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盛世,如初見(正文終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51章 盛世,如初見(正文終章)

  在這十幾日裡,李元徽幾乎每日來探望兄長李三郎,但躺在榻上的李三郎卻時常昏闕,並且嘔血。

  等到二月二這天,李元徽再次入宮的時候,竟然發現李三郎格外清醒。

  「三哥今日看起來不錯。」

  李三郎聽了這話沖他笑了笑,然後道:「應該是大限到了。」

  李四原本帶著微笑的臉瞬間變得嚴肅起來,想要寬慰他幾句卻也做不到,話到了嘴邊卻說不出口。

  明明眼前這個人死了,他就能當皇帝了,坐上九五之尊的寶座,在沒有能威脅他,但他還是不想這個人死去。

  「四郎,我還是看不見你打下你畫的那張圖了還是有些捨不得啊」

  「那就多活幾年,總能看見。」

  「我也想啊,可是由不得我啊.我要去見阿耶阿娘,還有大哥,二哥了這大唐就交給你了,好為之,好為之」

  貞觀十一年,二月十五日,李玄慶駕崩於太極殿之中,臨終謂「國賴長君」,傳位於齊王李元徽。

  李元徽於靈前繼皇帝位,任命司馬修業為山陵使。主持李玄慶的喪禮。

  命群臣商議李玄慶的諡號和廟號,最後卻乾綱獨斷,給兄長定下了廟號為「成祖」諡號「高武」,葬於「延陵」。

  三月,以王妃慕容氏為皇后,側妃張氏為貴妃,夫人段氏為淑妃,長子李承平為齊王,次子李承道為代王,思宗的兒子長恭為許王,延宗為韓王。太宗的兒子李恪為越王。

  以韓全為左千牛衛大將軍,王佛保為右千牛衛大將軍,段武達左監門衛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右監門衛大將軍。四人掌宮城宿衛。

  隨後,又大封群臣。裴弘德為太師,司馬修業為太保,楊邃為太傅,裴繼為司空,溫大雅為司徒,宇文成業為太尉。

  將一眾從武德年間就開始擔任宰相,或者已經卸任宰相的老臣,提拔為「三師」「三公」。這些人由此也進入了榮修狀態。

  但原本在位的宰相,也保留了兩人,一個是舅父竇茂,以中書令遷尚書令,另外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克明。

  以天策府長史郭壽存為中書令,行台左僕射獨孤潁為侍中,司州刺史李百室為尚書左僕射。

  李青蓮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喬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懿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除了自己的親信之外,太宗舊臣房喬,成祖舊臣姚懿,也都被提拔成了宰相。這也是一種表態,代表著新朝願意接納太宗和成祖舊臣,仍舊有你們的一席之地。

  到了四月,皇后和一眾妃嬪並皇子以及洛陽的部分官員抵達長安,一同到達長安的還有右武衛大將軍朱德裕,左武衛大將軍張堅,以及左右武衛的精兵。

  至於天策諸軍和齊王護軍,早就在先帝病逝之前,就已經入駐宮禁了。

  長安城內,關中府軍諸衛尚在河北,之前洛陽霸府的各軍卻成了城中多數兵馬。

  八月,進慕容無忌為刑部尚書,並下令所有死刑必須複議三次才能執行,以避免冤獄。

  十月,重新對天下州郡進行了劃定。

  大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增加了不少州郡,但慕容鮮卑建立大燕之後,因為仰慕強漢雄風,將天下恢復了大漢時候地理劃分。

  大唐立國之後,為了避免地方做大,分割了不少大州大郡,如荊州一分為三,兗州、豫州一分為二,揚州一分為三。

  但新拿下的河北和河東,并州、幽州、冀州還是太大了,需要繼續分割。

  雖然有些州還沒後世的一個省大,但這年代的行政體系和治理水平和後世比也同樣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三級行政制度還是要維持,但要根據現在的具體情況進行地理單元劃定。

  以李淳風為欽天監,於智寧為太常寺卿,趙炯為鴻臚寺卿,竇羨君為太常寺卿,鄭善道為大理寺卿,竇奉節為衛尉卿。

  十一月,禮部和欽天監選定進獻新年號,議定為「興明」。

  對於這個年號,李元徽一開始下意識的就想換一個,但仔細一想自己麾下的這些江淮武人們,看來這是老天冥冥之中給他們的一個交待吧?

