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空警2000平台的三維重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010章 空警2000平台的三維重建

  在常浩南本人忙於QC300立項的這一個月時間當中,火炬集團也在同時處理著數值算法與計算科學大會所帶來的餘波。

  首先,自然是正式發行三個不同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 2.0軟體——

  除了之前就有的專業版和專業提升版以外,在不少用戶的強烈要求下,火炬集團也提前啟動了曙光版軟體的「預售」。

  也就是跟曙光3000T捆綁銷售的那個版本。

  實際上,當常浩南在大會開幕式上宣布曙光版的時候,他壓根沒覺得會有太多人真的下手購買。

  畢竟曙光3000T儘管在超算中屬於體量精簡,但仍然是個10組機櫃、5噸體重的龐然大物。

  對於大多數中小規模的用戶,以及國外用戶來說,想要採購這麼一套東西,其實並不方便。

  此外,作為華夏第一種真正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的超算,其對於元器件的性能要求相當苛刻,同時曙光集團作為當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帶頭大哥,又需要儘量提高產品的國產化率。

  而性能高,意味著生產難度大。

  對於剛剛起步的國內半導體行業來說,即便用著和別人一樣的進口設備和原材料,良品率也仍然不太樂觀。

  導致國產化率提高之後,成本非但沒降下來,反而還提高上去了。

  當然,這個問題還在其次。

  畢竟火炬集團的產品從來也不是以性價比作為主打,核心用戶群也不太在乎價格問題。

  關鍵是交付周期。

  曙光1000時代,京航大學無意當中掀起了一輪高校購買超算和伺服器的熱潮。

  不過當時,主流還是以進口外國產品為主,曙光集團只是喝到了些湯。

  即便如此,仍然幫助連年巨虧之下的曙光集團實現扭虧為盈。

  避免被賣身於夢想集團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打通了產品研發-市場投放-獲得營收-繼續投入產品研發的完整迴路。

  而到了曙光2000時代,由於青藏鐵路和西氣東輸工程的影響,這一熱潮又被諸多壟斷行業的央企所繼承。

  曙光集團也在這一過程當中,積累到了相當的用戶量。

  結果就是曙光3000系列超算在項目通過驗收之前,就已經有包括火炬集團和航空動力集團在內的超過三十個用戶,給出了超過50台的訂單。

  到現在都還沒交付完。

  所以現在訂購的曙光2000T,交貨時間最早也要排到年末。

  對於很多用戶來說,這個周期就顯得有些太長了。

  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常浩南一開始只是打算先發布Pro和Pro plus兩個版本。

  至於曙光版,則等到年末可以交貨的時候再說。

  然而,情況卻遠遠出乎他的預料。

  實際上,隨著近些年華夏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愈發密切,就連過去只對國內部分單位的Pro plus版本,也已經逐步開放權限給規格足夠的國外合作方,比如Kompas、圖波列夫、斯奈克瑪和達索使用了。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無法獲取Pro plus權限,或者被其逆天價格勸退的用戶表現出了對曙光版的極高興趣——

  儘管曙光版是捆綁銷售,但曙光3000T本身就是一台性能位居世界前百行列的超算,而軟體則相當于贈送,因此算下來完全不虧。

  甚至比單買一台曙光3000還划算點。

  在為期兩天的算法與計算科學大會結束之前,前來詢問這一版本,並明確表達出有訂購意向的用戶就接近了三位數……

  最後,受不住過度熱情的常浩南只好提前開放預訂通道,並承諾從年底開始按照預定順序交付產品。

  跟重生前那幫發布會賣車的同行相比,只差一個「五萬訂金抵十萬預付款」的政策了。

  不過常浩南這邊面臨的情況是訂單太多擔心爆單交付不完,所以倒也沒有這方面的動力。

  總之,當大會開完,常浩南在4月初某一天看到曙光集團李院士的時候,他絲毫不懷疑,如果不是倆人的歲數實在相差太遠,後者能當場給他表演一個「傑飄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


  而在發行新版軟體的之外,另一件事情,就是火炬集團和達索系統,以及Kompas三方共同成立的數值計算-圖形建模聯盟了。

  在過去,TORCH Multiphysics也支持從各種主流格式的建模軟體中直接導入模型。

  不過,經歷過21世紀初那個軟體產業蠻荒期的人都知道。

  兼容,不意味著好用。

  尤其是在火炬集團多次升級過他們的網格生成技術之後,一些老的3D模型陸續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以至於在自動化生成網格之前,還需要專門調整模型構建節點。

