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難不成要封他為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並非是什麼秘而不宣的事。

  這幾家窯廠,只是有鳳巢的投資,鳳巢所做的,無非就是每年躺著等著拿錢,嚴格意義上,他們並非是鳳巢的產業。

  李道宗難以對鳳巢下手,可對這幾個小窯廠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很快,就查到了為何這些窯廠,能夠把成本壓到那麼低的原因了。

  很簡單。

  把泥往模具里一放,然後一壓,一個泥胚就出來了。他們這邊一個人做出一個胚子所用的時間,在這些窯廠里,哐哐哐,人家就砸十多個出來了。

  而且燒制也不似他們這般的小心翼翼。

  隨便往裡面一放,就開始燒起來,同樣大小的一個窯洞,他們緊塞、慢塞,能塞四五百件進去。

  成品率雖然要低了一些,可最終得到的成品,要比他們這一窯多得多。

  是…這麼來的嗎?

  李道宗恍然大悟,緊忙讓自己的窯廠也按照這個法子去燒,但已經遲了。

  鳳巢投資的那六家窯廠,雖然都是各自為營,但畢竟都是被鳳巢投資的,武珝給他們下了一個強制要求。

  那就是統一標準。

  小碗多少口徑、大碗又是多少口徑,菜盤多大、魚盤多大……

  而且還特意請教燒過官窯的老師傅,哪怕質量上比不了,可外觀上總要好看一些,模具也都是按照御品模樣敲制的。

  李道宗把這法子學了過去,可他沒想到這一茬,模具是自己做的,尺寸、標準都和這六家截然不同。

  一個好看、一個不醜。

  價格一樣的情況下,自然要選好看的去用。

  李道宗的生意慘澹,頭一周下來,堆積了上千件碗盤,虧了數貫銅錢。

  這讓他的心在滴血。

  不僅僅是李道宗一家在生意上不順利,那些去做衣飾生意的,也同樣不順利——雖然沒了武珝的干擾。

  但…幾乎賣不出去。

  只有那些便宜些的布鞋,才草草賣出去幾雙。

  長安城中雖常有衣店,但…一般賣布才是他們的主業,尋常人家製衣,都是去買一匹布,由家裡的妻子、母親,親手納制。

  貴人們製衣,倒是會尋些能工巧匠,用上等的布料,納最合身的衣物,每一處細節都是最體貼的,若是製作褌褲,還會被詢問「您是習慣放右邊、還是放左邊。」

  衣服和碗筷還不同。

  布料的成本擺在那,一件衣服的價錢降不下來,尋常百姓為什麼不買布自己去做呢?合身不說,還能省下一些人工費,最關鍵的,那些布頭也大有用處。

  貴人們也不會去買。

  他們為什麼要買制式的,而不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衣物?

  武珝對此毫不留情。

  甚至…趕在雜誌刊印之前,連夜寫了一篇文章,痛批這種不做市場調研,就妄自出手,結果自討苦吃的行為。

  順便給自己打了個GG,讓這群人去好好看一看自己曾經寫過的,那關於市場調研的論文。

  不到一個月時間。

  衣物店草草關門,李道宗還在勉強支撐,但在六家圍攻之下,他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那些商賈固然懼怕那些貴人,可現在鳳巢給他們撐著場面,大家各憑本事做生意,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他們的行為,也就無所顧忌了起來。

  更何況,這段時間,李道宗也沒什麼多餘的心思,去思考自家店鋪的事,只是交給了自己兒子打理。

  朝堂上有更重要的事。

  夏種時節的粟米,快要到收穫的日子了。

  這是今年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

  哪怕夏播粟米要比春天播種的生長期少了一個月的時間,哪怕現在離真正的成熟還有半個月的時間。

  這已經成了朝堂上最重要的一個議題。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

  一些老道的農戶,已經能夠通過粟米穗的大小,預算出今年的收成如何,而這些都在第一時間整理好,傳到了朝堂上。

  間苗法的效果,是極其顯著的。


  按照現在的估算,一畝地的產量,使用間苗法的,的確要比沒使用間苗法的土地,多了將近十分之一的產量。

  當然…在沒有正式收割之前,一切都不能說就此塵埃落定。

  只是朝堂上,開始心照不宣地商量起給尹煊還有易辛的賞賜。

  易辛倒還好說,畢竟此前是布衣白身。

  可尹煊…

  這位已經是國公了,再往上難道封王?不是說不行,可…還沒到時候,包括李世民都是這麼認為的。

  好歹等自己退位之後,再封尹煊一個王。

  朝堂上吵了半個月,也沒能得出一個具體的決策出來。

  待到收穫的這一天,雖不是休沐,可李世民還是領著大部分官員,出現在了長安城不遠處的一座小村莊中。

  一望無垠的田野,就這麼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沉甸甸的粟穗,一個個就如同鋪滿了蜜蜂的蜂巢似的,垂在土地之上。

  沒有去殼的粟米是棕色的,農戶們小心翼翼地收割著,李世民看著眼熱,要了一柄鐮刀,脫去衣服,挽起褲腳,也下了地。

  其他官員們對視一眼,除開房玄齡、杜如晦這種年紀大的、或者是程咬金這種確實不要臉的。

  大部分還有把子力氣的,都只能無奈地嘆口氣,跟著下地。

  農戶們很不屑一顧。

  瞧瞧他們的把式,那就不是個干莊稼活的料,包括那個皇帝,還以為皇帝會用金鋤頭、金鐮刀種田哩,現在看來,他們大抵是連田都不種的。

  人要是少了,那就是添亂。

  也虧他們人多勢眾,效率下去了,速度卻起來了。

  二三十人,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收了二十四畝地的粟米,一半是用間苗法的,一半是沒有用間苗法。

  互相稱重。

  最終得出來的數字,是多了百分之十二的產量。

  而且…間苗法所種出來的粟米,還要更加的飽滿一些,品質也決定了價格,這種品質,少說能多賣出去一文的價錢。

  農戶們很是驚喜,當然也有人很是懊惱。

  為什麼當時就不能更相信正陽公一些,家裡可是有一半的地,沒有用那間苗法,這得少多少產量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