  就這樣吧。興明就興明吧。

  興明元年,新年新氣象。


  李元徽命常雁衡為征北大將軍,盧龍道行軍大總管,李承道、張鎮惡為副總管,率三萬騎出師北伐突厥。原北漢將領蘇定邊、薛安都、楊侃皆隨行。

  大軍越過燕山山脈,一路連戰連捷,追突厥主力於桑乾河,大破之。俘虜突厥特勤、葉護十數人,以及斛律金父子等北漢大臣。

  而突厥突利可汗及北漢皇帝劉承佑,在附離武士和百保大漢的保護下居然再次逃脫,一併逃脫的還有韋孝矩。

  突利可汗看著眼前遼闊的北海,心裡終於是鬆了一口氣。這裡已經是漠北極境,唐軍應該過不來了。

  突利可汗是始畢可汗之子,吉利可汗的侄子,在吉利可汗在高平之戰被唐軍生擒之後,他就被推舉為新的可汗。

  不過他這個可汗當得是謹小慎微,他的父親在大唐和北漢手裡那都是吃過大虧的,他叔叔當可汗的時候,自以為是開始北漢交好,動員了十幾萬鐵騎去伐唐,還說什麼要一戰滅唐,打進長安。

  長安確實是進去了,不過不是打進去的,是被人抓進去了。還被封為什麼「歸義王」,據說每逢長安城裡有慶典,都是載歌載舞的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苾一直不敢跟大唐對抗,也沒有跟北漢起衝突。不過北漢皇帝出塞的時候,投奔突厥王帳,突利可汗突然膨脹了,要知道他爹當年可是沒少被劉玄機打啊,這北漢皇帝居然投奔自己?這也太長臉了。

  並且劉承佑還十分恭順的表示,願意稱臣,只要突厥願意借兵給他復國,將來可以把晉陽以北全都割給突厥。

  突利可汗雖然膨脹了,但到底是知道他叔叔是怎麼成了大唐歸義王的。是因為長安繁華氣候宜人?要是打得過我用你割讓?

  所以對於稱臣是接受了,還封劉承佑為定李可汗。但借兵和南下的事,僅限於口嗨。

  不過劉承佑自己出塞的時候,也帶了不少部曲,其中就包括了一千多人的百保大漢和兩千多禁軍騎兵,都是深受劉玄機厚恩的親兵,又由大將張世武和劉芝統領,即便是到了塞外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另外還有斛律家的騎兵近萬人。

  所以大唐打過來的時候,突利可汗不是沒動過賣隊友的想法,但一來是大唐打到了草原,是他的主場,二來這隊友也是挺能打的。且防備挺深,所以就有了桑乾河之戰。

  打起來之後,他就後悔了,唐軍的驍勇讓他想起,在武德年間跟父親始畢可汗入侵關中,卻在在子午嶺被唐軍騎兵打的四散奔逃。那是被大唐太宗支配的恐懼。

  不敵之後,就是玩了命跑,一路跑到了蘇武牧羊之地,北海。

  跟他一起跑過來的還有劉承佑和他的那些打起仗來很猛的親兵,兩邊加起來也有個四千多人。

  但誰能想到,唐軍居然能追到這裡來?

  大唐代王李承道帶著藍譽、段紹、王弼、張一仙、席君買、張謹等率三千騎兵,一人雙馬窮追不捨了一個多月,終於在北海邊上追到了突利可汗和北漢皇帝劉承佑一行人。

  兩人看到大唐軍旗映入眼帘的時候,心裡是十分崩潰的。但還是硬著頭皮帶隊伍迎戰。

  李承道看著突厥和北漢聯軍的軍陣,大笑道:「將士們,你們都是大唐的好男兒,我們已經到了漢蘇武牧羊的北海之地,前面突厥可汗突利,北漢偽帝劉承佑,他們都在前面,現在我要你們跟我一起,生擒此二酋,建立不世之功!」

  「殺。」

  說罷,手持長槊一馬當先,向著敵陣沖了過去。

  身後的唐軍將士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行軍有些疲憊不堪,但仍舊義無反顧隨著他們的主帥發起了衝鋒。

