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蒲州來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青州城主府內,劉璋得人來報,說是甄逸和糜竺來訪,不由的霍然而起,滿面喜色。

  他與這二人早年便已結成同盟,此前一路征戰,再未得見。但他能取得往昔種種戰績,卻與兩家的默默支持,有著極大的關係。

  一直以來,林部之人漸漸也滲入這兩家的商業框架之中,兩人從無怨言,認真說起來,劉璋自覺很有些虧欠二人。如今,聞聽這二位忽然來見,如何不讓他大喜過望。

  當下,連忙使人去準備酒席,自己親自帶著沮授、陳宮二人往府外來迎。

  甄逸、糜竺打從當日劉璋暗示他們大亂將起,就將家人都移往了蒲州。後來整個北方之地大亂,對於他們卻是並未有絲毫影響,由是對劉璋即佩且感。

  前些日子,聽聞北方黃巾平定,劉璋出領青州牧,這才與兀蒙等人商議一番,徑直來尋劉璋相見。

  府門外,劉璋急急迎出,抬眼所見,但見果然是甄逸與糜竺負手而立。兩人身後,卻還有一人,滿眼急切的看著這邊,一見劉璋身影,面上忽然顯出激動之色。

  就在劉璋拱手欲要向甄、糜二人招呼見禮之時,一人卻忽然衝到近前,噗通跪倒,大哭道:「主公,想煞末將了………」

  劉璋大驚,微微後退半步,凝目仔細打量,猛然間臉上也是顯出激動,上前一把拉起,喜道:「文遠,怎麼是你!」

  原來這人竟是被劉璋一直派在北地的張遼。幾年過去,如今張遼已然徹底張成。虎背熊腰,滿面淚流之際,一張面孔卻滿是風霜之色,隱泛暗紅,自是終日爭殺於塞外苦寒之地所致。

  劉璋也是眼圈發紅,想及當日自己學成下山,第一個去找的就是張遼。晃晃數載過去,昔日青澀少年,終成參天大樹。今日猛然一見,前塵恍如就在眼前,唏噓激盪之情,比之張遼竟不少半分。

  「遼與高順將軍奉主公之命,整合北方關外異族,時時聽聞主公事跡,實是想念。此番,得知主公平定黃巾,主政青州,甄、糜二位先生要來與主公相見,遼實在忍耐不住,便求同來,還望主公恕罪。」

  張遼虎目中淚水不斷,躬身請罪道。劉璋終也落下淚來,拉著他手搖頭道:「文遠說什麼罪不罪的?你和高順將軍兩人,獨處異地,這些年來,其中之苦,別人不知,我豈不知?今日相見,只有歡喜,何來罪責?來,且待我見過兩位先生,咱們再進去說話。」

  張遼見劉璋也是真情流露,心中又是歡喜又是感動,聽到劉璋所言,連忙應著,閃身站到劉璋身後。

  劉璋這才舉步向一直立在一旁的甄逸、糜竺身前站定,微紅著雙目,深深一揖,恭聲道:「二位先生,一別經年,可想殺劉璋了。方才心情激盪,多有失態,冷落了二位先生,還望二位先生多多諒解,切莫怪罪。」

  甄逸和糜竺對望一眼,同時微笑,躬身還禮。甄逸笑道:「明公真性情,我二人只有欽佩,何來怪罪?你我一別多年,如今相見,便我等也是情難自禁,世俗之禮,卻也毋須多談了。」

  劉璋點頭稱是,一手一個拉著,笑道:「好好好,今日老友重逢,實在是天大之喜。璋已命人備下酒席,你我今日,不醉不歸。」

  甄逸、糜竺見他如今身居高位,仍是以往日之禮相待,心中感動,連連應著,眾人一同進了府門。

  待到偏廳中落座,劉璋將沮授、陳宮給二人引見了,又使人去傳孔融前來。待得孔融到了,與這二人卻是熟稔。兩下見了,自有一番喜悅唏噓。

  筵席排開,劉璋讓張遼也坐,張遼堅持不肯,卻終是拗不過。被劉璋拉在身邊坐下,心中更是感動不已。

  這些年,高順和張遼發展迅猛,足跡遍及河套地區。如今麾下控弦之士已達三萬。其中本部人馬一萬,外族附屬軍兩萬,皆善戰悍勇之士。

  整個河套地區,除了逐漸退到西北的匈奴殘部外,眾多小部族幾乎盡數加入晏天牧場,零星幾個超大的部落,卻是屬於鮮卑。卻也一直跟這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在河套地區,晏天牧場占據下套,鮮卑臨近上套,而匈奴卻在西北一帶活動,大體看去,儼然一個小三國的分布格局。

  只是目前高順張遼也沒了再擴增的能力。要知養這三萬兵馬,靡費太過龐大。若不是那兩萬附屬軍,多是自己解決糧秣問題,只怕這三萬人拖也把他們拖垮了。

  顯然,在失了劫掠的補充後,單靠晏天牧場補給,實在是不堪重負。

  而且,晏天牧場畢竟只是商家,一旦出現問題,牽一而發全身,必將影響到高順軍隊的發展。


  這也是此次張遼跟著過來的原因。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下一步該當如何決斷,還需要劉璋這個主公拿出個章程來。

