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英的警惕(二合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44章 大英的警惕(二合一)

  最近幾個月,帝國官職調動挺大的。🍭💜 ➅❾𝐒卄Ux.Č𝐎𝔪 🐜★

  原先的帝國大維齊爾優素福帕夏已經卸任了,哈吉帕夏從埃及總督的位置上卸任後,隨即到了康斯坦丁尼耶,成為了帝國新一任的大維齊爾。

  伊莎克帕夏則前往埃及接任總督職位,至於庫楚克帕夏,他被塞大帝外放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為大遠征做準備。

  然而大遠征還沒開始,塞大帝已經打起了太極。

  其實塞大帝不是一個喜歡打太極的人,只是大英帝國已經貼臉到了奧斯曼帝國政府臉上了。

  近日,帶英已經照會過奧斯曼帝國駐倫敦大使了。

  在這次照會中,帶英向奧斯曼帝國提出了幾個請求。

  根據倫敦大使發回來的報告表示,帶英有三個請求。

  這也是今日伊澤特-穆罕默德向塞大帝匯報的主要內容。

  「陛下,首先是關於埃及棉花問題。

  英國人希望我們能夠將埃及棉花出口過去,考慮到我們的需要,英國人願意在印度棉花價格的溢價一倍收購。

  同時英國表示願意在關於帝國東正教徒的保護權的問題站在我們這邊,共同抨擊沙俄。」

  在聽到這個請求後,塞大帝差點沒繃住。

  威廉-皮特是不是腦子壞了,要知道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後,帶英此時正處於嚴重的棉花短缺或者說紡織業原材料短缺中,這可不是英國本土能夠提供的,帶英帝國的羊毛和棉花加起來都不夠英國紡織業發展。

  至於所謂圈地運動,只是英國人在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年和十六世紀最初數十年間,在農村掀起的一場圈地高潮。

  當時主要是因為佛蘭德爾和後來英國國內毛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對羊毛需求量大為增加,羊毛價格不斷上漲而引起的。

  受此影響,當時養羊業的收益超過農業一倍,於是新貴族紛紛把耕地變成牧羊場,他們利用暴力、退佃等辦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用柵欄、溝渠或籬笆把大片土地圍起來做牧場,或者自己經營,或者出租給大牧場主,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

  它首先從與市場聯繫緊密的南部農村開始,地主最初從圈占森林、牧場、荒地、沼澤等公有地下手,然後擴及小農的租地。

  到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的宗教改革和隨之而來的對教產的沒收、拍賣,把圈地運動推向了高潮,加速了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

  十六世紀後半期,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和工礦企業對糧食、肉類等農副產品的需求量大大增長,這刺激了大農場的發展,那些農場主為了集中經營,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把大片土地圈起來作為資本主義農場,從事資本主義經營。

  圈地運動實質上是一次生產關係的變革,由於大批農民被強制剝奪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被投放到了勞動力市場上,轉化為僱傭工人,因而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創造了前途。

  同時,圈地運動強制消滅了農民占有土地的制度,開始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

  貴族把圈圍起來的大部分土地租給農業資本家,徵收資本主義地租,十六世紀末,英國出現了一個專門從事租種地主土地的資本主義農場主階層,同時中小貴族也資產階級化,變為新貴族,後來富裕農民、城市富翁、大小官吏也都轉化成了新貴族。

  新貴族剝奪農民土地,實行資本主義經營,因而得到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們結成了聯盟。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撐起了英國早期紡織業的發展。

  不過嘛,這只能支撐英國早期的紡織業發展,當1765年哈格里夫斯弄出了珍妮紡紗機後,英國本土就再也沒有任何可能提供足夠的原材料支撐它的紡織業發展。

  但是這個時候,帶英還有北美,他不急的,然而落櫻神斧帶領著刁民給帶英整了個活兒,您猜怎麼著,十三州,誒,沒了。

  這個時期的棉花供應對帶英而言正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地步,畢竟印度都還沒有徹底拿下,何談以印度棉花大規模供應本土呢?