  因為皇帝的兒子,那個只有二十歲的少年跟他們一樣走了上千里,風餐露宿,宵衣旰食。

  他沖在第一個,誰也沒有不燃燒自己的理由。

  全軍出擊,勢若奔雷。

  北海之戰,追擊千里的唐軍一戰功成,生擒突利可汗並北漢皇帝劉承佑。

  此戰,大唐主將是皇帝李元徽之子,代王李承道。風頭一時無兩,一戰擒兩萬,真正意義上滅突厥北漢。

  李承道帶著一眾俘虜於七月,經由并州回返關中。

  李元徽帶著百官迎接立下大功的次子,並且封其為燕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且獻俘太廟,祭告祖宗。

  原本李元徽想封他為秦王,但這個封號那是二哥的,封自己家老二為秦王.還是算了吧。


  一來是怕二哥家的幾個小子心懷不滿,二來是怕這小子飄了。

  至於燕王就沒所謂了,如果封長子為燕王,那可能會讓人浮想翩翩,但次子母家是廣陵張家,根本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桑乾河以及北海之戰後,對於大唐來說不單單是意味著再次滅掉了突厥,生擒了兩個君主。

  甚至整個草原都沒有強大的對手了,大唐基本解決了北境威脅。並且這兩仗打完了大唐繳獲的馬匹牛羊數以百萬計。這代表著從此不再缺馬了。

  於是李元徽決定在北境設立軍鎮,以都護府、都督府監管諸部。

  並借著自己家這老二帶來的軍事成功的紅利,對衛府軍進行重新的整編和整頓。

  正式定稱為十六衛。其中的十二衛為府兵的領導機構: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又在全國範圍設置折衝府,十二衛遙領天下六百五十七個折衝府,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