  劉璋微一沉吟,只是點點頭,卻並未多說。轉開話題,招呼眾人飲酒吃菜。張遼知道劉璋這是不想在酒席上討論這事兒,也就不再多言,只埋頭吃喝。

  待到盡歡而散,劉璋這才請眾人往後面去坐。孔融知道自己與劉璋更多的是私交。如今添掌招賢館一職,多是客卿的意思,有些東西還是避諱些好,遂以酒醉為由,告辭而去。

  劉璋也不強留,含笑送他出去,這才領著幾人在書房坐定。看看甄逸與糜竺二人,笑著道:「二位先生這次前來,怕不只是看望老朋友吧。有什麼話,還請直言就是。」

  甄逸與糜竺對望一眼,都是笑了笑。糜竺抱拳道:「明公慧眼!呵呵,如今仗明公威勢,北方之地盡平,無復大亂。公今又主政一州之地,想必也定會給我等商賈一份立足之處。故而,我與甄兄商議,是不是將家小遷來青州?一來可將北方的營生拾起來,二來嘛,應該對明公也是有些幫助的。卻不知明公意下如何?」

  劉璋微微一愣,沒想到糜竺竟問出這麼一出來。輕輕蹙眉之際,卻忽然見陳宮在一旁對自己使眼色。

  裝作不經意的抬手撫了撫額頭,以袖子擋住旁人視線,往陳宮看去,卻見陳宮目光往糜竺那瞟了一眼。

  心中一動,偷眼看去,猛然捕捉到糜竺眼中一抹精光掠過。微一沉吟,頓時明白過來。

  糜竺面上毫無驚惶之色,微微一笑道:「明公何出此言?」

  劉璋嘿嘿一笑,撇嘴道:「如今雖說黃巾之亂平定,北方之地難道便真平靜了嗎?正因此番平亂,各郡得朝廷奉令,自征鄉勇,大者數萬人,小者幾千人,改刺史為州牧事,令由自出,已現尾大不掉之勢。

  而朝廷諸公,時至今日,尚未有任何說法。每日裡只顧著爭權奪利,只當萬事大吉了。殊不知,地方勢大,中央暗弱,此乃強枝弱干之勢。

  而今,我更聽說天子龍體欠安,已有預立太子之事。只是,好像期間頗多爭議,遲遲不能決。外戚與中涓的對立,更因此趨於白熱化。

  這種情形之下,若天子在一日,尚能勉強維持。但一旦有變,兩邊失了壓制,嘿嘿,朝內不靖,朝外諸侯各自心思,太平二字又從何談起?

  二公都是天下才智之士,又豈能看不出這點?子仲言要移家小來青州,豈不是欺人欺己之言嗎?」

  此時屋裡在座的,都算是自己人,劉璋也不藏著掖著,直言不諱的說來,眾人都是面色微變。

  糜竺與甄逸對望一眼,同時輕輕一嘆。糜竺這才抱拳苦笑道:「明公怪糜竺相欺,卻是冤枉了。只是,我等確實對後事有些疑慮,一時拿捏不准,這才來與明公求教。如今,公既然說的如此直白,不知可有何應對之策?還望能有以教我。」

  劉璋微微一笑,與沮授、陳宮交換了個眼神,這才沉吟道:「我與二位相交多年,一直多蒙二位全力支持,這也才有了今日局面。所以,你我其實已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既然子仲問起,我便也就直言了。」

  糜竺大喜,正容道:「正該如此,便請明公指教。但有吩咐,我等絕不敢辭。」

  劉璋兩眼射出銳利的光芒,來回看了兩人一眼,這才淡淡的道:「京中局勢變幻莫測,北方之地也是難以預估。兩位若有避禍之心,不妨考慮下川中之地。如今蜀中已有我父坐鎮,雖說漢中還留些殘餘,也不過芥蘚之患罷了。最多不過是蜀中與中央信息難通,對於蜀中安定,卻是沒有妨礙的。兩位若果有此心,我可與二位作書一封交與家父,必保的兩位一家無憂。」

  糜竺與甄逸聞聽這話,不由的同時一驚。劉璋這話雖輕描淡寫,卻說的篤定至極。而言中說漢中被賊人占據,導致蜀中與中央不能相通,言外之意,豈不是說,蜀中眼下已是劉家自治之地了?

  劉璋邀請自己二人將家小移至蜀中,固然是保全自己兩家之意,但又何嘗沒有以此來試探自己二人的心思之意?

  此時一旦決定了,便再無任何退路。正如劉璋方才所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倘若劉家能成了事,自然榮華富貴不必多提。但若是一旦出了事兒,自己兩家巴巴的送到蜀中的家人,也等若成了助逆的把柄,絕落不到好去。

  兩人都是點頭知尾的人物,只不過片刻間,便參透了裡面的玄奧。而對於劉家竟然早已開始在蜀中布局,進而已然在此時就掌控了蜀中,這種能力和眼光,不可謂不令人驚怖了。

  再想及這數年來,兩家其實一直就是全力與劉璋交好,這種基礎,在這個時局中,比之別家不知深厚多少倍。而放眼天下,也實在再無一家,能比劉璋這兒更有成功的可能。

  兩人對望一眼,瞬間便做出了決斷。相對微微點頭,糜竺抱拳正色道:「如此,多謝明公。明日,我二人便傳信家中,克日往川中遷移。」

  劉璋眼中閃過一抹喜色,面上放鬆下來。糜竺此話,等若是表明了兩家的態度。由今日起,兩家才算真正的併入劉璋的勢力,榮辱與共了。

  點點頭,看著糜竺忽然又道:「子仲,我知你擅長內政,如今青州政事多駑,實在讓我有些焦頭爛額。不知子仲可肯來幫我一二?至於商事,我想有甄先生打理,該當完全沒有問題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