸一句王忠嗣,完全沒想那麼多,但王忠嗣被李琩過往的智慧所震驚,因此對李琩的話,總會往好的方面舉一反三。

  王忠嗣舉一反三後,接著道:「臣雖不以武力攻取石堡城,但必定會保土安民,臣以為,隴右的當務之急,有兩點。」

  「哪兩點?」李琩順口問道。

  「第一點,以石堡城為界,絕不讓吐蕃再犯大唐一寸土地,現在秋收在即,吐蕃很可能再行劫掠。第二點,協助劍南奪回松州。松州是劍南通往隴右的重要中轉站,松州不奪回來,無論戰略,還是商路,都對大唐極為不利。」王忠嗣作了解釋,最後問道:「殿下以為如何?」

  這兩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也十分難。

  吐蕃以石堡城為據點四處劫掠,占據了絕對的主動性,要想防範,必須要有精妙的戰略布局。

  而松州,緊挨著磨環川,要奪回松州,就要和磨環川駐紮的吐蕃軍團會戰。

  歷史上哥舒翰被調回去平定安祿山叛亂之前,就正和磨環川的吐蕃軍糾纏。

  李琩若沒有炸藥搞定石堡城,能想到對陣吐蕃的最好方式,也是如此。

  「這也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策略。」李琩肯定的回覆道。

  王忠嗣得到了李琩的肯定,高興道:「既然殿下也認為妥當,臣便照此行事。事不宜遲,臣需速到隴右,先行告退。」

  李琩道:「王將軍慢走。」

  「喏。」王忠嗣給李琩行了一禮,先行離開。

  其實李琩回安西北庭也要路過隴右和河西,他和王忠嗣同路,但是現在他們兩人都是藩鎮大帥,若是一同趕路,會落口實給李林甫,引起李隆基的猜疑,因此兩人都默契的沒提同路的事。

  李琩目送王忠嗣離開,回到自己府邸。

  他府中,阿綺絲已經讓人收拾好行禮,隨時準備出發,何錦也打算跟他一起回去,除此之外,杜二娘一家人都被衙役送了過來。

  眾人見到李琩,紛紛行禮。

  押送杜家的衙役行禮之後,主動道:「殿下,此去磧西山高路遠,小人等於路不熟,想同殿下一道,還請殿下恩准。」

  這衙役話是這麼說,但實際上,他們之所以要和李琩同路,是因為這背後關係錯綜複雜,上面也有暗示。

  不過李琩也不計較這些,給管家李九遞了個眼神,李九便掏出一袋錢呈給李琩。

  李琩接過錢,拿給這衙役,道:「弟兄們一路辛勞,這點錢買點酒喝。」

  這衙役高興的接過,道:「多謝殿下恩賞。」

  李琩回之一笑,向阿綺絲走去。

  杜二娘見李琩輕描淡寫的給了衙役錢後,完全沒有向杜家要謝,心中又對李琩感激了幾分。

  杜二娘曾經作為良娣,知道流放的門道,衙役押送流放犯人有限時,一來一回旅途遙遠,十分艱辛,因此即使秉公執法,一路上也會將艱辛的怨氣轉到犯人身上,若是上面再有什麼指示,那犯人則更加難過。

  以杜氏如今的處境,如果不是李琩,他們一家人走到流放地,能活著的人恐怕沒有幾個。

  因此,李琩對他們杜家,是再造之恩。

  念及此處,杜二娘來到李琩跟前,給李琩磕了一個頭,道:「壽王殿下大恩,杜家無以為報,來世我結草銜環,再報殿下。」


  有杜二娘帶頭,杜有鄰等人也跟著跪謝李琩。

  李琩被這突然的一跪驚了一下,連忙扶起杜二娘和杜有鄰,道:「我如何受得起如此大禮,我不能保你們在長安接著榮華富貴,但保你們安然活著,不過舉手之勞,你們不必如此多禮。」

