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直接統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7章 「直接統治」

  皮特讓英國陸軍大臣派出的教官和武器還沒發揮多少作用,遭到三面夾擊的貝都因人就被趕出了老巢。💚💎 6➈𝐬ʰυ𝔵.cỖм ☝👤

  然而讓塞大帝感到意外的是幾乎沒有一個綠洲被德拉邁耶酋長國徹底毀掉。

  「瓦哈比派發善心?」

  塞大帝簡直感覺自己變成路易十六了,根本摸不著頭腦啊。

  反正也沒有什麼大事需要處置,蘇丹於是直接將這些小事拋給了哈吉帕夏領導下的奧斯曼帝國政府和查士丁尼帶領的密探們。

  前者的任務是和那些在瓦哈比派統治期間被壓迫的貝都因人洽談,做好對於地方的後續管理。

  為了安置阿拉伯人並且為其提供晉身之階,哈吉帕夏將會將這幫貝都因老爺親自接到康斯坦丁尼耶,與其商談好相關安排。

  這些政策有很多。

  首先是教育方面,包括但不限於提供助學貸款,獎學金,加分政策,入學優惠,降分錄取。

  其次是是財政補貼,通過住房補貼與土地發放,吸引貝都因人向巴爾幹半島和波斯灣南岸地區遷徙。

  然後是「綠洲行動」,鼓勵貝都因人參與到兩河流域,以及敘利亞,巴勒斯坦這一片的環境修復工作,吸引對方走出阿拉伯半島。

  但是以下的這些政策,其實都是要依託教育政策來實習的。

  所有真正能走出阿拉伯半島,定居外地的貝都因人,都必須得接受塞大帝的洗腦政策。

  這些人必須從認知上實實在在的認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是他們的統治者,所有的這些真主信徒都承認哈里發的權威。

  這些人說著阿拉伯語,但會覺得這是奧斯曼語。

  這些人是貝都因人,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和同樣信遜尼派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沒什麼區別,如果給他們取個名字,那他們就是沙漠土耳其人。

  這些人傳承的是阿拉伯文化,了解的是阿拉伯歷史,但他們也承認奧斯曼帝國是阿拉伯帝國的繼承者,這兩者比羅馬與希臘的關係還要親密,簡直是同出一源。

  這些人聽過阿拉伯民族英雄的故事,但他們一樣為穆罕默德二世攻下康斯坦丁尼耶,為奧斯曼帝國兩次包圍維也納,完成阿拉伯帝國未完成的事業而興奮不已。

  這些人也會憤恨阿拉伯帝國後期的哈里發毫無雄才大略,以至於偉大的阿拉伯帝國被蒙古人所滅,正如他們痛恨奧斯曼帝國自蘇萊曼大帝後那些軟弱無能的蘇丹一樣。

  這些人也會慶幸是奧斯曼帝國再一次將伊斯蘭世界團結起來,讓他們在西歐人面前彰顯了真主的威名。

  他們會真真正正的認為自己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員,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度的強盛而高興,為這個國家的衰敗而悲傷,他們會自發的對自己那些尚未理解到這些道理的族人宣傳,他們會成為蘇丹所希望的先行者。

  這就是蘇丹對走出去的貝都因人所做出的安排。

  至於留在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了。💚♝ 6❾𝐒𝓗𝕌x.¢𝕆м 🐙💝

  在某個東方大國的歷史上,中原農耕王朝曾不止一次的擊潰了草原遊牧政權。

  但是,在滿清之前,沒有一個中原王朝在草原上建立起有效統治。

  在滿清之前,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政策不外乎三種:

  第一,拉一派打一派,保持平衡,隋唐前期等中原王朝強盛的時候都是如此。

  第二,有限的低烈度戰爭,在邊境搞緩衝區,通過軍事威懾和經濟貿易來控制對方。宋朝和明朝後期都是如此。

  第三,窮天下之物力,畢其功於一役。打出幾十年的和平,漢武帝、隋煬帝都是這麼想的。

  問題在於這三策,都需要中原王朝能鎮得住場面。

  就算是最不堪的南宋,也在穩住陣腳之後,和金朝取得了戰略上的相持地位。

  唐朝在太宗和高宗時期,對草原的控制力也是非常強大,突厥、突騎施、薛延陀……草原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誰冒尖就打誰,但是又如何呢?

