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科舉風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95章 科舉風波

  第二日,舒爾哈齊就迫不及待登門造訪。✊💚  ඏ☆

  「這駙馬府果然是非同一般,果然是天朝公主和駙馬才能配得上住的地方。」舒爾哈齊進門就忍不住感慨道。

  「舒總督,我要糾正一下你,這座駙馬府只是我來住的,公主住在公主府里。我也是要到了公主府,才能和公主見面。」張曉解釋說。

  「竟然如此?那這駙馬不就是上門女婿了?」

  「是啊,可能還不如上門女婿了。聽說你的兄長也是當過上門女婿,不知道是不是如此?」

  「張先生請恕罪,舒某一下子有些口無遮攔了。我的兄長之前確實曾在佟家做了上門女婿,我們兄弟二人能夠起兵,也是靠了佟老爺子的資助,要不然當時我們十幾號人連吃飯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真誠是最厲害的武器,看著舒爾哈齊這一副憶苦思甜的沉浸式表情,張曉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舒將軍這番登門造訪,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說嘛。」張曉看舒爾哈齊遲遲沒有進入正題,乾脆自己直說算了。

  「張先生,你一直是陛下眼前的紅人,如今又當了駙馬,能不能替我向朝廷問明一件事,就是我舒爾哈齊如今和兄長一樣,都是建州都督,朝廷是不是有意圖讓舒某也獨領一軍?」

  「朝廷到底是什麼心意,張某不敢妄言,舒將軍,你的武職和努將軍一樣,都是羈縻的官,努將軍無非就是多了一個龍虎將軍,這也不是意味著舒將軍就要接受努將軍的統領。至於你和努將軍的權力應該如何分配,這就是建州部內部的事務,朝廷沒有特別需要的話,是不會幹涉各部的內部事務的。朝廷要管的就是,各部之間不能私自攻伐,更不能有謀反的意圖,要不然大明天兵一至,就不知道要造多少殺戮,這也是陛下不願意看到的。」

  「建州部對朝廷一貫忠心耿耿,我舒爾哈齊更是如此。這次在朝廷之上,我可是向陛下提議,要親率建州部精銳,前往討伐楊應龍部,只是陛下說朝廷自有制度,沒有同意舒某的請求。」

  看著在自己面前表演忠心的舒爾哈齊,張曉也不由得有些不知道該說一些什麼好,甚至在想如果舒爾哈齊知道自己會被自己的兄弟幹掉,會怎麼想,這樣的劇透又會對天下大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不過這種想法也就是轉瞬即逝,畢竟政治鬥爭這種東西是看天分的,何進就算拿到了《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不信還好,信了的話搞不好比歷史上死的更早更難看。

  想到這裡,張曉又是換上了一副和煦的笑容。

  「舒將軍不必多心,之前建州部外臨強敵,還願意出兵援助朝鮮戰局,援軍還是由舒將軍你親自率領的,這些功勞朝廷都記著呢,左右都不會虧待了舒將軍。」

  「果真如此?那朝廷需要舒某做些什麼,舒某一定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舒爾哈齊熱切說道。

  「如今朝廷也不需要朝鮮做什麼,之前倭國豐臣秀吉敢於冒犯天威,結果損兵折將,威望大損,惹得倭國關東武士紛紛跟著德川家康造反,豐臣秀吉也被活活氣死,剩下一個稚童豐臣秀賴還被傳為野種,政令不說出不了大阪城,恐怕大阪人都不相信豐臣家孤兒寡母的話還有什麼可信的。至於蒙古的布延汗,既不能如他的父親土蠻汗那般能征善戰,也不會拉攏各路諸侯收攏人心。不在草原操練兵馬,改革武器。只知道裝神弄鬼,一邊發現大元的玉璽,一邊又是發現了傳國玉璽,整日就會那一句說辭,說不過了就說自己是蒙古正統,達延汗的嫡系子孫。可這話哪來為什麼,莫說在西邊的瓦剌諸部不理會他,俺答汗的子孫更是拿這位所謂蒙古大汗的令旨如同廢紙一般,就我所知,就連與察哈爾汗庭最親近的喀爾喀部,如今都對這位新汗不予理會。」