  十六衛另外四衛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

  十二衛府兵大將軍如下:左衛大將軍,朱德裕。

  右衛大將軍,張堅。

  左驍衛大將軍,於仲亨。

  右驍衛大將軍,徐乾德。

  左武衛大將軍,李長恭。

  右武衛大將軍,謝叔方。

  左威衛大將軍,張謹。

  右威衛大將軍,程知節。

  左領軍衛大將軍,宇文蕭。

  右領軍衛大將軍,薛安都。

  左金吾衛大將軍,竇琮。

  右金吾衛大將軍,李珩。

  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四名大將軍仍舊是韓全、王佛保、段武達、尉遲敬德四人。

  從而保證自己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控制。

  又設置六大都護府,西域、嶺南、隴右、遼東、北庭、安西。

  以嶺南豪族首領馮盎任嶺南大都護,薛萬徹為隴右大都護,李藥師為遼東大都護,李肅為安西大都護,李滄為北庭大都護,羅士襄為西域大都護。

  又將天策府裁撤,諸軍皆隸屬於北衙,保留「神策」「天武」「背嵬」「神武」「驍果」「捧日」六個軍號,共三萬人。設統軍總管,位比大將軍,北衙禁軍。

  神策軍總管張瓊,天武軍總管傅惟學,背嵬軍總管王傑,驍果軍總管裴行嚴,捧日軍總管羊獻果,神武軍總管婁浚。

  以慕容三藏為西兗州都督,李大目為青州都督,黃君漢為荊州都督,李承安為揚州都督,李延宗為夏州都督,薛仁美為東兗州都督。侯浚為北豫州都督。

  興明二年,改封蜀王李承乾為秦王,封太宗子李承治為蜀王,世祖子李承澤為晉王。並高祖之子六人,皆為親王。

  並設宗學,諸子弟都要學習典章制度,經史禮法,武藝騎射。

  同時成立宗團驃騎,皆以宗室子弟,並隴西李氏姑藏房、敦煌房、丹陽房、狄道房四支子弟,並以驃騎大將軍李承道領之。

  興明二年,禮部上奏,文武百官的妻子品級應該由皇后發布,皇后慕容氏謝絕,並表示這會帶來婦人干政之風,我不能開這個頭。

  於是朝野皆稱讚慕容氏乃賢后。並有人上奏,請立嫡長子為太子。

  其實這時候登基三年的李元徽已經對朝堂完成了掌控,但他並沒有同意立太子的事,但也沒提金匱之盟。

  興明三年四月,下詔幽州都督、征北大將軍、鎮國公常雁衡率十萬大軍北伐遼東,大軍渡過遼水,攻克襄平。俘虜三萬高句麗士卒,盡坑之。

  李元徽聞言下詔斥責,然後決定原本給常雁衡曾加一千戶食邑,削減到九百戶.嗯就相當罰酒三杯。隨後又詔其還都,以左驍衛將軍徐懋功代其為幽州都督,鎮北將軍。

  常雁衡入京後,李元徽封其冠軍大將軍,賜其長安府邸。

  四年秋,高昌王斷絕西域朝貢通道,李元徽聞言大怒,欲伐之。

  朝野皆言不可,此戰唐軍要長途跋涉,所經之地又是沙漠,行軍困難。另外,很多朝臣都認為高昌遠在萬里之外,就算唐軍得勝,恐怕也難以守住此地。冠軍大將軍常雁衡入宮請戰,李元徽慮其身體多病,想要讓他長安修養,常雁衡在三請求,乃命其交河道大總管。薛萬均、傅唯學、裴行儼為副總管,發兵兩萬騎。


  十二月,常雁衡率部出征。經過三個月跋涉,唐軍趕到了高昌,然後秋風掃落葉一般的滅了高昌王國,得三郡、五縣、二十二城,得戶八千,人口四萬,馬四千五百,占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圖城置庭州。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留兵鎮守。

  不過常雁衡本人卻病逝于歸途,臨終之前,對自己的兒子常林和小舅子藍譽囑咐道:「我本淮南盜匪,蒙主上不棄,揀拔為將,三十餘年征戰,如今馬革裹屍,也算對得起主上大恩了。」李元徽聞言哀傷不已,命次子李承道去迎靈柩,輟朝三日。

  並「寫了」自己唯一的一首詩:「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等到常雁衡靈柩回到長安之後,李元徽又親自趕往常宅上了一炷香,全君臣之誼。贈「驃騎大將軍」「太尉」「上柱國」「太保」「開平王」。

  給出了最高規格的諡號「忠武」。自從諸葛亮之後,忠武就被視為諡號最高的級別。

  並謂眾人言:「雁衡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後,士卒樂之用沉鷙果敢,摧鋒陷陣,未嘗敗北。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興明五年七月,右僕射杜克明上奏,李元徽下詔減免徭役,一切從簡。

  八月,侍中獨孤潁進言,天下因為戰亂的關係,多地使用的錢幣不一樣,西魏、東魏、北漢、前燕甚至前魏都有貨幣留存,加上各種民間私自鑄造的錢幣,輕重成色不同,都在市場上流通,價值混輪,甚至蜀中地區還有使用劉備時期的直百錢,這對於貿易和稅收來講非常的不便利。

  於是下詔重新鑄造五銖錢,新錢的鑄造技術也十分高級,正面背面錢孔邊緣都有凸起輪廓,每一千枚重四斤二兩。全面禁止古錢和私錢,在所有關口、市場放置新錢樣品,舊錢要在規定時間內全部換成新錢,私自使用全部沒收銷毀。

  同時把私鑄錢幣列為了重大犯罪。將鑄幣權全部收回朝廷所有。

  在鑄幣之後,李元徽又命人重新訂立律法,死刑只保留斬和絞兩種,並且要三次附議。五馬分屍、凌遲等殘酷刑法全部都廢除了,同時也廢除了宮刑、鞭刑等傷人肢體的刑法。

  以笞、仗、徙、流、死五種手段為基本刑法。

  而這套重新訂立的律法,也真是被定名為《唐律》,也被後世稱為《興明律》。基本上成為後世的律法的藍本。

  律法之後,年富力強的李元徽再次對內部動刀了,下令九品以上官員,全部都需要中樞任免,文官由吏部掌握,武官由兵部遴選,禁止地方私自就地錄用僚佐。並且每年都要進行考核,已決定獎懲和升降。並下詔公文要準確簡練,不要文筆浮華。提高行政效率。

  搞改革,從來都是最難的事情。尤其是這種對體制動刀的。

  好在,李元徽雖然不是開國君主,但卻是靠著軍功和個人的巨大威望上位的,在軍隊和民間都有強大的威望,同時他也有一個高效連結的中樞官員團隊心神無二的全力支持他做各種改革。