  至於帶英開出的條件,塞大帝懶得理會這個傻逼條件。

  還在奧斯曼帝國東正教徒保護權的問題上站在塞大帝這一方,這本來就是內政問題,輪得到你帶英在這支不支持嘛。

  帶英牛逼沒錯,難道我好兄弟法雞不牛逼嗎,法雞難道不會支持是吧,什麼玩意兒,這也能拿出來開條件,帶英是真的不做人啊。


  威廉-皮特要是說俄土戰爭的時候願意出兵幫忙,海軍給奧斯曼開進黑海和波羅的海,堵死俄國人,或者直接乾死俄國艦隊。龍蝦兵直接放到戰場上對著俄軍輸出,那沒別的,塞大帝話也不說了,直接跟著混,什麼埃及棉花出口就不是個事。

  上來就是什麼願意在奧斯曼帝國東正教徒保護權問題上站在塞大帝這邊,你擱這餵成年大漢棒棒糖呢?

  這可不是十九世紀中期的奧斯曼帝國,也不是你帶英的印度,還敢幹涉內政,真覺得這是半殖民地是吧?

  蘇丹沒說話,而是示意伊澤特-穆罕默德接著講。🎉✌  👻💲

  他倒是想知道英國人是不是真覺得自己這邊沒有懂的或者說這是英國的一次試探。

  上次的會議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難以保證英國人會不會已經知道了一些消息,特意來試探帝國。

  這也是塞大帝最為擔心的,一個過於強大的奧斯曼帝國與一個羸弱的波斯,很難不讓帶英擔心奧斯曼帝國會威脅印度。

  「陛下,接下來是英國人的第二個請求,他們願意向帝國提供類似於蒸汽機與紡織機這樣的工藝製造技術,願意派遣經驗豐富的工人和工程師來指導工作,他們希望能夠藉此換取帝國降低關稅。」

  「關稅?」塞大帝記得自己吩咐過對方去調整一下奧斯曼帝國的關稅稅率。

  蘇丹隨即問道。

  「現下的關稅稅率是多少?」

  伊澤特-穆罕默德隨即拿起另外一份文件答道。

  「陛下,根據您的想法與理論,我對帝國的關稅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

  考慮到帝國對外進口的種類比較豐富,我就不一一列舉各個進口貨物的稅率了。

  關於進口的關稅問題,我將這一稅率平均調整到了百分之四十左右。

  同時我去除了不少原先在免稅名單里的商品。

  這只是初步的,帝國前期的工業發展幾乎不怎麼需要進口原材料,故而後期我會進一步調整政策,鼓勵國家企業和私人企業發展。」

  塞大帝點了點頭,他想起了同樣是使用李斯特的理論,採取貿易保護。

  但最終美國人成功崛起,而拉美嘛,哪裡有什麼拉美,這可是我阿美利卡的後花園。

  伱問這是誰說的,門羅說的,不服來干好吧。

  這裡其實是個特別有趣的現象,為什麼美國成功,拉美失敗呢?

  或者說為何拉美高關稅沒有帶來工業發展,美國的高關稅卻帶來了工業發展。

  塞大帝看過幾個觀點,其中最有趣的有兩個

  一個觀點認為,拉美的高關稅保護了低價值的手工業作坊,使得工業發展長期停滯,而對於美國高關稅的解釋是,美國雖然名義關稅高,但關稅豁免率遠高於拉美,導致實質上的關稅保護並不高。

  另一個觀點又提起,美國關稅因為豁免導致了差異化,這是它發展的動力。

  這兩個思路看似不矛盾,但這具體問題上是矛盾的,如,既然認為高關稅保護了落後的手工紡織作坊,那麼在發展現代紡織業上,是否應該採取高關稅呢?

  這就觸碰到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與否是回答不了經濟問題的。

  在塞大帝看來,只有從更廣闊的框架去看,才能夠解釋這個問題。

  美國的關稅史其實分界是很明顯的。

  一個是以1790年為界,之後是高關稅時期,持續到1830年左右,到1840年時,關稅已經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1865年左右,高關稅重啟,到1910年之後,關稅又開始下降。

  另一個是1750年為界限,之前的殖民地時期,美國關稅稅率很低。

  那麼,美國在1750年之前,1790年,1865年,分別是什麼樣的經濟水平呢?