  「所以如今朝廷除了頭疼正在造反的播州楊逆,也在頭疼女真各部。畢竟女真不管是哪一部都和朝廷起了衝突,如今各部又是互相攻伐,建州部如今作為女真諸部之首,除了要勤快些給朝廷進貢,還有一個要緊的活,那就是要團結女真諸部,各部都要和平相處,按期向朝廷進貢,也要幫看住東蒙古各部,也要看住朝鮮。」張曉一通忽悠道。

  「朝廷想要讓我建州部看住東蒙古各部,這倒是問題不大,畢竟建州部如今除了和科爾沁部說和,與其他蒙古部落也沒有什麼交集,甚至當年我和兄長在遼東李老總爺帳下的時候,還和蒙古人打過了好幾場惡仗。可是這看住朝鮮是怎麼回事?朝廷不是剛剛援助了朝鮮復國了嗎?為何還要委託建州部盯住朝鮮?」

  「那是因為朝鮮國雖然和一些桀驁不馴的朝貢國比起來算是比較恭順的,但是對大明還是不夠忠誠,也不夠實在。倭國入寇朝鮮,之所以能夠搞出這麼大動靜,就是朝鮮君臣對倭國的軍事實力嚴重誤判,又不敢把倭國入寇的消息及時報告給朝廷。要不然朝廷能知道這一確切消息,又有朝鮮請求出兵的請示文,早些派出大軍馳援,怕是倭國大軍根本不敢輕動,就算敢輕動,那什么小西信長、加藤清正怕是一早早就要吃到難以想像的敗仗了。」


  「之前有傳言說,本來朝鮮國是想著首鼠兩端的,結果被倭國看透虛實,徵召大軍孤注一擲。這事情是真的假的,這小小倭國,竟然也有如此戰力。」

  「所以現在朝廷也在懷疑,是不是佛郎機人用火銃火炮的技術,偷偷傳給了倭國,讓倭國充當馬前卒,然後歐洲諸國隨後跟進。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很有可能就是佛郎機國扶持起來的棋子,要不然倭國什麼時候有這等膽子了。當然,這也只是對於倭國的諸多假設的一種,是不是真的,還需要舒將軍你這邊自己思考一番才好。」張曉又是一陣胡扯,把舒爾哈齊說的一愣一愣的。

  正當張曉還在和舒爾哈齊聊天闊論,互相因為知己的時候,朝廷的科舉已經如實開始了。等到鄉試的成績出來以後,李之藻第一時間就衝到了發榜的地方,發現自己已經是高中了。雖然沒有排到前幾名的位置,但是對比於名落孫山的樣子,李之藻的內心已經是充滿了正能量。不過李之藻的開心時刻並不能持續多久,很快李之藻就發現,原來祝賀自己考上的同學對自己冷淡了好些,原先沒有祝賀自己考上的同學就更是一副看透了一切的樣子,看著李之藻的眼神甚至帶了一絲不屑。李之藻雖然有些疑惑,但是如今正是金榜題名的光輝時刻,還沉湎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的意氣風發的想像之中。直到課間的時候,一位和李之藻的同窗終於還是忍不住了,不忍心自己的朋友還這麼被蒙在骨子裡,悄悄把一份抄報遞給了李之藻,李之藻雖然疑惑,還是找了一個沒人的角落悄悄打開了抄報,只是當李之藻看到以往的溫馨自在的國子監手抄報不見了,舉而代之的一篇充滿戰鬥意味的檄文,而且似乎內容就是在直指自己,內涵自己是靠了張曉的關系科舉作弊,提前拿到了題目,李之藻才能由一位落第的外地士子,一下子成了國子監的監生,還一下子成為了鄉試第一。肯定是因為張曉目中無人,使喚各部習慣了,禮部才不得不屈服於張曉的無理請求,悄悄透露了作文的題目呢。

