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AI已經形成了幫助方案進行疊代的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75章 AI已經形成了幫助方案進行疊代的能力!

  濱海,鼎佳半導體。

  劉向東院士一直喜不自勝的咧著嘴,旁邊跟著的是孫博。

  「劉院士,這個東西確定能公開發表嗎?確定要公開發表嗎?」

  孫博手裡拿著的赫然是他這幾個月的工作成果,如果用一個課題來形容他的這項研究,那用這個名字是再合適不過了——《如何駕馭類思維AI——以EUV光刻機的研發進程為例》。

  是的,劉向東院士帶隊攻克研發EUV光刻機,孫博一直在跟著同時進行數據方面的工作,同時也在研究著自己的課題。

  「這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劉向東院士內心高興,說話都流利了不少:「一會兒紀總過來,你請示一下他吧。」

  「嗯。」孫博並沒有正式加入卷耳智能科技,還是以科學院工作組的名義在工作,但內心裡,他就認可自己是卷耳的人了。

  雖然這項成果,是自己在使用中總結和歸納的,而且卷耳智能科技的AI也漸漸的在公開,但畢竟事關重大,必須問問紀弘的意見,別到時候壞了大事兒。

  「來了!」孫博正想著呢,老遠處就看著紀弘和幾個人朝這個方向走了過來,兩個人也是趕緊迎了上去。

  但有人比他們倆更快,那就是鼎佳微電子的領導。

  與常態不同,卷耳智能科技收購鼎佳微電子之後並沒有動原有的任何一個領導層和技術人員。

  甚至,原老闆都還在——他就是鼎佳微電子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技術核心。甚至在EUV光刻機的研發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時的他是既高興又忐忑——高興的是鼎佳微電子終於出息了,從一個搗鼓二手光刻機的販子,搖身一變,瞬間成為了國內光刻機領域的佼佼者。

  甚至,直接連EUV光刻機都能造了,這在以前,那是根本無法想像的。

  而忐忑的是,老闆來了,更關鍵的,來的不聲不響,甚至都沒有通知這邊的人,車都進市區了才給劉向東院士打了一個電話,要不是劉向東院士通知他,他還什麼都不知道呢。

  「紀總,我是申再平,鼎佳這邊的負責人。」申再平其實也很無語,鼎佳被收購之後,陳繼業徵詢他的意見的時候,他選擇了留下。

  因為他本身就是技術出身,而且一直在技術一線,對鼎佳要研發EUV也是興致十足,哪怕只僅僅是參與其中,就與有榮焉。

  陳繼業當時諮詢了紀弘之後,得到了儘量維持原團隊的完整性之後,也是大手一揮——分公司繼續交給申再平負責,直到現在,分公司的法人還是他呢。

  但就是這麼一個分公司「一把手」,沒有見過老闆,放在其他任何集團,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事情。

  紀弘好一會兒沒說話,申再平也是有點兒摸不准他的脈——他本來就是技術人員,雷厲風行、直來直去的那種。

  紀弘當然不是故意冷落他,什麼馭下之術之類的更是不存在,只是紀弘一時之間確實沒有想起來他是誰,他跟這邊的聯繫一直是通過劉向東院士這個真正的項目負責人,至於企業的負責人,幾乎所有的事務都是陳繼業在處理的。

  「申總,」紀弘終於想起他是誰了:「我過來主要了解一下光刻機的相關情況,一會兒先去廠房看一看,其他的所有工作一切照舊。

  「你跟著一起,有什麼問題和需要隨時提,讓其他人散了吧,先各自照常工作。

  「然後明天上午你安排一個會議室吧,大家一會兒一起開個會,所有的公司高層和核心技術人員參與。」

  「好!」紀弘迅速對接下來的工作做了安排。

  申再平也是第一次和紀弘打交道,不過僅僅幾句話,他就知道,紀總和傳言無誤,是一個專注於技術,從沒有什麼烏七烏八的事情。

  那接下來的工作就好做了——什麼事兒都不用考慮那麼多,認真幹活就行。

  幾個人迅速的換好防護服進入了廠房,這個時候的廠房還不是商業生產的廠房,整條線,光刻機也僅僅只有一台,只是作為驗證在使用。

  紀弘也是一邊了解一邊聽著劉向東院士的介紹:

  「這款光刻機的光源是來自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所的鈦藍寶石雷射器驅動的極紫外和軟X射線高次諧波雷射光源……