  但是。

  在這一軟體聯盟形成之後,三家公司將完全向對方開放接口,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數據兼容。

  實際上,這一點在新版本的TORCH Multiphysics上面,已經實現了。

  對於用戶來說,儘管軟體本身的性能並未有任何變化。

  但卻給使用體驗和工作效率帶來了成倍的提升。

  而第一個受益於這個軟體聯盟的項目,正是常浩南心心念念的——

  空警2000……

  ……

  幾乎就在QC300立項評審會舉辦的同時。

  金陵。

  電科14所的一間會議室內。

  一場關於空警2000設計方案的技術研討正在召開。

  說是技術研討會,但參加的人數並不多。

  長條形會議桌兩邊,總共只坐了不到10個人而已。

  其中一邊,是國家預警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也是空警2000項目總負責人王曉模院士,以及另外兩名分別來自總裝備部和空軍裝備部的領導。

  在三人對面,則是已經升任14所副所長兼任天線微波部主任,擔任雷達系統總設計師的郭林、另外五名關鍵子系統的負責人,以及一張空座位

  這個座位,本來屬於被借調到鎬飛集團擔任平台總師的梁紹修。

  他從會議開始站到講桌後面,然後就再沒得找過坐下休息的空閒……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要說回到梁紹修開場之後的第一句話:

  「各位領導,我們平台設計團隊,已經順利完成了對C909載機本身,以及圓盤型雷達罩的三維重建工作,並分別對載機,以及載機安裝雷達罩以後的方案進行了計算……」

  本來,這只是一場月度例行技術會議而已。

  但這句話一出,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紹修同志,我記得……上個月開會的時候,你還說這項工作大概需要4-6個月才能完成?」

  這種進度突然變得飛快的情況,王曉模和郭林過去倒也見識過。

  但今天站在台上的,畢竟是梁紹修而不是常浩南……

  所以確實算是個巨大的驚喜。

  「上個月的情況……確實是那樣沒錯。」

  梁紹修之所以選擇在開會的時候透露這個消息,就是受到了常浩南的影響,此時也總算是體驗到了「震驚同行一整年」的快感:

  「因為雷達罩的建模和計算工作量不大,重點還是在飛機上面。」

  「其實我們之前就收到了滬飛集團那邊轉交給我們的飛機設計資料,只是這些資料都來自圖波列夫,雖然標註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但文件格式跟我們過去慣用的CATIA不完全兼容,所以當時預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修正格式。」

  「而把CATIA的模型導入到數值計算程序當中,還需要大概相同工作量的校對和修改工作……跟這兩個過程相比,CFD和CSD計算反而占用時間不多。」

  「不過等我們真正著手開始工作之後,發現解決兼容性問題其實沒有我們預想當中那麼難,所以就提前出結果了……」

  這個解釋,讓下面坐著的幾個人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好一會之後,王曉模才揮了揮手,示意梁紹修繼續下去。

  而後者也不廢話,繼續參考常浩南的習慣。

  上來就拋重磅結論:

  「從結果來看,C909客機平台在加高垂尾、並設置兩道尾鰭之後,仍然難以承載預定方案3當中直徑10.5米,厚度1.9米的橢球型雷達罩。」


  「將此雷達罩設置在距離機身2.8米的位置時,將導致機翼產生的下洗氣流下洗程度增加,導致平尾相對於實際氣流的迎角減小,平尾產生的升力減小,全機的最大有效升力係數會降低到1.107……」

  當他說到這裡的時候,整個會議室的空氣幾乎都凝固住了。

  電科14所給空警2000預設了三個雷達方案,直徑分別為10.5米、9米和8米。

  儘管將三面陣改為雙面陣之後,相同雷達罩可容納的陣面面積增加了大約30%,但天線尺寸這東西沒人會嫌大,尤其是在封裝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

  因此,項目團隊仍然把10.5米的雷達罩作為了優先方案。

  而如果計算結果證明不可行,那麼大概率就要做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

  不過,梁紹修並沒有讓眾人擔憂太久。

  稍作停頓之後,他直接就是話鋒一轉:

  「但是,我們嘗試在在截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調整了雷達罩本身的形狀,使其可以產生部分升力,然後進行了新的測試……」

  他說著輕點滑鼠,幕布上的雷達罩截面隨即變成了一個下面略扁一些的橢球:

  「在進行升力補償之後,雷達罩對於全機最大升力係數的影響減小,僅從乾淨構型時的1.193降低到1.178,完全滿足設計要求!」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