  這一篇檄文還不夠,等李之藻翻閱到後面的篇章的時候,也發現了其他文章也在對自己冷嘲暗諷。

  這樣子,本來還陽光燦爛閱讀文章的李之藻臉色一下子就變了。

  李之藻實在是有些待不下去了,匆匆和教習告了假,連自家住的屋子都沒有先回去看看,畢竟這一次可真的是大事。

  當然,等李之藻到了張曉家裡尋求建議,張曉和呂章已經就此事展開了熱烈討論。看到了李之藻的到來,兩人都沒有驚訝,而是招呼李之藻趕緊坐下一起聊。

  李之藻看到張曉這一副淡定的樣子,實在是有些繃不住了,和張曉大倒苦水,把自己這幾年學習的辛苦,受到的委屈,統統都說了個遍。特別是自己今天一下子從高高在上到被打落塵埃的感覺,更是讓李之藻說了出來。

  「振之,這件事我已經知曉了,不管怎麼樣還是非常辛苦你大老遠來專門說這個事了。我和文華討論了半天,可能這問題還真的可能出現在我這邊,看來張某奉了皇命去了一趟河南,不知不覺得罪了這麼多人。要不這樣,振之,伱如今學業有成,如今既然張某這裡已經是人走茶涼,也算是牽累你了。你這次能得到鄉試第一,那是被朝中大佬看重的,你不如趕緊找一位座師,說不定人家還能替你轉圜一二。我這個地方實在是有些古怪,看來以後是不用來了吧。」張曉說道。

  「張先生,你把我李之藻當成了什麼人了,李某是受了張先生你的贊助才能進入國子監的。張先生你之前還和李某推心置腹,商談要事,讓李某受益匪淺。如今我科舉有了文名,就要斷絕尊師重道的美德,那這科舉文名李某拿了不是害臊。李之藻鄭重解釋道。

  「那振之你現在有什麼打算?」

  「張先生,我要正式拜您為師,這後面的會試,李某不會考了。既然是張先生給的這些便利,讓李某大放光彩。如今因為李某科舉之事,搞的大人如此狼狽。李某實在是內心不安。」

  「振之,要不你還是接著參加會試吧。這些人無非就是看我不順眼,就算你現在不去參加科舉,他們也不會給你我說什麼好話,反而白白耽誤了你的。」張曉提醒道。

  「謝謝師父指點。」李之藻認真點了點頭。

  不過張曉還是低估了這個憑空出現的流言了,發展到最後,甚至傳來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留言版本,最離譜的一種,說了朝廷馬上就要來治罪張曉,甚至還有說陛下為了皇家顏面,已經勒令張曉自盡了,還把過程描繪的繪聲繪色,搞的張曉的脖子都有些生疼,摸著自己的大好頭顱,實在是不知道這個腦袋瓜拿下來到底有什麼用。不過這個劇情編的倒是不錯,張曉覺得下一本小說都可以把這些流言蜚語改編成故事多好。

  第一個來的人,反而是利瑪竇。張曉都有些於心不忍了。畢竟利瑪竇還不知道,他認為的這個熱愛西方文化的官員,到底要怎麼坑慘他。

  「利先生,之前讓你找的一位熟悉你們繪畫技術,也熟悉你們那裡建築怎麼畫的人才,如今可有找到嗎?」皇帝問道。

  「張駙馬,我真的很佩服你。據我所知,你已經陷入了一場大的政治變故之中,如果一旦沒有能從這個政治變故的中走了出來,那可就是太過糟糕了。可是在現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你居然還沒有忘記我對你的約定。請張駙馬放心,你所需要的人才馬上就到。」利瑪竇忍不住說道。

  「利先生,你的話說的太沉重了,也是太過誇大其詞了。我沒有什麼事,只是可惜了振之老弟,他可是鄉試第一,如今卻要受到如此屈辱。我也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麼好。」張曉嘆氣道。

  「張駙馬,我看了你們的科舉制,還是很感興趣,我這些天一路上所見,考生們各式各樣,貧富差距大,年齡差距也大,但是他們都非常願意相信科舉考試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在我們歐洲是難以想像的。」

  「因為科舉制是隋唐時期就傳下來的重要制度,是朝廷選人用人的主要根據,華夏讀書人對於科舉的信仰早已經根深蒂固的,從某個角度來說,比孔夫子本人的信仰強上許多。大元如此強大,才持續了不到百年就跑回草原。原因很多,遲遲不開科舉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張曉解釋說。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