  實際上我,美國早在1775年,也就是美國剛剛獨立的時候,已經是頂級發達國家,僅次於英國。

  更早一點,美國早在殖民地末期,也就是1720年之後,美國就已經從各國國家糾纏的經濟發展曲線中脫穎而出,緊隨英國成為了第一梯隊,此時法國德國與拉美交織在一起成為了第二梯隊。

  1800年之後,法國德國又甩開了拉美,成為了單獨的第二梯隊,拉美又成為了第三梯隊。(便於說明,直接使用美國和德國)


  1790年美國人聲稱的「關稅保護幼稚工業」,實際上一點也不幼稚,因為關稅保護之前的美國人均產出大概已經是世界第二了。

  換句話說,美國關稅保護是在「已經形成巨大相對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的,而拉美的高關稅在1830年之後,是在相對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那麼得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是很正常。

  美國在快速發展的殖民地時期,並沒有很高的關稅水平,而拉美在落後狀態下採用了高關稅並沒有帶來工業大發展。

  從實證來說,在相對弱勢地位的條件下,高關稅並不是一劑良方。

  從邏輯來講,後發市場的發展,最重要部分是引進外資。

  無論是1950某個東方大國引進蘇聯外資還是1980引進美日外資,邏輯上都是引進外資,帶來領先的技術推廣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資本積累情況下,通過開放市場交換先進設備的投資。

  所以,高關稅與引進外資往往具有矛盾的,因為引進外資意味著整個產業鏈的傾斜,而不會僅僅是錢來錢去,高關稅會樹立更高的商業跨境壁壘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即便這種情況下,拉美還是引進了許多,主要包括英國外資和德國外資。

  但是市場壁壘過高,這可能導致了外資只能進入壟斷與暴利的資源行業才能獲取舒適的利潤空間。

  1790年的美國敢於高關稅的原因是,他們幾乎就是產出效率最高的經濟體,所謂的「幼稚工業理論」在相對成熟的美國取得了成功,而在「真正幼稚」的拉美卻失敗了。

  李斯特的理論除了在阿根廷的麵粉工業上奏效了,在其他地方都沒有取得成功。

  問題來了,奧斯曼帝國適合嘛,必然適合,因為這不是單一由自由市場經濟主導下的高關稅,這是有國家干預的高關稅模式。

  在這一政策的實施上,奧斯曼帝國同樣優於拉美的是什麼呢?

  是奧斯曼帝國那比拉美更為優秀的產出能力,是奧斯曼帝國那比起任何一個單一拉美國家都要龐大的體量,是塞大帝在完成了一定的土地改革後解放出來的農村購買力。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土地改革帶來的收益。

  要明白的是,所謂農村購買力低下與沒有農村購買力完全是兩碼事。

  後世的列強把殖民地當作商品傾銷地基於的是什麼,是農村那低下的購買力,而不是不存在的購買力。

  在這個基礎上,宗主國通過與殖民地簽署不平等的《貿易協定》,突破了殖民地的關稅壁壘,殖民地被迫奉行自由市場政策。

  列強先用鴉片傾銷完成原始財富掠奪,再用工業化生產的便宜日用品占領殖民地市場,工業化集中生產的優勢並非殖民地小作坊和行會能比得上。

  殖民地政府難以推行工業化改革,與列強競爭,而殖民地人民的普遍赤貧又進一步加劇他們沒有購買力,只能買廉價的工業品。

  這種手段塞大帝再熟悉不過了,帶清晚期那樣子不就是這套給干出來的。

  可是放眼世界的話就會發現不止是帶清,列強們對誰都是這一套,包括塞大帝所在的奧斯曼帝國,日後一樣會走上這條路,只不過方式與程度不同罷了。

  蘇丹搖搖頭,打了個哈欠道。

  「英國人還有第三個請求或者說條件嗎?」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