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83章 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天幕上。

  北方的『元』巋然不動。

  但江東之地的『朱元璋』卻急速擴大。

  從漢水以南到韶州以北。

  辰州以東到贛州以西。

  『陳漢』在一瞬間盡歸『朱元璋』

  下一瞬。

  頭戴闊檐紅皮壯帽,身系拖地絳色棉裙。

  數之不盡的士兵向湖州攻去!

  湖州、嘉興、杭州、紹興瞬間淪陷。

  ……

  【公元1365年十月,朱元璋調集大軍二十萬,開始攻滅張士誠】

  【十月十七日,徐達、常遇春等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渡過長江,規取淮東。】

  【公元1366年四月,淮東悉平。】

  【五月,傳檄聲討張士誠的八條罪狀】

  【八月初二,進攻浙西。攻克杭州,緊接著紹興、嘉興也不戰而降。】

  【十一月,徐達引兵北上,會合諸將合圍平江。】

  【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大宋皇帝·小明王·韓林兒來應天府。】

  【船走到瓜步山(六合縣東南)翻了船,韓林兒死在水中。】

  【劉福通所恢復的宋朝,韓林兒一死,也就結束。】

  【朱元璋把次一年稱為「吳元年」,不再用「龍鳳」紀元。】

  ……

  {簡單說一下,這廖永忠,原是巢湖的一個水寇。}

  {簡單說一下,慘劇發生後,朱元璋勃然大怒}

  {他立刻命人把廖永忠抓起來,說他辦事不夠謹慎,以致出此事,要重治其罪。}

  {眾人紛紛說情,朱元璋才「勉強」免了他的死罪}

  {命廖永忠仍回蘇州前線,「戴罪」立功。}

  {隨後,朱元璋下令舉行國喪,在應天城內遍掛孝幛,停止娛樂活動一個月}

  {又命在長江邊設小明王靈位,親率文武百官到江邊哭祭,聲勢弄得十分浩大}

  {不過,從此之後,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經是韓林兒的臣下}

  {連當年立的一些石碑,也因為曾經用了韓林兒的年號,一律捶毀,文字史料更是消滅得一乾二淨。}

  {此地無銀三百兩啊。}

  ……

  大唐。

  「這一場戲演的並不好。」

  李承乾覺得這事不至於此。

  「落得一個裝模做樣的名頭,得不償失。」

  「先賢早有範例,禪讓不就更好?」

  「反正朱元璋已是小明王旗下頭號人物,也好當作順理成章。」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欲言又止。

  李承乾好奇問道:

  「阿耶,我哪裡說得不對嗎?」

  李世民表情怪異道:

  「高明,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

  「什麼事?」

  「韓、劉二人起兵前是白蓮教,他們不是真的宋朝皇室。」

  一語點醒夢中人!

  李世民則繼續道:

  「小明王若禪位朱元璋,那朱元璋的法理就是白蓮教。」

  「承了它的利,就要還它的情。」

  「但怎麼還情?將來難道要用它來治國?」

  「那討賊檄文里明晃晃寫了。」

  他指著天幕里的那八條檄文,念了其中一段。

  「不幸小民,誤中妖術。」

  「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

  「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

  「根據汝潁,蔓延河洛。」

  「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盪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千端萬狀。」


  「文章明顯出於文人之手,立場則是站在元朝那邊。」

  「這說明朱元璋身邊的文人將領同樣看不上這白蓮教。」

  「他們要的是元朝法理,不是白蓮教的宋理。」

  「而小明王不死,這個既定事實就像一根刺扎在新生政權里。」

  「想除掉這根刺……」

  「小明王必須死。」

  ……

  【公元1367年九月,平江被圍十月,外無救兵,內缺糧草】

  【「資糧盡罄,一鼠至費百錢,鼠盡至煮履下之枯革以食」】

  【張士誠兩次冒死突圍,均未成功。】

  【九月初八,平江城破,他帶領二三萬殘卒展開巷戰,失敗後逃回府第】

  【一把火燒死家屬,自己也上吊自殺,但被沖入的朱元璋軍隊救下,俘送應天。】

  ……

  一身囚衣的漢子看著眼前衣著華貴的朱元璋,笑的很諷刺。

  「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

  【徐達幾次派張士誠的部將李伯升和其女婿潘元紹勸他投降,「士誠瞑目不答」】

  【後被解「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

  ……

  {哇……作者你有病吧?前面陳友諒那麼長,這張士誠就完事了?}

  {張士誠從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稱誠王,到至正十七年八月就投降了元朝}

  {後於至正二十三年復自立為吳王,但這時張士誠和其大臣將領就是修府第,建園池,吃喝玩樂}

  {宮牆外的金戈鐵馬好像與他沒有任何關係一樣。}

  {講他啥啊?}

  {不管怎麼說,這人還是有骨氣的。}

  {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這讓我想到了項羽。}

  {項羽敗於烏江,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忘我者,天也。」}

  ……

  大漢。

  「這話說的。」

  劉邦一揮袖子,撇嘴道:

  「那完全是他自己的問題。」

  「但凡他大方點都沒乃公的事了!」

  「他還不如那個什麼陳理呢。」

  「人家還給那張什麼一個太尉呢。」

  「項籍呢?」

  「也是奇怪了。」

  劉邦撓了撓頭,皺眉道:

  「金銀土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他怎麼就捨不得呢?」

  「你們說這是為什麼呢?」

  呂雉不關心。

  她只關心自己能不能再給劉盈爭取一下機會。

  劉盈不關心。

  他只關心自己千萬別登位。

  小劉恆更不關心。

  人都沒了說這些沒用的做甚。

  ……

  【張士誠作為一個想爭奪天下的蛟龍是不夠格的】

  【但他確實很得人心】

  【當時,城中老鼠賣到上百文,皮靴馬鞍等都被煮食充飢。】

  【張士誠實在不忍心城中百姓跟著自己走向死路,他流著淚要求百姓們自行散去。】

  【但百姓只願與他固守平江城,同生共死。】

  【城破之時,張士誠吩咐兵士點火燒了王府,但沒有燒毀城中任何一戶百姓的房屋。】

  【而在很長時間裡,每逢張士誠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

  【蘇州的老百姓就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九四)點地燈來紀念他】

  ……

  大漢·文帝時期

  「百姓對於統治他們的人是極其包容的。」

  劉恆疲憊的捏捏眉間。

  「稍微能給他們帶來一點恩惠,他們就會還你更加綿長久遠的回饋。」


  劉啟深以為然。

  就劉徹乾的那些糟心事,百姓要是不念阿父舊德早「寧有種乎」了!

  哪裡還四百年大漢呢。

  「希望朱元璋能懂得此理吧。」

  劉恆眼中透出一絲光芒。

  自民間而起,定是懂百姓疾苦的。

  也許他能奠基出另一個文景之治!

  上一個大治都是開元之時了。

  ……

  大清·乾隆時期

  「江浙富庶之地,方圓兩千餘里,甲士數十萬。」

  乾隆敲著扇子慢條斯理道:

  「口袋裡有錢糧、手裡有刀槍、後面有驍勇之士。」

  「亂世生存的三件法寶,張士誠一樣都不少。」

  「如果他能禮賢下士、愛民如子、嚴明禮法。」

  「江南雖小,也能穩穩噹噹地當個土皇帝。」

  和珅裝作一副感嘆的模樣附和著。

  「這一把好牌,卻不能贏得一場好局,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乾隆輕哼一聲,嘩啦一聲打開扇子。

  「明太祖與陳友諒連年交兵,他們是蚌鷸,張士誠就是漁人,這難道還不足以制勝?」

  「只怪他優柔寡斷。」

  「沉溺越姬風韻、吳娃柔美。」

  「將自己那副重擔挑鹽的身子骨泡進後宮的溫柔富貴鄉,酥軟了自己本應勃發的精神。」

  「究竟是草莽之輩,難登大堂。」

  ……

  【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主要割據勢力。】

  【朱元璋控制了中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實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此時的元政權也面臨著分崩離析。】

  【他將目標鎖定元大都。】

  ……

  天幕上。

  天下四方之地響徹著一道洪亮的聲音。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

  【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北進中原。】

  ……

  徐達大軍北進山東。

  轉眼,

  一名儒生低頭俯首。

  ……

  【十月二十四日,徐達大軍抵達淮安,元朝守將王宣、王信投降。】

  【十二月初五,陷東平,孔子五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希學率曲阜縣尹、鄒縣主簿投降。】

  {不愧是你啊。}

  {其實我蠻好奇的,你們說他跟法國比誰跪的最快?}

  {肯定不是法國,法國還知道抵抗呢。}

  {例行乳法。}

  {法國:沒人,能比我,更懂投降!}

  ……

  大宋·真宗時期

  「跪的真快啊。」

  趙恆慢慢的喝著粥。

  「要是遼國也能這樣就好了。」

  「朕是真不想打仗啊。」

  劉娥一手撐腮,一手用調羹轉著米粥。

  「還是打吧。」

  「陛下你是大宋改制的唯一希望了。」

  「你不想親自收復燕雲十六州嗎?」

  趙恆看著碗裡的粥。

  怎麼不想呢?

  朱元璋從淮右起兵都快打到燕雲了。

  大宋呢……

  「得練兵了……」

  打可以,但不能用現如今的軍隊。

  要重立新軍。

  ……


  【十二月初七,攻克濟南,整個山東進入朱元璋版圖。】

  ……

  天幕上。

  應天府

  天空像是被風雪洗過般潔淨湛藍。

  城內沉浸於喜慶祥和的新年氣氛。

  天壇。

  一座金椅在天壇前面,面朝東南。

  穿戴皇帝冕服的朱元璋坐在金椅上,

  文武百官則跪倒在地,面色恭敬。

  朱元璋目不斜視,平展雙袖,朗聲道:

  「朕本淮右庶民。」

  「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

  「凡天下諸郡蠻夷,各處寇攘。」

  「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裡。」

  「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

  「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眾請。」

  「於吳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

  「即皇帝位於南郊。」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建元洪武!」

  ……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

  【四十歲的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

  【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