  草原上的人口源源不絕,不斷的在互相的遷徙、仇殺中養蠱,打掉一波又養出來一波,唐朝的鐮刀再快,也有割鈍的時候,等到武則天上位,清洗了一大波名將之後,突厥果然就死灰復燃了。


  在內亞語境下,牧區的權力真空不會持續太久,總會自發生成新的權力中心。

  如漢滅匈奴,而鮮卑興;唐亡突厥,則回鶻起。

  即使能剷除一個遊牧政權,很可能不到十年又會出現新對手。

  這三策,都依然還是區分「敵我」的,以術馭人,必然是貌合神離。

  拳頭大能壓服一時,不能壓服一世。

  如果做不到把原住民徹底趕走,那麼想要真正的降服,那麼就需要模糊「敵我」的概念,讓雙方能夠存在除了「我打不過你,暫時拜拜你討點好處」的想法,還能有思想文化上的認同。

  滿清就做的相當好,有很多所謂什麼「播黃教以安蒙古」,「滿蒙和親」,「滿蒙一家」,這些都只能算做輔助,真正將蒙古徹底解決,起到一錘定音作用的是滿清創造性的制度—盟旗制度。

  草原的活力在於遷徙,在於人口不斷大規模流動中的殘酷衝突,在血與火之間誕生出的強者,也獲得了和中原王朝掰手腕的能力。

  盟旗制度恰恰就是限制了牧民的遊牧範圍,改遊牧為畜牧。

  清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盟旗原則重新安置歸附的蒙古諸部,直至全蒙古部眾悉數被納入盟旗體制。

  其中,旗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私下的)賜給旗主的世襲領地。旗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通過任命札薩克(執政官)而形成。

  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每盟設正副盟長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攝。

  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監督屬下各旗等職責,但無發兵權。

  同時,清代嚴格限制各旗屬民越旗遊牧、耕種、往來、婚嫁。

  盟旗制下,蒙古諸部的經濟基礎實質上已從遊牧制轉變成畜牧制,實現了人口土地緊密結合,方便清廷統治。

  同時這種固定範圍放牧,有穩定據點的政策,也讓迭床架屋的官僚體系成為了可能。

  那麼這意味著草原民族獨特的粗放式管理優勢也沒有了,草原上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又要分出去來供養盟旗的官僚,而這些官僚的權力,來自於中央。這樣就把中原和草原之間的地域矛盾,變成了盟旗內部的階級矛盾。

  蒙古人就這樣被滿清給從物理與精神上雙重閹割了。

  阿拉伯人一樣是遊牧民族,不過他們的先天環境要比蒙古草原差很多,這也就造成其整體威脅不算太大,難以誕生出一個有太大威脅的政權。

  畢竟原時空中穆罕默德—阿里打酋長國跟打狗一樣,這就足以說明這塊土地到今天還有個什麼水平了,雖然穆罕默德—阿里確實很強。

  即便如此,塞大帝自然也是要採用這個辦法的,能洗腦的就洗腦出去。

  至於留在阿拉伯半島,不能洗腦的就採用奧斯曼版盟旗制度,再配上一個總督,拉攏好貝都因酋長們,讓阿拉伯半島的居民成為奧斯曼帝國最為忠實的盟友。

  當然,像滿清一樣用宗教減丁還是沒必要了。

  畢竟塞大帝有生之年,是可以嘗試一下把火車鋪過來的。

  今天2700字大章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