  杜二娘道:「壽王殿下舉手之勞,對杜家卻是再造之恩,我先前還以為殿下是……是我不對,錯怪殿下了。」

  杜二娘想說輕薄之人,不過此時再說這個詞不合適,因此她省略了。

  「無妨。」李琩微微一笑,「你們先休息休息,呆會兒趕路才有力氣。」

  「喏。」杜二娘退了下去。

  李琩來到阿綺絲身邊,阿綺絲將懷裡的李苓放下地,笑道:「我以為像殿下這樣剛正不餓的人,會不屑於地下規則這一套。」

  阿綺絲說的地下規則,是指李琩給衙役錢的事。

  「是剛正不阿,阿,不是餓。」李琩笑著糾正阿綺絲,順手摸了摸李苓的頭,接著解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剛正不阿不代表一根筋。」

  阿綺絲沒聽過李琩說的這個對聯,不過大概能領會意思,笑道:「殿下處事周到,這樣的人怎麼能叫人不愛。」

  阿綺絲的表達有些直白,李琩只能笑笑,隨後轉道:「你的傷能長途跋涉嗎?」

  「行軍打仗都行。」阿綺絲抬抬手,表示無礙,道:「我們現在就走嗎?」

  李琩道:「再等兩個人。」

  「哪兩個人?」阿綺絲問道。

  李琩道:「王摩詰和楊釗。」

  阿綺絲點頭,想了想,道:「王摩詰是個有趣的人,我願意和他交朋友,楊釗雖然是王妃的堂兄,但我討厭他。」

  李琩聞言笑笑,沒有回答。

  一旁的李苓卻跟著道:「我也討厭他。」

  李琩聽了這話,不由問道:「你見過?」

  李苓道:「沒見過。」

  李琩道:「要見過了才能評價,知道嗎?」

  李苓道:「哦。」

  半個時辰後,王維和楊國忠前後腳到,一行人出發去磧西。

  一行人浩浩蕩蕩,從長安出發,花了二十天,到了蘭州城外。

  此時,蘭州城外,一個熟悉的面孔帶著隴右文武早已等候多時。

  這個熟悉的面孔正是高適。

  高適見到李琩,熱情的上前相迎,道:「殿下,王節帥擔心邊務,到隴右後便徑直去了鄯州布防,特命末將在此迎接殿下。」

  高適這些年跟著王忠嗣東征西討,儼然已經成了王忠嗣手下幾個重要人物之一,加之和李琩相熟,因此王忠嗣特地派他來迎接李琩。

  李琩能感受到王忠嗣對他的重視,笑道:「隴右和吐蕃極可能有戰事發生,達夫不去前方,恐怕錯過了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在後方調配,一樣可以建功立業。」高適笑呵呵的回應,接道:「末將已在城中備好酒席為殿下接風洗塵,請殿下上馬。」

  「那就多謝達夫了。」李琩以為高適要和他騎馬同去,便重新上馬。

  但李琩上馬之後,高適卻替李琩牽起了馬。

  李琩疑惑道:「達夫這是為何?」

  高適道:「當年若不是殿下提攜,末將現在恐怕還在四處流浪,殿下恩情,末將無以為報,只能以此聊表存心。」

  李琩道:「我提攜你,是為國舉才,你不必如此多禮。」

  高適誠懇道:「殿下人品高潔,末將不敢送禮,就請殿下准許末將為您牽一次馬吧!」

  「好吧。」李琩答應下來。

  「謝殿下。」

  高適給李琩行了一禮,替李琩牽著馬,將李琩帶進城,直抵酒樓,一路上行人注目。

  第一次到隴右的楊國忠和杜有鄰等人見李琩如此得人心,各有所感。

  杜有鄰等人感慨李琩賢王之名果真不是謊言欺人,而楊國忠則打算把這事記下來,以後好上呈朝廷。

  兄弟們,來不及分章了,合章發。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