  而在軍隊改制之後,李元徽徹底的沒有對手了,親自帶隊攻滅北漢,以及對外用兵戰無不勝,這些都在鞏固大唐和他本人統治根基。

  一直到興明十年,李元徽的改革才基本完成。

  而大唐也開始準備征服下一個對手,盤踞東北的高句麗。這十年,一直是李藥師在擔任遼東大都護,一直在進行疲敵之策。除了常雁衡那次伐遼,奪取了襄平之外算是大戰之外,李藥師一直是派遣小股騎兵襲擾,破壞,讓高句麗持續失血。每年趕在遼東農忙春秋兩季用兵,大量的糧食產量減少,帶來的問題也是極大的。

  二月,李元徽下詔親征遼東,以長子齊王李承平監國,其餘子侄兄弟全都隨行。朱德裕、張堅等老將也全都跟隨,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次跟皇帝親征的機會。

  四月,李元徽率眾渡過遼水,坐鎮襄平,命令李藥師和朱德裕為左右總管,各率數萬大軍走陸路進攻,而另一路則是由前燕名將高晃作為行軍總管,率領水師走水路出兵。雖然如今大唐國力日益強大,但這次總兵力不超過十五萬人。

  三路大軍水陸齊發,一戰攻滅高句麗,擒其王族百餘人,朱德裕四子,駙馬都尉朱永樂在此戰之中極為亮眼,生擒高句麗大將淵蓋蘇文。

  李元徽特意封他為冠軍將軍,遼東郡公。

  這一仗之後,大唐徹底掃清了數十年東北最大邊患。李元徽在遼東設置了多處軍鎮,令蘇定邊擔任大都護。


  而在西北邊疆,又一個重量級對手崛起了,吐蕃。

  興明十一年,李元徽巡邊隴右,遇到吐蕃大隊十萬眾入寇。時李元徽身邊只有七千餘騎,魏王李承道進言,請父皇先行,追兵我自當之。

  年過五旬的李元徽卻道,賊眾十萬,我部七千,若就此退兵敵軍知道我們的底細自然會率軍進擊,隴右則都要被賊人侵略,這時候如果我們主動出擊,敵人不明虛實,定然以為我們主力部隊在後面。

  退是一點退不了,直接上去干他。你們這下年輕人要是畏懼,我們這幾個老將當先鋒。

  跟著李元徽尋巡邊的有隴右大都護張鎮惡,右衛大將軍張堅,左衛大將軍朱德裕這幾個老將,聽見這話之後那是熱血沸騰當即都要當先鋒打頭陣。

  但李承道表示人老不以筋骨為能,這點事我就辦了,您就在後面看我咋破陣就完了。

  李承道率領朱永樂等一眾年輕驍將帶著騎兵就直衝吐蕃軍,一個照面就給對面打蒙了,這什麼情況?這麼點部隊就跟主動出擊,後面定然是有主力部隊,於是吐蕃大軍開始退兵,李元徽則乘勢指揮大軍掩殺。取得大捷,斬首萬餘人。

  隨後李元徽讓李承道都督秦、夏、涼三州軍事,負責對吐蕃的戰事。

  興明年間的文治和武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回到長安後,李元徽召集宗室子弟,包括李承安、李承乾、李承澤等三方子弟,當然也包括一眾成年的皇子。

  然後給他們看世界地圖,指著地圖給他們講解各種僧侶和商隊的西行見聞。然後准許他們每人招募三千部曲,前去開疆擴土。

  因為這支軍隊的將領都是以宗室子弟為主,所以又被成為「宗子西征」。

  興明十二年,這一年李元徽有感於佛門勢力過於龐大,開始了對佛寺進行限制。

  寺廟不得擁有超過兩千畝土地,不得接受土地投獻,不得擁有武裝,不得經商,嚴格僧道的度牒管理髮放,同時對僧道尼犯法一律嚴懲不貸.

