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巡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番外三:巡遊

  禪讓大典之後,太上皇朱元璋便在胡貴妃和幾個未就藩的兒子陪同下,回了鳳陽老家。

  在鳳陽他拜祭了父母的皇陵和祖宗的祖陵,然後在中都住了兩個月,與父老鄉親撫今憶昔,把酒話桑麻,一解心中鄉愁。

  但他也沒有在故鄉久住,三月初便離開了鳳陽,沿著大運河一路北上,巡視了沿途南直、山東各府。

  這才是朱元璋此次出巡的真正目的——他想親眼看一看自己打下的這片江山,經過三十年的治理,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是不是像地方官員奏章中說的那樣『百姓安居樂業,始知有生民之樂』?

  雖然所到之處,官員肯定會多加粉飾,但朱元璋這種布衣天子,還是可以從城市的繁華程度,農民的衣著體態,甚至野狗野貓的胖瘦中,看出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狀態。

  在山東時,他命布政司將濟南府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請到大明湖,親自設宴款待。

  朱老闆手裡有黃冊,所以濟南府有多少適齡老人,他一清二楚。省里的官員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能來的都請來了,最後一共宴請兩千七百名老人赴宴。

  老人們激動地給太上皇磕頭,朱元璋高興的讓他們平身,看著這些穿著新衣服的老人家,笑問道:「這是把過年衣裳都穿來了?」

  「嘿嘿,那是。俺們做夢都不敢想能見洪武爺一面,那不得好好紮裹紮裹?」山東老漢們笑道。

  「哈哈,咱現在跟你們一樣,都是頤養天年的老人了。」朱元璋擺擺手道:「不用把咱當回事,就當是個老兄弟跟你們嘮嘮嗑。」

  朱元璋說著,目光緩緩掃過一眾老人家,滿意地點點頭道:「嗯,臉色都不錯,看來至少能溫飽。」

  「托洪武爺的福啊這都是!」老人家們紛紛感激不盡:「不是洪武爺的大恩大德,俺們哪能活到這歲數?」

  這絕對不是虛言奉承。朱元璋在位期間,特地頒布法令,要求全國善待老人,逢年過節縣裡還要送米麵衣物去慰問老人。

  為了讓百姓能老有所養,洪武六年他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只要家中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一個兒子便可以免去勞役。

  洪武二十年,隨著國家不再用兵漠北,財政開始盈餘,朱元璋又頒布了終身養老令,規定七十歲以上老人,國家賜給『社士』、『鄉士』等榮譽稱號;八十以上老人,每月給米五斗,酒三斤和肉五斤;九十歲以上老人,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匹帛和十斤絮。讓老百姓真正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因此老百姓都會竭力奉養老人,所以只要看老人的狀態,就知道此地的生活水平,如果老人都面有菜色,有氣無力,那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也不會好!

  讓朱元璋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山東老人普遍身子骨硬朗,好多人面色紅潤,沒有長期忍飢挨餓者。

  「好好,可見官員們沒有把咱的話當耳旁風,你們的子孫也能恪守孝道。」朱元璋滿意的笑了。

  「都是洪武爺的大恩大德啊!」老者們感激涕零道:「我們可忘不了三十年前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那時候根本看不到一點希望,哪敢奢望能活這麼大歲數?還吃得飽穿得暖?」

  「我們給洪武爺磕頭了!多謝洪武爺給了我們這麼幸福的下半輩子!」老者們知足的不要不要,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朱元璋,只能再給他磕一個。

  「好了好了,不要磕頭了。」朱元璋笑著示意他們起身道:「來來,都入席吧,咱們這些老東西一起好好喝一杯,祝你們長壽百歲,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祝洪武爺萬壽無疆!」老者們起身舉杯,顫巍巍的獻上最真誠的祝福。

  ~~

  離開山東後,朱元璋繼續北上。他最擔心的,還是北虜會不會死灰復燃,幾十年後又捲土重來?

