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5章 東風壓倒西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085章 東風壓倒西風

  范濟民提出的要求,並不算過分。

  畢竟核心機載設備,尤其是雷達系統是由華夏方面提供的。

  包括眼下埃爾塔電子工業公司和通用動力之間的合作,也是由灣流交付4架G550平台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但全部改裝過程完全由前者在大衛國完成。

  再加上前面那一番鋪墊,讓卡索雷完全想不出拒絕的理由。

  但要是就這麼直接讓步,那局面上也實在是不太好看。

  因此,他也反過來提出了自己一方的要求。

  就是在原型機測試階段結束之後,量產階段必須在達索的總裝線上進行。

  而這,恰好也是華夏方面預先確定好,可以接受的條件之一。

  實際上,常浩南最早想到和法國人合作,除了對於獵鷹8Z平台比較熟悉以外,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雙方在這個項目當中的核心追求不同。

  華夏已經有了在成本和性能都滿足要求,而且基本完全自主可控的主力型號空警2000,剩下的一些缺漏也可以用空警200補上,並不真的急需裝備一種航程很遠但性能有限的輕型預警機。

  因此,當前的主要目標是對整個光控相控陣技術路線進行驗證。

  只要保證測試過程在華夏完成,能拿到全部數據就行了。

  剩下的都是次要目的。

  而達索則正相反。

  他們是真的準備拿這個東西去競標法國空軍的新一代預警機項目,然後再憑著這個名頭打入國際市場。

  雖然表面上的體量遠遜於E3F,但成本方面幾乎四架頂一架,而且靠著後發優勢,性能也並沒有被拉開什麼代差。

  況且法軍面對的作戰壓力也比較小,在航程足夠的情況下,真未必需要難伺候的戰略預警機。

  而既然自家空軍都是目標用戶了,那後面自然有大把時間去獲取數據,並不急在這一時。

  最重要的反倒是必須維持整個項目平穩進行。

  畢竟E3F算是現有裝備,在其基礎上升級雖然要價很高,但基本沒什麼風險。

  留給你個全新型號的時間窗口並不長。

  要是在試驗階段發生一兩次重大推遲,那基本也就錯過去了。

  其次則是必須保證總裝,以及大部分生產工作在境內完成。

  這在裝備層面是個非常重要的籌碼。

  於是,雙方便一拍即合。

  當然,這只是意向層面。

  在場眾人都沒有當場拍板的權限。

  要想正式簽合同,那還得等到大家回去之後,各自把情況向決策層匯報過才行。

  而且,「高明」項目說是雙方合作,但這個雙方指的是兩個國家。

  具體下來的話,光是華夏這邊就有三個主要參與者,而法國方面除了達索以外,也需要泰雷茲集團的參與才能完成數據鏈和指揮系統的整合。

  好在,常浩南此前就對這個項目有所安排。

  劉永全和梁紹修二人沒用幾天,就走完了自己這邊的大部分流程。

  不過,電子科技集團那邊,進度卻稍慢了一些。

  因為范濟民出現在之前的會議現場只是臨時頂班。

  而真正作為負責人的郭林,此時正在處理一個更加緊迫的項目……

  ……

  京城,國家航天局。

  幾個月前從科工委到工建委的大規模改組,似乎並沒有對這裡產生太多影響。

  相比年初,明面上的變化就只有摘掉了「系統工程一司」這個使用頻率本就很低的牌子,其餘則一切照舊。

  就連主要領導都得以悉數保留。

  因此,當郭林走進這裡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甚至恍惚覺得回到了半年以前……

  「老郭!」

  不過,很快就有一道聲音,把他從思緒當中給喚醒了過來。

  郭林循聲望去,就看到一身日常便服的張維永正沿著不遠處的樓梯小跑下來。

  身後還跟著林森明。


  於是也趕緊大步迎了上去。

  其實三人的業務之間本來沒有直接交集,但常浩南在去年把中繼通信系統的一部分測試放到了空警2000上面,後來又當起甩手掌柜,愣是把郭林和電科十四所也給牽扯了進來。

  當然,後者自己也樂在其中就是了。

  「你們這看上去……好像沒什麼變化啊?」

  郭林一邊上樓,一邊隨口找了個話題。

  不光是為了寒暄。

  也是要轉移注意力,以緩解內心的些許緊張情緒……

  「嗐……我們單位自打成立那會就是非軍事機構,不用像別的兄弟部門一樣再折騰二遍事。」

  張維永解釋道:    「再者說,現在是921工程最關鍵的節骨眼,業務穩定性是絕對的第一位,說啥也不可能對我們主管單位做大範圍的組織架構調整……」

  「……」

  本來是想著聊點別的話題放鬆一下,結果一來二去又繞回了載人航天工程上面。

  反倒把郭林給整的更焦慮了。

  而如此明顯的情緒變化,自然逃不過張維永的眼睛,

  「我說老郭。」

  他故意在語氣中加入了些許打趣的意味:

  「經過你手的項目應該也不少了,今天這就是個平常的陣勢,反應不用這麼大吧?」

  「那不一樣……」

  郭林說著揉了揉有些發脹的額角,但一時間又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自己內心的感覺。

  載人航天,畢竟不是一般的項目。

  不能按照一般的級別來判斷。

  見狀,旁邊一直沒說過話的林森明突然插了進來:

  「老郭之前半輩子幹的事都是琢磨怎麼送人上西天,現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計是心裡有負擔……」

  一句話,讓張維永差點沒憋住。

  當然,這也只是隨口一說。

  實際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經完成了。

  從神舟二號到神舟四號,都是完全具備載人能力的全狀態驗證飛船。

  之所以重複三次測試,只是為了儘可能保證萬無一失。

  至於他們所負責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沒什麼關係。

  倒不如說,只是和921工程相互借東風,實現資源的最大化運用而已。

  不過,這突如其來的冷笑話,倒是讓郭林的感覺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時,三人來到了局長辦公室外面。

  門沒有關,顯然就是在等著他們。

  直到走進去之後,郭林才注意到,除了辦公桌後面的欒文杰本人以外,旁邊沙發上還坐著另外一個人。

  他很快認出,對方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測控通信系統負責人,沈俊榮。

  「坐吧。」

  欒文杰放下手中的文件,朝著另一邊的單排沙發示意了一下:

  「我聽張維永同志報告說,你們打算發射一個由四顆小衛星組成的衛星群,解決太空飛行器和地面之間實時通信的問題?」

  張維永和林森明二人本來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因此這個問題顯然是主要面向郭林的。

  「解決還談不上……」

  後者深吸一口氣,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顆有通信中繼功能、工作在MEO軌道上的衛星組成一個無中心通信網絡,確實可以有效擴充太空飛行器與地面進行高通量數據傳輸的時間窗口。」

  「舉例來說,對於運行在典型近地軌道上的目標太空飛行器,可以保證在至多50%的運行時間內,與地面維持往返時延350m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於15Mbps的通信能力……」

  「……」

  實際上,這個中繼衛星群在最初設計時的服務對象,是像海洋一號那樣,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的偵察衛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實踐系列的跨度確實有點太大,研製周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較高。

  於是,常浩南和張維永最終決定退而求其次,先發射四顆百公斤量級的小衛星,在技術層面驗證可行性。


  就這樣,測試窗口恰好跟神舟五號對上了……

  而另一邊,沈俊榮在聽到郭林針對性十足的例子之後,原本平靜的臉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許波瀾。

  載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經有了一套包括境內外地面站和遠洋測量船在內的測控通信體系,用於保障飛船關鍵階段的運行狀況處在地面掌握當中。

  但一來,受到研發時的硬體條件限制,這套系統只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點在於傳輸控制信號和反饋信號。

  二來,地面測控站的覆蓋範圍實在有限,而且很不規律。

  要想實現較長時段內的連續通信,就只有等飛船通過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時間。

  具體到神舟五號,大概是在軌時間的10%出頭。

  按照飛船軌道一個半小時的運行周期計算,就是大約10分鐘。

  除去一些必要且無法完全公開的工作溝通之後,留出來的空當少得可憐。

  只能安排進去展示國旗、與家人通話等幾個典型環節。

  換句話說,就是不太出片。

  當然,作為華夏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即便只是個別象徵性的畫面,也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力。

  但如果像郭林所說,能將這一數字提高到50%。

  哪怕只是其中一圈的50%。

  也意味著一個半小時當中有連續的40分鐘可以直接觀察到飛船的艙內情況。

  無論從技術驗證還是宣傳意義上,都堪稱質的飛躍。

  尤其是在2003年這個時間節點上。

  一次成功的載人航天宣傳,對於華夏,乃至對於全世界,都有著頗為特殊的意義……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