  「該光源系統在30 nm波長附近實現了大於120μW的平均功率……」


  「整體大小,桌面大小……」

  「……」

  紀弘看著眼前的大傢伙,也是興奮異常,聽著劉向東院士以及申再平的介紹,他不住的點頭,但實際他並沒有完全懂。

  本身他在這方面就不專業。

  但是他想知道的不是這些,而是,AI在這裡邊究竟做了什麼。

  「孫博,來,介紹介紹你的成果。」孫博原本是跟在一群人身後的,直接被劉向東院士拽到了前頭。

  「做的最大工作其實配合組裝。」孫博也是對著紀弘笑了笑,他們見過機密那,主要是一直微信有聯繫,也算熟人:「你們也知道,EUV光刻機這個東西,它最大的難處其實不零部件,而是組裝。」

  孫博介紹著,其實不用孫博介紹,紀弘也知道個大概。

  早在好幾年前,阿斯麥交付第一台EUV光刻機的時候,他就了解過相關的技術,雖然流於表面,但僅僅只是表面的這些數據,就足以說明這個大傢伙不好搞——

  它足足有幾十萬個零件,一百多噸!

  別說設計和製造了,用阿斯麥的說法,啥都干好,光組裝都得組裝半年之久!

  「所以,我們怎麼幹的呢?」孫博介紹道:「先說具體情況……」

  「這個廠區現在有十幾萬人,我們幾乎把國內能夠聚攏的力量,全都聚攏到了這裡,包括賣二手光刻機的,研發低端光刻機的,甚至零部件供應商大批量的人全都吸納了進來,讓他們能幹點啥干點啥。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這麼多人怎麼管理啊?工作任務怎麼分配啊?協同工作怎麼處理啊?

  「你讓一個人帶十個人工作他可能能幹的很好,出類拔萃,但帶一千人一萬人呢?不好搞啊!」

  孫博說著還賣起了關子,不過,紀弘也是看出來了,這肯定是利用了AI來實現的。

  這裡使用的AI可是最新的版本,甚至每一次升級都沒有漏掉他們。

  「設計方案這一塊兒,AI給了巨大的幫助,它將整機系統分成了若干個難易不同、功能分門別類的模塊。

  「然後又把這些模塊兒按照同樣的原則分成更加細小的模塊兒,如此循環,直到這個模塊兒能夠讓一個中等三十到五十人的團隊進行研發和組裝。」

  模塊化的研發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任何一個大物件事實上都是這麼做的。

  而且這種思維可不是產品獨有的,開發一個軟體同樣是這樣的思維——將功能剝離開,分成一個一個模塊。

  然後將模塊再剝離開,最終形成一個個的函數和方法。

  這其中耗時最長的,是方法和函數的編寫嗎?不是的!而是功能的分析和模塊兒劃分。

  光刻機的研發雖然是硬體,但道理也是同樣的——只不過最複雜功能分析與模塊兒銜接被AI給搞定了!

  剩下的人就是按照AI劃定的任務去按部就班的完成就行了!

  這當然快了!

  「不僅僅快,而且,這些模塊全部搞定之後,直接組裝,其中的銜接甚至非常順暢,一開機,誒,還真成功了!」

  孫博如此說著:「直到現在我其實都非常迷,也不知道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是運氣還是實力。」

  不僅僅是孫博,包括劉向東院士和申再平在內,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迷惑——成是成了,但是怎麼就成了呢?

  「咱們捋一捋哈,」紀弘也有些費解了:「整體方案是誰設計的?申總?」

  「是我!」申再平說道:「是我帶團隊設計的,但是,我之前接觸的最先進的光刻機是阿斯麥的1980di。

  「拆過不少,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但是,EUV我沒機會接觸過!屬於趕鴨子上架的類型!

  「我按照DUV的架子,然後融合了各個零部件的性質和參數,進行了一些調整。按理說,這是不可能成功的,至少不可能一兩次就成功。」

  申再平很實誠,事實上,他也不認為這玩意兒是他的功勞,如果EUV的研發有這麼簡單,那滬上微電子這麼些年幹了些啥?

  把DUV的架子,換成EUV的部件,就成EUV光刻機了?離大譜好不好!

  「再有就是各個零部件的參數和性質以及3D立體圖了,這些東西作為資料輸送給AI了!」

  ……

  紀弘一邊聽著介紹,心裡也不斷的在思索著,

  「來,將從一開始,AI所有的訓練、決策、結果記錄全都整理出來,我來看看!」

  紀弘這個時候心裡大約已經知道是怎麼一個過程了,但是他還需要確認一下——AI已經形成了幫助方案進行疊代的能力!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