  為了找到答案,他不顧年事已高,執意穿過燕山山脈,來到大寧。

  老十七寧王權和寧王傅、大寧都督潁國公傅友德,早已在邊界恭候多時了。

  兩人帶領朱元璋先視察了新城、富峪、會州等地的軍屯情況,這些衛所地處大寧南部,毗鄰燕山山脈,土地適宜耕種,因此以漢人為主。七分軍屯三分民屯,開墾土地近十萬頃,產糧足以供應整個大寧的駐軍,極大的減輕了內地的後勤負擔,是整個大寧衛穩定的基石所在。

  再往北走,到了大寧一帶,便幾乎看不到耕地了,放眼望去全都是蒙古人的牧場。


  進了大寧城,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城中人口繁多,其中七成漢人三成胡人。城內除了軍城必須的兵營糧庫馬場之外,還有非常熱鬧的市場。

  市場中,胡漢雜處,貿易興盛。到處可以看到操著生硬漢話的蒙人在跟漢人商販討價還價。也有什麼都不買的蒙古人,跟漢人攤主在純嘮嗑,雙方神態輕鬆,言語熱絡,大聲開著玩笑,時不時爆發出豪爽的大笑聲。

  朱老闆來的這天,正好趕上逢五逢十的大集,整個大寧衛的蒙古人都來趕集,他們用自己養的馬匹牛羊,還有在草原上採集的草藥,打獵得到的獸皮,跟漢人商販交換鐵鍋、鹽巴、茶葉、布匹、菜刀、臉盆……以及針頭線腦等一切生活必需品。

  市場還有官員專門維持交易秩序,買賣雙方若對交易有異議,可以請他們進行仲裁。市場上甚至還有大牌子,貼出主要貿易品的市場價,以防有人賺黑心錢。

  而買賣雙方只需要付出三十稅一的輕微代價,就可以換來這一切。

  「你這個市場搞得很上道嘛。」朱老闆微服視察之後,對傅友德讚不絕口道:「不光打仗厲害,搞商業也有一套啊。」

  「這都是當初六王爺的教誨。」傅友德年事已高,但身子骨還很硬朗,謙虛笑道:「他說要想永絕邊患,貿易是最好的武器。要讓蒙古人習慣於通過貿易得到他們需要的一切,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覺維護貿易環境。」

  「十年過去了,正如六王爺所說的那樣,現在蒙古人十分依賴互市。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從一開始每月兩次,到現在十天兩次大集。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買到所有需要的東西,普通牧民的日子都快趕上原先的王公了。誰要是搞叛亂,破壞了他們的好日子,不用我們出手,他們自己就會群起而攻之的。」

  「嗯,是老六的路數。」朱元璋笑道:「那小子……哈哈,說來也不老小了……總是把貿易放在第一位。」

  「六王爺可不只教了老臣貿易這一招。」傅友德又笑道:「他還傳授了老臣幾招,比如嚴格規定每個部族都只能在自己的衛所遊牧,絕對不可侵入其他衛所領地。」

  說著他壓低聲音道:「當初老臣還不清楚這樣做有什麼用,但十年過去了,各個衛所的蒙古人已經變得涇渭分明,彼此十分防備。再沒人有能力號令各部一起行動了。」

  「嗯。老六的主意向來靠譜。」朱元璋滿意的笑道:「當然也多虧了老傅你執行到位啊。」

  「如今兩族通婚已成常態,大量的蒙古青年應徵入伍,到南洋為大明開疆拓土,為臣可以很肯定的向皇上道喜,大明各部歸化成功,在大寧設立布政使司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傅友德有些激動難耐的抱拳道。