  長子齊王李承平到底還是走了牛角尖,帶著不少大臣在朝堂上諫言,並跪在太極殿的門前請求皇帝廢除這些法令。

  李元徽大怒,將之貶謫為東萊郡王,令其遷居洛陽。後來因為慕容皇后病重,才把他從洛陽召回來侍疾。

  興明十三年,春,剛過了上元佳節。

  慕容皇后的病情越發嚴重了,這位跟著李元徽從少年夫妻走過數十年時光的賢后,已經到了彌留之際。

  「四郎,我現在是不是很醜啊.」

  「四郎,承平心地質樸,他不如承道聰明能幹,伱多擔待他,不要立他為太子」

  「伐折羅也沒有當大官的能力,你讓他做個富貴閒人就好.」

  「四郎,不知道有沒有來世了.」

  偌大的寢宮之中只有夫妻兩人,已經病入膏肓的慕容皇后早就形容枯槁,靠在丈夫的懷中,說話也有些有氣無力。

  李元徽則早已哽噎的說不出話來。因為他懷中的人已經沒了氣息。

  十三年二月,皇后慕容氏崩於長春宮,李元徽悲傷的不能自已,諡號「昭穆」,歸葬於李元徽為自己和皇后準備的「季陵」。

  十四年初太尉張堅病逝,秋太傅郭壽存病逝,太保趙翊等一眾文官武將陸續離世。

  李元徽下詔,造凌煙閣,繪有功臣畫像,共三十六人。

  排位第一者,司徒、車騎大將軍、吳國公朱德裕。

  第二位,司空、趙郡王、征北大將軍、并州都督李懷真。

  第三位,太傅、尚書令、楚國公郭壽存。(已故)

  第四位,太尉、驃騎大將軍、幽州都督、鎮國公常雁衡。(已故)

  第五位,太尉、鎮軍大將軍、揚州都督、魏國公張堅。(已故)

  第六位,特進、撫軍大將軍、兵部尚書、梁國公李青蓮。

  第七位,太保、征西大將軍、秦州都督、隴西大都護蔣國公張鎮惡

  其後依次為,李藥師、竇琮、於中亨、薛仁美、宇文蕭、李珩、李百室、竇奉節、羅士襄、徐乾德、劉伏威、慕容三藏、蕭釋之、陳瑱、侯俊、段雄、薛萬徹、裴行嚴、婁浚、李青蓮、王佛保、段武達、謝叔方、尉遲敬德、韓全、趙炯、劉政會、獨孤潁、張謹。

  共三十六人。


  其中朱德裕和張堅、常雁衡、李藥師和郭壽存已經被預定為配享太廟的人選了。

  興明二十三年,吳朱德裕病重,李元徽親自去往探視。

  雙目已經有些渾濁的朱德裕一見到李元徽,眼神就亮了幾分。

  李元徽戲言道:「大和尚,可是找不到路了?」

  病榻上的老朱硬是扎著坐起身來,「郎君,延福寺怎麼走啊。」

  「跟我走就是了。」

  「好,如淨多謝郎君」

  兩人這一番對話,讓隨行的皇子皇孫,文武官員,以及朱家人,全都摸不著頭腦。

  是日夜,彗星墜地,吳國公朱德裕病逝,享年七十六。他這一生在外人看來尤為傳奇,生於微末,做過和尚,然後成為李元徽江淮初創團隊的一員,最後位極人臣,溘然長逝。

  做了二十四年皇帝的李元徽在宮中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突然有些感傷,人都想活的久一些。

  六十多歲的李元徽對此尤為感念。他的身體很健康,耳聰目明,還能奔馬馳射。可是當一個個的親人,夥伴,朋友,甚至敵人全都故去之後,未免有些孤獨之感。

  雖然靈魂來自後世,但他早就融入了這個時代。

  他建立的功業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大多數人能吃飽飯的盛世,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疆域,大唐在他的治下四海臣服,萬邦來朝。

  西域諸國和草原各部為他上尊號「天可汗」。

  這天夜裡,李元徽睡得很好。夢裡他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的長安。

  那年他十四,剛來過的第一個年。

  阿耶剛剛封了唐國公,頭上還都是黑髮,三哥剛剛成婚不久,三嫂是薛家的姑娘。好幾年沒看見的大姐和姐夫,大哥很嚴厲,二哥還是意氣風發的長安公子,嘲笑他的射術不精。

  迎面走過來的是來長安送禮的張堅,他生和張飛一樣,虬髯張須,威武不凡。還是如淨和尚的老朱,頭上還都是青茬,一臉的憨笑。

  還有在自家做客的老劉,大清早的就跟外面射箭.

  夢裡,突然過來一個小孩,留著索頭編發,拉著他一路向前走。

  突然下起了雪,一個身披白色狐裘身形高挑的女子站在哪裡,額頭上還有一朵梅花妝。

  她笑顏如花,驚艷了時光。

  (正文完)

  (本章完)

章節目錄