  「那是皇上考慮的事情,不是咱這個退休老頭該插嘴的。」朱元璋搖搖頭道:「我就是來看看你們,看看自己打下的江山。」

  「是。」傅友德應聲問道:「太上皇可還滿意?」

  「嗯。」朱元璋點點頭道:「有你老傅在,咱當然滿意了。」

  說著他又關切問道:「可是伱比咱還大三歲呢,也該跟咱一樣,退下來享享清福了。」

  「老臣七十歲就開始上疏乞骸骨,可是都被太上皇慰留了。」傅友德苦笑道。

  「哦,是嗎?」朱元璋不好意思的笑起來道:「你再上一道疏,就說咱同意了,皇上應該會准你致仕的。」

  「是,老臣謝太上皇恩典。」傅友德抱拳笑道。

  「老十七,別整天光想著就藩海外。」朱元璋又對寧王朱權道:「你抓緊跟你王傅學著點,等他致仕了,大寧可不能亂啊,不然你大哥饒不了你。」

  「是,兒臣記住了。」朱權雖然年紀不大,但身材魁梧,長須飄飄,賣相極佳。看上去就是可堪重任的樣子。

  ~~

  離開大寧後,朱元璋又視察了遼西和遼東,自有遼王和沈王接駕。

  遼王朱植是他的第十五子,今年二十一,已經就藩三年了。沈王朱模是他的第二十一子,今年才十八,去年剛剛就藩。

  朱元璋把兩個年輕的兒子丟在東北苦寒之地,確實有些不做人。但也確實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人,朱植原本是飛揚跳脫的性子,這會兒已經變得很沉穩了。

  他代表沈王,向父皇介紹了遼東都司的情形。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開拓,遼東的軍戶已經突破十萬戶,民戶更是多達三十萬人之眾!

  「哦?」朱元璋奇怪的問道:「三十萬民戶,怎麼沒在黃冊上見到?」


  「回父皇,黃冊只統計民戶,遼東都司只有衛所,沒有州縣,自然沒有編纂黃冊。」朱植恭聲答道:「這些人口的戶籍也不在遼東,而是來自海灣對面的山東。遼東屬於山東布政使司管轄,所以山東的百姓可以自由往來遼東。」

  「這空子鑽的……」朱元璋想起自己現在的身份,便撇撇嘴,沒有多言。轉而問道:「不是說遼東苦寒之地,不宜久居嗎?山東人幹嘛往這跑?」

  「回父皇,他們是來伐木的。」朱植答道:「這些年造船業越來越興盛,造大船就需要大木,內地各省不僅奇缺大木,而且運輸成本也高。東北的老林子裡卻滿是參天巨木,而且有遼河在,運輸十分方便,夏天可以直接扔到水裡,用船拖到海邊。冬天也可以用冰排子運輸,這是誰也比不了的優勢。」

  「後來又發現在老林子裡采參也很賺錢,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們就越來越多了。」朱植又道:「而且伐木伴生著燒炭,所以越冬的燃料也不缺了,在遼東定居的人就越來越多。」

  他指著沈王道:「老二十一的瀋陽城,就因為這些原因現在比遼陽還興盛。」

  「是。」沈王有些不好意思的點點頭道:「兒臣當初就藩的路上一直偷偷哭,以為要被發配到什麼苦寒不毛之地。結果到了一看,跟內地的城市也沒啥區別,夏天還很涼快呢。」

  「還是有區別的。」朱植笑道:「那是因為去年你九月份就回南京了,今年在瀋陽過個冬,你就知道這地方有多冷了。」

  「別人能待下去,我就能待下去。」朱模這時候自然不能弱了氣勢。

  「哈哈,好。」朱元璋高興的拍著兩個兒子的肩膀道:「你們都是好樣的,一定要為大明守好遼東,只有大寧和遼東穩固,大明的江山才可以長久!」

  「是。」兩位親王忙沉聲應下,朱植卻又苦笑一聲道:「可是兒臣真的很想去跟六哥他們一起……」

  道理很簡單,在遼東是給大哥打工,去海外是給自己創業,但凡有點志向的,誰不想當老闆?

  「他媽的,老十五也是這樣,」朱元璋便吹鬍子瞪眼道:「一個個全都想往外跑!」

  「父,父皇,俺也一樣。」沈王朱模怯生生道。

  「咱跟老十五說過,只有在大寧干好了,你們大哥才能放他出海。這話對你們也是一樣,明白了嗎?」朱元璋沉聲道。

  「明白了,父皇。」哥倆縮縮脖子道。

  「安下心來好好干,不要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朱元璋又語重心長的教訓兩個小兒子道:「當初你們二哥三哥都是快三十了,才移封海外的。一個是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二來還得練好了內功,才能應付海外複雜兇險的局面。」

  「是,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哥倆正色應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